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梁真鹏 通讯员 曾德强
以乡土散文抒写乡愁,驰骋安康文坛乃至于陕西散文界的旬阳籍知名作家赵攀强,以“唱戏的三天不唱嘴生,打铁的三天不打手生”的勤奋执著,以铁杵磨成针的写作信念,以文章不厌百回改的艺术追求,笔耕不辍,散文屡屡出彩,已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陕西日报》等百家报刊刊登散文逾千篇,出版散文集6部。
迄今为止,据不完全统计,其共有11篇散文佳作101次入选中小学语文课辅教材和考试卷。散文《又闻水笑声》《油桐花开》《母亲的升子》《不语的表叔》《母亲的茶饭》《兰草花儿开》《在那大山深处》《家乡的嫩玉米》《乌手指的小姑娘》《幸福是碗姜汤面》《绿水环绕旬阳城》等诸多篇章更是一株株常青树。9年间,入选中小学考试卷地域涉及北上广浙20多地,成为安康文坛一个绕不开的有趣话题。
身居安康一隅的业余作家赵攀强,其散文为什么具有这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受到如此多教辅出版机构和学校教师的青睐?探秘他散文出彩的“燃点”,起码有三点值得注意和研究。
贴近生活 扎根人民
赵攀强生于旬阳农村,先后在旬阳的乡镇、县委宣传部、县委组织部、县人大办等单位工作。他的主业是理农事、采新闻、写材料,从纷繁复杂的俗务中解脱出来,偷得空闲时间,从旬阳广播站、安康日报,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恒心和韧劲,一步一个脚印成长为中国作协会员,成为安康颇有名望的散文作家。
他熟悉脚下的这片土地及各色人等,他挚爱滋养他的山水万物。初入职时,他下乡来到风景胜地水泉坪,眼前的美景令他沉醉。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于是披衣起床,坐在煤油灯下写出沾满泥土芬芳的散文《水泉坪风景》,很快被《安康日报》副刊刊登。之后,他先后写出《再访水泉坪》《水泉坪记事》《夜宿水泉坪》等散文作品。他多次深入蜀河,同样写出《千古风云话蜀河》《蜀河古镇令人神往》《探寻蜀河古镇》等散文佳作,发表在省市等报刊媒体上,产生良好的社会反响。
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他笃定亲情爱情家乡情是写作的永恒主题,脚粘泥土,笔底有光,身边人的事与物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他回忆聋哑人表叔,散文写得有温度,有生活气息,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尤其是散文作品“母亲系列”,感动了无数人。《怀念母亲》《母亲的升子》《母亲的茶饭》《母亲的捶布石》《幸福是碗姜汤面》,饱含真情,篇篇精彩,在读者心中产生共鸣,多篇散文网上的点击量逾百万。《不语的表叔》(入选《2022陕西中考现代文阅读》等课辅教材和考试卷),2021年6月《陕西日报》秦岭副刊头条发表时加“编者按”说:“对表叔思念的背后,是对往日时光的不舍。文中的表叔虽然不会说话,却做得一手好宴席,会编各种精美的篾具,而且力气大、水性好,充满爱心。”作者在文中这样写道:“虽然哑巴表叔的语言大门关闭了,但是他的智慧天窗却开启了,他的聪明绝伦,他的心灵手巧,他的善良勇敢,他的精湛技艺,都是那样令人赞叹。我如此怀念哑巴表叔,不仅仅是因为他曾经救过我的命,更重要的是从他身上看到了质朴、纯粹,以及人性中那些闪光的东西。”
追踪童年往事,剖析自我过错,讲述人间大爱,追忆感人故事。写作熟悉与产生共鸣的事物,娓娓道来你身边的风雅趣事,这是文学创作的不二法则。对表叔这样平凡而又了不起的劳动者,这样的写作对象,中小学生最容易认知认可,而对其身上所蕴含的精神品质的领悟,却需要予以分析、揭示和引导。因此《不语的表叔》一经刊登,迅速网红,成为中小学生阅读赏析和考试选题的热门试卷。
人文和谐 立意高远
攀强与我们有太多的相似工作经历,他的文好,但人更好。我们在旬阳紫阳两个县委宣传部工作时,常听到别人议论他的人好文好,就追问,好在哪里?别人说他为人正派处事公正,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他的新闻顶呱呱,材料写得风生水起,文思泉涌散文佳作迭出。
他曾因写作与工作相得益彰,被推荐考上陕西青年干部学院,毕业后被推荐保送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最终因当时县级财政体制和家庭极度贫困,错失高等学府的最佳学习时机。很多人受此意外打击,可能就会一蹶不振畏葸不前消极怠工,但他很快就从此事阴影中缓解出来,他没有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而是积极面对现实,坚信是金子总会发光,从此,走上人生与写作的坦途。
文章在立意,成功在境界,品质决定人生。文章是传情达意的工具,立意就是散文的内核与灵魂。清代王夫之云:“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意”是文章的主题,这一表述形象地表明了千古文章意为高的观点。立意是文章的根本,直接关系到文章的选材、布局和文章的思想深度。攀强的散文,站得高看得远,常以小见大,形散神聚,反映重大主题。
发表在2015年7月24日《光明日报》副刊的散文《又闻水笑声》,多次入选各类中小学教材辅导读本和考试试卷。标题的妙处在于,除了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之外,是其提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吕河之水为什么又能“笑”了?因为,经过几十年的封山育林和植树造林,水源得以涵养,河水变得丰盈;家乡人的环保意识增强,河水不再受污染,水流渐渐清澈。文中写道:“我想,吕河可能知道了自己要出远门的消息,她投入汉江母亲的怀抱,一路欢笑着汇入浩渺的丹江水库,汩汩地将一泓清水送北方,送去汉水的甘甜和清爽。她还知道有那么多人呵护她、祝福她,于是笑了!”这样拟人拟喻的写法,表达了作者无尽的喜悦之情,深化了文章的思想和意境。文章揭示了我国农村曾存在破坏环境的现实问题,生动形象地教育和启示人们要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这样的散文不是简单的浅薄的颂歌,而是用审视的眼光观察、思考乡村的发展和曾经存在的环保隐患,不仅散发着泥土的芳香,而且折射着环保思想和人性理想的时代光芒。
《兰草花儿开》原载《散文选刊》,多次入选中小学考试试卷。散文开头说“陕南秦巴山中,随处可见兰草。”继而说妻子从山上带回的“宝贝”,“我”不以为然,将其丢在楼顶一角;一个月后,本以为兰草已死,却不料“还在活着,根系还是那样发达饱满,叶子还是那样茂盛幽兰。”“没想到兰草如此耐寒,耐旱,还四季常青,仅凭这三点,我就没有理由不爱她!”进而描述兰草不断地长出花茎,花香浓浓,弥漫室内外。文章最后一段感叹道:“是呀!兰草就像朴实的山里人,没有华丽的外表,没有过分的奢求,平平淡淡,自自然然,只要拥有一点土壤和阳光,她就会拼命地生长,尽情地绽放,用自己顽强的生命给人力量,用自己悠悠的芳香给人梦想,用自己生命的绿色给人希望!难怪旬阳人要把兰草花作为县花,难怪山里人要唱着《兰草花》走遍天涯,我是越来越喜爱她了。”文章形式上是写兰草,实际是写人,更是写自我,是赞美山里人的朴实无华、坚韧顽强的品质和奉献精神。
选择《又闻水笑声》《兰草花儿开》诸篇散文佳作作为中小学生的考试卷,对于发掘、考察和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思考能力,以及对现实社会的思索关注,增进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是适宜的,独具匠心。
质朴无华 构思精巧
淳朴是一种品质,质朴是一种自信。赵攀强的散文大多篇幅不长,基本都在千字至两千字之间,随意书写却很有节制,自然生成而别出心裁,质朴无华,真水无香。篇幅往往控制在两千字以内的短散文,是他身体力行反对文坛上动辄几千字上万字的陋习,也是他长期从事新闻宣传工作练就的基本功。而恰巧这种短篇佳作,非常适合中小学课辅教材和考试卷的选用标准。
原载2017年3月《陕西日报》的《母亲的升子》,全文仅1300字,却被选入《新人教版2018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二单元习题课件》《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全册同步练习》《2020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一课一练》《北师大版2018——2019学年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等多家正式课辅教材和考试卷。我想,这除了美文故事感人、言简意赅、意蕴深长等诸多优点之外,篇幅适宜、结构精巧恐怕也是成功入选的重要原因,几乎成为他的散文名篇。
升子是过去陕南农村常用的一种量具,主要用于盛装粮食。文章开头说:“虽然母亲已故二十余年,但母亲的那口升子却令人记忆犹新。每当想起母亲,自然就会想起那口升子,因为它记录着当时家庭的生活及人生的风雨。”第一段简明扼要,犹如凤头,让读者感到这升子的不凡和珍贵。中间写了母亲关于升子的三个事例,犹如猪肚,母亲用“升子”在邻居家借粮款待客人,到母亲用“升子”还粮,借粮时是平平的一升子麦面,还粮时是满满一升子麦面,不但如此,母亲还粮还的是又细又白的特级面粉,而不是一般面粉。“我”认为特级面粉还给人家有点可惜,母亲却说:“邻里之间要互敬互爱,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我们要时刻记着别人的好处,滴水之恩要涌泉相报啊!”看起来这傻傻的举动,却道出了母亲待人的善良与宽厚。升子用坏后,家庭贫困,母亲用香炉作量具。母亲去世前,我不在身边,她拉着姐姐的手一再叮嘱要把香炉交给我。 结尾段揭示和升华了文章主题:“我知道,母亲给我留下的不仅仅是香炉,而是那口升子,那里有母亲的生活,母亲的故事,还有母亲的人格,母亲的教诲,更重要的是有母亲的精神和我们的家风,她想让我将其好好保存下来,留给自己,传给子孙。”卒章显其志。整篇文章的构思十分精巧熨帖。
《母亲的茶饭》首发于《散文选刊》,6次入选八年级上册期末语文试题。行文注重首尾呼应,注重侧面描写。文中写道:“母亲做饭的手艺百里挑一,油馍烙得白里透黄,表姐吃得心花怒放,我们自然也沾了光。”前半句是正面描写,直接说明母亲做饭手艺高;“表姐吃得心花怒放”是侧面描写,说明母亲做的饭的确好吃。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更加突出了母亲做饭的手艺百里挑一。
朴实的文风,一如淳朴做人做事,自有知己人喜欢。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荷塘月色》皆是经典,《背影》叙事,语言一洗铅华,回归朴素,干净细腻。《荷塘月色》语言的典雅朴素、准确传神、善用叠字和通感,重在抒情。孰优孰劣,散文学术界争论不休。最后,只好说,均是名篇,各有特色,因人而爱。著名作家贾平凹散文名作《祭父》,湖南著名作家刘鸿伏散文名篇《父亲》,文字一样浅显易懂,明白如话,没有生涩生僻字词,但是波澜起伏,令人过目难忘,催人泪下,多次入选地方语文课文,是脍炙人口、雅俗共赏的名作。这些成功的范文是真情与细节描写取胜,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而用质朴的语言叙写过去的故事,既没有教师爷式的说教,也没有胡拉烂扯的所谓闲笔,更没有牧师式的喁喁私语,而是用平实的语言讲道理而不是说教或唱高调。如此说,并不是说赵攀强的散文达到了多么高的高度,已经堪比与大家并驾齐驱,可是向着文学的高峰挺进,我们或许永远追赶不上朱自清、贾平凹、刘鸿伏等名家,但我们不能停止追赶的步伐,不能有丝毫的懈怠,追赶超越永远在路上!
赵攀强的散文优美而隽永,耐读而不费劲。散文《绿水环绕旬阳城》在《人民日报》大地副刊刊登后,屡次被中小学考试试卷选用,
被收入《人民日报教你学写作·热点与素材》 2023初中版一书。古往今来,写旬阳太极城的文字可谓浩如烟海,但赵攀强写得颇为新颖:“一座城,有绿水青山的环绕方才灵动。我爱上旬阳城,其实是恋上绕城的汉水旬河和抱城的群山绿树。陕南旬阳,清清旬河与悠悠汉水缠绕,苍茫秦岭与巍巍巴山围裹。立于宋家岭山顶俯瞰城池,小城就像一颗绿色的明珠,浮在这幅天然的山水图上,真是城在山中、山在水中、人在景中。”
这样唯美的的文字谁个不喜爱?如此的美景谁不愿亲临走一遭?这种高明的写景写人记事不啻为旬阳做了一个巨大的免费广告。“空闲时间里,我总要在旬河边走一走,去汉水畔溜达溜达,到高山上坐一坐。听旬河与汉水合唱,看青山和白云缠绕,感受旬阳城日新月异的变化。我陶醉于其中,也渐渐爱上了这座城,爱上它的绿水青山,爱上它南北兼容的方言、饮食、民俗文化,爱上它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的气候环境。”“掬一捧甜甜的旬河水畅饮,品出悠悠的乡情;打一罐清清的汉江水煮茶,飘出浓浓的茶香。清凌凌的旬河、清亮亮的汉江又回来了,回到了大自然的怀抱。而今,已建成的蜀河水电站和即将建成的旬阳水电站,让这里的人们出门就是水,人在画中游。”这样的美景,不正是典范的散文语言艺术追求吗?不正是考核中小学生的最佳范文写作吗?
每每瞧见文友发来他的散文被中考试题选用或入选教辅课文,攀强没有过多的欢快和欣慰,而更多的是谦逊地惴惴不安:我的稚嫩文字不会贻害下一代吧?我的拙劣文章不会误人子弟吧?没有考好成绩的孩子该不会咒骂作者吧?
赵攀强出身农家,热爱农民,关注农村,情系乡亲,始终为故乡而歌唱,每篇作品都饱含着质朴可贵的乡村情结和山野风韵,努力在新乡土散文写作上不懈地探索和实践,彰显了一位有操守有追求的作家应有的独特艺术风格、人格魅力和文化良知。
唯愿有更多有志的安康作家,像赵攀强先生一样,在新乡土散文写作实践探索中,道路越走越宽阔,抒写的乡愁美丽幸福,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创作出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艺术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