记者 于延琴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关乎千家万户的民生问题,也是人民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
2022年8月份,我市正式启动“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以期通过3年时间,用“安全示范城市”称号加码“幸福安康”底色,让更多创建成果惠及群众,“食安”之余更“心安”。
“一把手”牵头的“重大党政同责工程”
从2008年开始,坚持15年创建,手握国家卫生城市等10余张“国字号”城市名片的安康,再次向“城市荣誉”发起冲锋。2022年,在全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同时,于同年8月启动“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
“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是食品安全领域含金量最高的城市名片,是反映一个城市整体食品安全水平的综合性荣誉。
“创建关乎城市形象、经济发展、群众幸福感。”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罗云忠说,食品安全一直是各级政府的重点工作。尽管有关部门在不断提高监管力,但仍有潜在风险隐患。因而,在食药领域实施“四个最严”等一系列自上而下的刚性措施外,国家希望借助“创建”这类柔性手段,激发地方政府主动性,完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
2014年7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开展食品安全城市创建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选取15个城市先行开展试点,探索以城市创建为抓手,推进食品安全工作。
“2015年我们就着手准备。但因各方面条件不具备,再加上疫情原因,直到去年8月份才正式启动。”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李晔介绍。
这次“创城”力度可谓之大,从一开始就是“一把手”牵头的“重大党政同责工程”,从部门事务跃升到“城市战略”“首抓任务”。
在《安康市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中,明确了以市长王浩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成员涉及36家单位“一把手”。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主任由该局局长罗云忠兼任。内设综合协调、督导检查、宣传报道3个工作组具体办公。
《方案》提出,全市坚持党政同责和“四个最严”,在健全工作机制、提升监管能力等8个方面持续发力,力争在2024年12月底前通过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验收。实现:食品安全放心工程成效显著,食品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意识普遍增强,富硒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食品安全风险管理能力有效提升,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基本形成,全市食品安全状况持续向好。
“这是关乎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聚力建设幸福安康的重要任务!”7月17日,在全市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推进会上,王浩要求全市上下统一思想、拉高标杆,全力以赴打好创建攻坚战,以高质量的创建工作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为群众满意“加码”,为安康发展“加分”。
具有安康鲜明标识的创建
安康作为全国第5批示范创建城市,其他城市的经验模式,自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就安康而言,仅从创建意义出发,就决定了其具有自身的鲜明标识。
我市开展创建活动,一方面是实施食品安全战略重要内容,“落实政治任务”,推动党政同责和“四个最严”,压实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主体责任,全面提升全市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另一方面,这些年,全市坚持生态立市,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富硒食品是全市三个千亿产业集群之一,共有各类食品生产经营主体36584家。其中食品生产企业474家,食品小作坊1986家,食品经营19530家,餐饮服务单位14594家。但规模化、集群化、高端化有待加强。通过本次创建,能进一步提升千亿富硒食品产业链,助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为此,全市对标高位统筹谋划,聚焦难点全力推进。尤其是今年更以“三个年”活动为契机,以更加严实细的作风,推动形成“党政同责推动、部门协作尽责、企业诚信自律、多方共同参与、社会协同共治”的具有安康特色的创建格局。
比如在健全工作机制方面,除建立了综合协调、执法联动、行刑衔接等外,创新推出“‘12332’包保督导+服务”工作机制:“1训”:开展线上线下包保培训;“2函”:发送《督导提示函》《包保督办函》;“3表3清单”:食品生产、流通、餐饮3张“个性化”督导检查表、企业风险管控清单;“2通报”:包保督导发现问题,向属地监管部门下发《督导问题通报单》,整改后以《督导发现问题整改报告单》形式通报包保干部,形成闭环管理。
市委书记武文罡包保的食品经营主体为安康万友水果蔬菜商贸有限公司,每季度去现场督导1次。1月19日,武文罡到该公司进行一季度实地督导,提出了“严把采购关,落实好进货查验和索证索票制度”等2项要求。经市、区市场监管部门督促指导,企业完成一季度问题整改。3月8日,市食药安委办向武文罡呈送《关于安康万友蔬菜水果有限公司落实督导发现问题整改情况的报告》,完成整改闭环。
目前,全市34名市级领导与48家A级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建立包保关系,全市7460名市县镇村干部包保36584家主体,实现了食品安全包保对应关系100%。
同时开展包保干部帮扶企业“1+1+X”。即:1名包保干部每年为1家食品生产企业或小作坊解决不少于1件实事,帮扶企业纾困解难。通过实施分层级对应、末段发力终端见效的包保制度,全市将“党政同责”要求分解落实到各级党政“一把手”身上;督促企业配备食品安全总监和食品安全员,聚焦“最小工作单元”,细化“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工作职责,完善风险防控机制,确保了企业食品安全主体责任落实到位。
社会共治还需加力
据介绍,全市食品安全工作连续2年被考核为A级等次。通过创建,2022年公众食品安全满意度从2021年的80分上升为84.64分,位居全省第二。全市3年来未发生食品安全事故,食品安全状况连续多年保持稳中向好态势。创建工作呈现出“大投入、大监管、大服务”特点。
大投入。全市始终把食品安全作为公共安全体系和健康中国建设基本内容,除基础性工作经费保障外,进一步加大对食品安全工程项目投入。如:建设10家县级食品安全检测机构,基本形成“市级全覆盖、县级能保障、乡镇能快检”检测体系;加快“八个十”样板和示范点位打造,在全市打造600家样板示范点位,创建100家标准化小作坊,提升改造500家小餐饮,打造15条餐饮示范街区等。
大监管。除依托民生领域案件查办“铁拳”行动等联合监管外,推动“互联网+”与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深度融合,实现“大数据”监管。全市以食品生产“一品一码”和食品销售“电子台账”为核心,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化追溯体系,形成覆盖食品生产经营全过程信息数据链,实现来源可溯、去向可查、问题可追、风险可控。推进“互联网+明厨亮灶”,以学校食堂、大中型餐饮企业等为监管对象,依托物联网等对食品加工过程进行实时监督抽查,实现风险分类精准化和监管靶向化,保证了对问题企业强化监管,对优质企业无事不扰。
大服务。通过不断打造营商环境,创新实施“监管+”,形成对企业的指导、培训、提升等一条龙服务。贯彻落实《安康市加快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出台《帮扶食品生产企业三十条措施》,助推全市预制菜产业发展,推动全市食品生产企业由370家增长近500家。
成立于2021年、位于白河县的安康悦香铭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前身为鑫果麻酱坊。其包保干部为白河县城关镇党委书记余志威。在得知法人张吉斌想升级后,不仅为其争取到30万元扶持资金,还联系市场监管部门工作人员,从选址、厂房建设等方面全程帮扶,小作坊成长为获证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目前公司主要从事大红袍花椒种植、加工,带动20余户群众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
如此成绩,与全市市场监督管理系统1000多名干部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密不可分。在94项创建任务中,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作为牵头抓总单位,承担了74项。
“快一年没完整休息过周末了。”李晔说,“大年三十,在餐馆后厨都能看到我们执法人员的身影。”
虽创建成效明显,罗云忠坦言仍有不足之处。比如在社会共治方面还需加力。还需通过更多方式和手段营造氛围,吸引更多市民参与其中。
事实上,“社会认可、群众满意”是判定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的根本标准。按照《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评价与管理办法》,群众对食品安全总体满意度要达80分以上,对创建工作的知晓率达85%以上。
当然,制约食品安全水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这些问题包括:农残超标、食品非法添加以及不按标准滥用食品添加剂等问题需进一步整治;个别地方和单位食品安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扛得不牢,执法力量与监管任务不相匹配;食品生产经营新业态带来的监管问题,如微商、微店、网络订餐等等。
“创建,就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破解这些问题,正是今后努力的方向和着力点。”罗云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