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郭飒
如果要问最近几年最火的是什么?大概很多人都会说“AI”。经常看到网上有这样的问题:你觉得未来最有可能被AI取代的职业有哪些?下面的回答自然是五花八门。
我始终认为,自己从事的记者职业,是AI取代不了的,因为,从记者的采访和报道中,能感受到文字的温度和思想的深度,而这些,恰恰是人类创作的特点决定的。
“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从1999年起,《南方周末》的新年献词就成为许多人的年度期盼。《南方周末》的新年献词不仅金句频出,更凝结着情怀与温暖,这些经由作者思想创作组合而成的文字照亮着人们的内心。这便是文字与思想碰撞的魅力。
但如果把新年献词交给AI,会产生什么效果?今年1月2日,澎湃新闻的“澎湃号”刊发了一篇由AI撰写的新年献词——《AIGC新年献词:新闻业的今天与明天》。文章由AIGC(人工智能内容自动生成技术)根据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张志安教授的要求撰写,旨在探讨新闻业的现状与未来。读起来,除了标题之外,内容更像是一篇论文。
张教授在文章最后还对此进行分析:AIGC的献词更加中立客观,以数据和事实为基础展开论述,而各大媒体的献词则更加主观热情,充满对新闻业的热爱和期望。
看到这里,我更加觉得记者本人赋予采访和写作时的温度和深度,是AI给不到采访对象和读者的,这正是我们记者的价值所在。
我在今年的一篇记者手记中,写过这样一句话:“如果幸福有声音,那一定是孩子们的笑声。”在另一篇记者手记中,结尾是这样的:“光影交织、画面流动,回望采访历程,最难忘的便是每每走进校园,无论是山村,还是城区,都能从孩子和老师的眼里看到希望之光,这束光通向未来。”这些是我多次深入城乡各个学校,对采访所见到的教育公平、均衡发展油然而生的感触。在我看来,这些饱含着作者思想的文字才是新闻能够打动人的地方,也是我想要的表达。
诚然,当下的一切都是新的,包括媒体技术、传播方式,说不定正如专家所说的,在未来的发展中,人工智能和人类记者可以相互补充、相互启发。人工智能可以为记者提供数据支持、写作建议和内容生产工具,提高记者的效率和创造力。而人类记者则可以通过他们的观察力、判断力和人文关怀为人工智能提供有价值的输入和引导。我倒是还蛮期待这一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