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 刘成均)近年来,市委编办紧贴中心,服务大局,切实发挥机构编制服务保障效能,助力“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编织生态屏障聚合力。扎实推进生态环境领域机构改革,健全市、县(市、区)、镇、村四级生态环境保护机制,落实市对县级生态环境机构垂直管理体制,明晰市、县(市、区)生态环境监测事权,理顺运行机制,深化生态环境监测改革创新,推进环境质量、生态质量和污染源全覆盖监测。夯实中心城区四个街办和高新、恒口、瀛湖生态环境保护职责,推行“河湖长+警长+督察长+检察长+法院院长+护河员”的“五长一员”管理机制,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职责清晰、协同有力的生态环境保护大格局,确保了水源地水质和生态安全。
优化资源配置强发力。立足“坚持生态优先、当好秦岭卫士、守牢安全底线、呵护碧水蓝天”战略思维,优化机构编制资源配置,设置南水北调环境应急处置机构,健全市、县两级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体制,强化河湖长制、污水垃圾处理监测、水旱灾害防治工作力量,优化林场管理机构,保障林业技术科研推广力量,协同调研林场资源资产盘活经营改革,切实保护森林资源,强力推进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涵养保护工程。
强化履职监管提效力。完善全市生态环境执法体制,减少执法层级,提升执法效能,牢牢守住生态红线。落实地下水污染防治、排污口设置管理、流域水环境保护、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职责划转承接,对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农林水等涉保部门1100余项权责清单进行动态调整,及时对外公布,明确权责实施主体。会同人大常委会机关、政协机关、组织、财政、人社等部门对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住建部门开展机构编制执行情况和使用效益评估,督促部门高效履职,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
壮大生态经济激活力。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机构编制工作全过程,主动服务保障特色产业发展,结合县域资源禀赋,优化特色产业服务机构职责,提升硒资源研究开发承载能力,增强重点项目、招商引资、电商平台、中小企业服务和魔芋、木瓜、茶叶、拐枣产业等领域机构编制力量,健全市、县两级生态旅游服务(发展)体制机制,培育打造支柱产业,提升县域品牌优势,推动生态友好型产业发展壮大,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价值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