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赵漪湉
今年1月,我经历了迄今为止最难忘的一场采访。
受访者是安康市农科院的马铃薯育种专家蒲正斌,以及他带领的仅有3个人的马铃薯科研团队。团队虽然人很少,却实现了惊人的壮举:诞生了秦芋系列4个国审品种,5个新品种正在登记。
当我知道是要采访一个远近闻名的专家时,我的内心很振奋。即使是在得知蒲正斌身处的镇坪高山试验站在巴山最深处,也没有让我泄气半分。但很快,第一个小波折就来了,彼时城里虽气温尚可,但大巴山里已是白雪皑皑。作为城市长大的孩子,对于下雪天走山路的困难并无了解,临出发之际,才在农科院工作人员的善意提醒下赶回家,重换了一双鞋底纹路深、能在雪上行走的靴子。
行至山脚下,第二个波折又很快出现。虽然车辆加装了防滑链,但雪下得太大,山路上都是冰溜子,车轮转起来直打滑,难以开动。经过了重重努力,一行人才总算是到达了山巅的试验站。
下过雪再放晴的巴山是很美丽的,山林银装素裹,苍山黛石一片银白,天空澄澈如镜,天地间仿佛琉璃世界。听描述,大家会不会羡慕在这里工作,他们可以边干活边享受美景呢?但实情是,山腰以上就没有人家,站里人手不足,通常两个人要管护上万株马铃薯,从前条件不好时也没有资源,一切都靠自己肩挑背扛,清晨在田里埋头一干就到了天黑。
就是在这样清苦的条件下,蒲正斌一待就是四十年,即使现在罹患癌症,他也没有舍得离开这片土地。他认为,人无论走多远,都不能忘本,这个“本”就是作为农业科技工作者服务群众、做好马铃薯育种事业的初心。
记者的“本”在何处?或许能从“蒲正斌们”身上找到答案:他们根植于最广袤的乡村大地,历经种种考验,不惧不畏、百炼成钢,以星星之火,释放燎原之热,以萤烛末光,为日月增辉。这个职业给了我一双眼睛,让我去发现,深入挖掘背后的故事,借助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把蒲正斌这样的故事讲好,展现这片土地上发着光的人们,这同样是我们的初心。
肩负着职业使命翻山越岭,再回归一片广阔。让我们的新闻更有力量,开辟出属于新闻人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