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妍
汉江,一条文化之江;安康,一座诗意之城。
2010年,第十届中国安康汉江龙舟节精彩上演。安康日报社向全国作家发出诗意的邀约,与中国作协诗刊社、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陕西省作家协会联合举办了“悠悠汉江·诗意安康”大型文化交流活动。此项活动历时一年,成为当年龙舟节系列活动的亮点之一。活动中,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陕西省作家协会在安康日报社挂牌成立了“汉江·安康诗歌创作基地”,组织了“南宫山杯”全国诗歌大赛,并在龙舟节期间颁发了“汉江·安康诗歌奖”,举行了“端午情怀”大型诗歌朗诵会。
2010年6月,第十届安康汉江龙舟节期间,颁发了首届“汉江·安康诗歌奖”,并举办“端午情怀”大型诗歌朗诵会。
此后,“汉江·安康诗歌奖”陆续在龙舟节期间颁发多次,当年有评论认为,诗歌活动为提升安康龙舟文化品牌注入了新的元素和内涵,更为安康城市诗意文化建设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使我们的城市更加充满浓浓的诗情。
进入新时代,安康日报社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推动“媒体+文创”融合发展,全力打造城市精神符号,围绕诗意安康品牌建设,聚力建设“汉江·安康诗歌创作基地”,在关键节点积极开展端午诗会、中秋诗会、重阳诗会、国庆诗会、新年诗会等活动。在第二十二届安康汉江龙舟节期间,策划组织“国风·汉江辞汇”大型主题演出,用诗歌的钥匙打开时光隧道,让千古风韵在汉水之滨荡漾。
十余年锲而不舍,十余年创新变革,基地邀请了大批文化名人、诗人和作家,来安康观光采风,留下了一批珍贵的艺术作品,浓浓诗情也从线下延伸到线上,形成报纸、音频、视频、现场多维互动格局,中国安康汉江诗歌节在2023年获评全国十佳诗会。这体现了《安康日报》作为党报的文化底蕴和文化担当,也丰厚了安康龙舟文化的内涵,为彰显安康文化、提升安康美誉度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诗歌的名义相聚汉江
2010年4月,国内著名诗人、专家学者从北京、济南、甘肃、西安等不同的城市出发,赶赴汉江之畔的安康。他们穿越长长的隧道,迎着漫山遍野野刺玫袭人的花香,以诗歌的名义抵达悠悠汉江,相聚诗意安康,为汉江·安康诗歌创作基地揭牌。
春暖花开的安澜楼中,诗人、作家、诗歌理论家围坐在一起,就“城市创意与诗意”展开专题探讨。有人说,诗人是城市的名片;有人说,诗歌是城市的记忆。在这群远道而来的客人眼里,安康是一片躲在秦岭屏风背后的秀美之地,也是一个孕育诗人的地方。他们认为安康举办这样的文化交流活动具有远见卓识,他们赞赏安康有李小洛等在全国知名的诗人,他们期待安康产生更多优秀的诗歌作品,提升城市名片价值,为城市发展带来持久的影响力。
他们说“汉江”就是安康最大的创意,这个创意是北京和西安无论如何也没有的。“安康这个名字,是祖先留下来的了不起的文化遗产。这个名字说明这里不仅仅适合居住,还象征着富裕、健康。”诗人雷抒雁一下就说出了两个关键词。这两个关键词囊括了安康这个山水城市最鲜明的特点和特征。他说,安康先天的美和后天文化的完美结合,给这个城市增添了更多的创意。这种生活是富实的,这是一片富有激情和诗意境界的地方,这给了诗歌重要的启示。此外,这里的花草美食,还有茶叶,茶喝了连茶叶也想一起吃掉。安康适合人居,适合诗歌的存在,这些也是诗人与诗歌要素。
这天早晨,早早醒来的雷抒雁,沿着曲径,登上安澜楼的山坡,写下这首《早安,安康》——
六点钟,城便醒了
首先是鸟儿嘹亮的歌
在密密的树林里演唱
建设者的车辆随即启动
在宽阔的道路上
奔上汉江雄伟的桥
我随晨练的人们
登上安澜楼的山坡
向早醒的城市问安
汉江无声,平静一如止流
我知道,这壮阔的江有澎湃的激情
默默地正涌入远方的云层
薄云的帷幕拉开
太阳的出演使整个城市更加生动
每一座新楼的窗户都展现出笑容
请接受我的问候
从我身边走过的每一个人
我看见你们正挽着春光前行
安康,早安!早安,安康!
请让我借你吉祥的名字
问候祖国,问候天下
诗人林莽说:“看到一个在汉江边上的历史城市,这种感觉更有诗意化。这个城市的历史文化确实给我们很多想象,安康的诗人生活在这地方是有福的。安康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在冥冥之中给人一种传承,这种传承是很难得的。有时候讲诗人是天生的,包含从祖先血液里留下的那些东西,也包括一个地域文化对他的滋养。”
2010年是安康的诗歌之年。设立了面向80后的首届“汉江·安康诗歌奖”,来自广州、江苏、青海的三位青年诗人——余刃、丁成和噶代才让以绝对的优势最终获得该奖项。
“汉江·安康诗歌奖”立足安康,面向全国,以其高规格、高标准、高质量,对丰富和提升龙舟文化节的内容和品味、展示安康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魅力、推动安康旅游和文化发展、扩大安康的文化对外交流、提升城市文化创意建设、提高文化形象和文化影响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这个奖专为80后设置,代表了诗歌的希望和未来。诗歌的意义在于一代又一代人的创造、传承和继往开来,对80后的奖励就是对诗歌新生力量的呵护和期待。安康设立这个奖的意义在于诗歌生命的旺盛和强大,在于诗歌的根植民间和大地。安康对诗歌的培植与浇灌,会让安康更诗意、更文化、更有品位,安康诗歌与文学的发展需要更多这样的民间力量和有识之士。”时任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副主任、著名评论家彭学明,在颁奖结束后激情满怀地说。
以诗歌的形式歌咏安康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诗经·周南·汉广篇》中就有对汉水的深情吟咏,发出“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忧民悲叹的三闾大夫也曾恨逐汉水……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钟情于这方瑰丽的山水,慕名而来,驻足唱吟。
“溶溶漾漾白鸥飞,鸥净春色好染衣。南去北来人自老,夕阳长送钓船归。”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笔下的汉江温柔多情:“安康甲第天下传,玉题绣井摩云烟。落城鼓吹震百里,奎画岌岌蛟龙缠。”南宋诗人陆游诗里的安康瑰丽雄浑……大量优美的诗篇,让安康一直闪耀着诗意的光彩。
安康,因为汉江而充满了灵动与诗意,这座南北兼蓄的小城,既有三秦文化的影响,又有巴蜀文化和荆楚文化的基因,经过历史积淀,不断孕育着汉水江畔这块诗意般的土壤。一条江因为诗歌而变得浪漫,一座城因为诗歌而变得温暖。
“哪里也不去了,就在这个小城/坐南朝北,守着一条江/这是我最后的地址/一封信可以到达的地方……”——李小洛《在安康》。
2021年9月,“中国红 红西凤”走进诗意安康中秋诗会。
“火车在穿越秦岭,我正在经过祖国最好的河山……亲爱的火车穿越秦岭,穿过长长的隧道,开往春天……出山门时满眼金黄,油菜花将我们照亮,出山门时麦苗青青,野草浩荡,有柔软的绿铺满我心灵的疆场”——谭雅丽《亲爱的火车》。
2011年6月,第二届“汉江·安康诗歌奖”暨“南宫山杯”全国诗歌大赛颁奖典礼在安康举行,著名诗人商震、著名诗歌评论家霍俊明、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娜夜、济南大学教授路也、中国新世纪十佳女诗人李小洛等出席活动。三位获奖的“80后”优秀青年诗人,分别是来自陕西、北京、上海的麦豆、麦岸、洛盏。典礼上,嘉宾为他们颁发了证书和奖金。
2013年9月27日,第三届“汉江·安康诗歌奖”评选结果在安康揭晓并颁奖,来自安徽、广东、北京的三位诗人:八零、东井、王东东获得该奖项。
霍俊明说,80后诗人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他们正在成长,并逐步走向成熟,而文学史,其实就是一个不断挖掘,推陈出新的过程。诗歌是一个需要追求个性化的东西,安康相对质朴的环境,正好给诗歌保留了一块纯净之地。该奖项的设立,也正是契合了安康所独具有的一种城市人文、地理、自然特质,为诗意安康创造了一个良好环境。
2015年,安康日报社、安康市作协、汉江·安康诗歌创作基地、汉阴县等单位联合举办了“金凤凰杯”全市第二届青年诗会诗歌创作下基层实践活动,展示汉江·安康诗歌创作基地积极参与城市文化建设的使命,展示安康青年诗人风貌,以诗歌的形式表达和讴歌“中国梦”,发挥作家和文学在建设人文安康中的重要作用。
2019年3月,安康市第四届青年诗会暨秦楚边城桃花诗会在山城白河举行。张虹、远村、李小洛、罗布次仁、成路、南书堂等来自陕西各地市及西藏、湖北十堰等地的60余名作家、诗人齐聚白河,共享春光,共赋诗文。活动先后走进桥儿沟历史文化古街、群里村赏花游园、天宝园区及“三苦精神”纪念馆等地,感受明清古街和船商文化魅力,领略秦楚边城风土人情,一首首诗词也酝酿而生。
2021年12月,“化龙山之歌”原创歌词大赛颁奖。
2022年4月,正值珙桐花开时节,著名诗人、作家、书画家走进陕西化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拉开了诗意安康·第二届化龙山之歌系列文化采风活动帷幕。此次采风活动在首届“化龙山之歌”原创歌词大赛基础上开展,由陕西化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安康市作协、汉江·安康诗歌创作基地共同举办,展示了安康的自然之美、生态之韵。
用诗意的表达注解安康
“山川秀美一岭茶,雾绕晏坝沐嫩芽。高山春露润玉指,手搓锅炒育新香。一叶一芽存天地,一壶一杯寄乡愁。常恋秦巴三月醉,更喜龙雀报春晖。”
清新风雅的诗句,如春风般荡漾在春天葱茏的茶园中,袅袅的茶香味似乎溢出了屏幕,安康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王建用诗歌,为自然芳香的茶叶加持了弥久留香的诗意。安康日报社进一步拓宽全媒体服务,为帮扶茶企拍摄《龙雀春》茶宣传片,公益助农行动惠及全市茶企。
安康这座山水之城始终散发着诗歌的韵律,安康儿女始终怀有诗歌的浪漫情怀,随着融媒体技术的深入发展,传统诗歌活动已不能充分满足受众需求。2022年龙舟节期间,伴随着《诗经·周南·汉广》的合唱,《汉水游女》重游故乡,在汉江之畔再次大胆又羞怯地唱响,这是安康日报社积极拓展“媒体+文创”触角,策划的“国风·汉江辞汇”主题演出活动。
作为媒体融合创意产品的“国风·汉江辞汇”主题演出,由“汉江行吟汉服秀”“古风吟诵汉江”“嘉宾互动”等多个文化单元组成,通过现代声光电技术诠释《诗经》《楚辞》,将诗歌文化、诗歌符号、诗歌故事融入旅游活动,全方位展示汉江、汉水、汉风、汉韵的文化魅力。陕西省各地市党报社长、总编共30余人出席活动。
2022年6月5日,第二十二届安康汉江龙舟节期间,举办“国风·汉江辞汇”主题活动。
“国风·汉江辞汇”主题演出活动全程全网现场直播,点击量达到100W+,相关主题报道受到人民日报新媒体、央视总台《艺术传承》等在内的多家主流媒体及70余家地市媒体关注,部分地市党报以专版专题及视频等形式报道此次活动,安康文化界人士给予高度评价。
陕西散文学会副会长兼安康分会会长李焕龙先生对本次活动进行了解读,“这才是有文化的文化活动!安康地处汉江上游,当是汉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是天下汉人的故乡,我们的地域文化是汉水文化,从《诗经》吟诵汉江开始,借中华诗歌总集来宣传安康,寓意深远!让汉风融入国风,让浩荡国风携裹着汉江长风滚滚而来,如此文化视野,定会促使安康文化拓宽传播空间、提升发展水平。为此,感谢地方党报的文化担当,敬佩《安康日报》的政治高度,更希望作为重要文化载体的地方党报,在安康文化建设上守正创新、永攀新高!”
“国风·汉江辞汇”主题活动现场。
2023年3月,汉江·安康诗歌创作基地主办的第五届安康诗会顺利举行,来自西安的马玉琛、之道、唐卡,延安的成路、咸阳的宁颖芳、赵博及安康张虹、李小洛等30余位诗人、作家,走进安康市广大乡村,感受新时代乡土生活新风貌。成功举办五届的安康诗会,已成为安康对外宣传推介的靓丽文化名片。
诗意不止,文脉流淌。《安康日报》有着很深的诗歌和文学渊源,自创刊伊始就一直保留了副刊版面和栏目,尽最大可能为读者和作者提供发表诗歌作品的阵地。从“香溪”到现在的“文化周末之瀛湖”,一直都在关注诗歌、关注诗人。尽管报纸版面有限,但《文化周末》从来不惜版面,给予诗歌大篇幅地刊发,对繁荣诗歌创作、激发广大诗歌爱好者的创作热情乃至推动全市的文学创作不遗余力。
一系列诗歌文化活动的举办,串珠似的串起了中国安康汉江诗歌节,共同组成了繁荣诗歌文化、打响诗歌品牌的多彩篇章。《安康日报》长久以来树立起的文化大旗,用诗意的方式,为自身和安康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和形式,为安康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注解。
2022年,与汉阴县联合举办中秋诗会。
著名文艺评论家、北京大学教授谢冕在本报记者专访时曾说,诗歌文化对城市建设具有深远影响,安康举行这么大规模的诗歌活动,充分说明了安康和诗歌的密切关系,说明了安康的决策者们在城市发展、文化建设上高瞻远瞩的眼光和理念。
作为地方党报,有引领地方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责任和义务。安康日报社多年来始终如一坚持不懈地打造诗意安康品牌,今后将继续推进‘汉江·安康诗歌创作基地’建设,多角度、全方位打造诗意安康的IP形象,通过诗歌全方位展现安康大地的生态之美、人文之美和发展之美,让安康年年有诗会、四季有诗意。
(本报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