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山绿水环绕的石泉县后柳水乡,游船穿行于江面(资料照片)。许兵 摄
秦巴巍峨,汉水悠悠。一泓清水从秦巴山间发源,流经安康,汇入丹江口水库后奔流千里,润泽北方大地。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涵养地,安康市境内汉江流长340公里,常年流量262亿立方米,占丹江口水库入库水量的63%。受水地区群众喝的10杯水中,有7杯来自陕西。
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兴。十年来,安康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强水资源管理、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修复,在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同时,持续推进生态价值转化,以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
滴滴汗水换来汩汩清流
12月4日,天空中飘着小雨,白河县卡子镇凤凰村村级河长刘尊荣像往常一样,开始了新一天的巡河任务。
“我们这里的河水越来越清澈,村民还通过发展茶园实现了增收致富。如今我们更要把这里的水管好护好。”看着眼前清澈见底的里端沟,刘尊荣感慨万千。
白河县硫铁办副主任王纪国介绍,硫铁矿污染治理开展以来,按照“源头减量、过程控制、生态修复”的总体思路,白河县累计封堵矿硐200个,生态修复3.6万平方米。白石河流域“磺水”里程缩短37公里,监测断面水质持续达标。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十年来,安康市压实保护责任、健全治理体系、形成保护合力,守水护水节水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
南水北调环境应急处置中心的大屏上,各监测点位实时监控清晰可见。安康市将128个重点污染源纳入平台监管,接入420个视频监控点位和134个排放口,实现“一张网”实时监测预警全覆盖。
汉江支流蜀河流域两岸,旬阳双河女子护河队队员七年如一日坚持义务巡河护河。安康市建立“河湖长制+志愿者”护河机制,2412名河湖长、2598名护河员、400多个志愿护河组织良性互动,让大小河湖有人管、有人护。
汉江出陕入鄂“关口”的白河县,与湖北省郧西县携手开展联防联治。安康市与汉中市、湖北省十堰市建立汉江流域跨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形成上下游协同、干支流联动的保护合力。
人人尽责、久久为功,滴滴汗水换来汩汩清流。数据显示,安康市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100%,汉江出陕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国家Ⅱ类标准。安康市城市水环境质量指数和平均改善指数连续两年排名全省“双第一”。
“生态好水”变成“文旅活水”
冬日的安康瀛湖景区,湖面波光粼粼,山间层林尽染,游船划过泛起层层涟漪,构成一幅美不胜收的山水画卷。
“早年间,湖面布满密密麻麻的网箱,养鱼的饲料、粪便对瀛湖水质造成影响。网箱被拆除后,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上岸’后的渔民山上种枇杷、山下迎游客,过上了更安稳的日子。”安康瀛湖生态旅游区建设局局长程正健说。
瀛湖位于汉江干流,是陕西最大的库区型湖泊。2018年起,瀛湖拆解网箱3万余口,建立库区漂浮物“水岸一体”长效治理机制,并建设了一批基础设施、旅游服务、污染防治项目。
经过系统治理,瀛湖水更清、景更美,前来观光的游客络绎不绝。昔日的渔民瞅准生态旅游发展机遇,开农家乐、建民宿,还在旅游公司务工,几乎人人都吃上了“旅游饭”。
变化的不仅是瀛湖。青山绿水间,安康市全域生态旅游蓬勃发展。今年前三季度,安康市接待国内游客4325.68万人次,同比增长15.53%;国内游客总消费251.97亿元,同比增长20.06%。
石泉县城关镇丝银坝村草池湾因60余只朱鹮“定居”,得名“朱鹮小村”。
为了保护好朱鹮的栖息环境,草池湾大面积发展有机稻田,在保留乡村风貌的基础上推进田园综合体建设,探索集田园观光、康养旅居、研学教育等于一体的农旅融合发展路径。去年试运营以来,“朱鹮小村”累计接待游客6.8万人次,创造收入320万元。
“许多游客都是奔着‘朱鹮’这张名片来的。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乡村生态旅游会更红火。”丝银坝村党支部副书记刘辉说。
产业转型引领绿色发展
关停铅锌矿、汞锑矿、皂素等领域“两高”企业300余家,淘汰落后产能90余万吨,生态环境保护倒逼安康产业结构加快调整。
立足资源禀赋,安康市着力打造富硒食品、生态旅游、新型材料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和现代物流、毛绒玩具、秦巴医药、交通装备、消费电子重点产业链,走出了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转型之路。全市生态友好型产业产值占GDP比重达85%,绿色工业总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超80%。
眼下,正是紫阳县金钱橘集中上市的时节。在城关镇塘么子沟村,金钱橘与当地富硒红茶“碰撞”制成的金钱橘茶,成为市场上的“新宠”。
“金钱橘茶不仅拓宽了金钱橘的销路,也延伸了夏秋茶产业链条。目前,全村共有茶园6000亩、茶叶加工企业28家,综合产值6000万元。”塘么子沟村党支部书记金鹏说,以和美乡村建设为契机,塘么子沟村还积极探索茶旅融合发展模式,吸引不少游客体验茶事劳作、茶叶品鉴、茶园观光,进一步带动产业发展和群众增收。
地处全国硒资源富集区核心区,紫阳县加快构建现代茶产业体系,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拓展多元业态,实现了从“春茶一季”向“四时有收”转变。全县共有茶园26万亩,综合产值65亿元,带动12万人在茶产业链上增收。“紫阳富硒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超62亿元。
依托全域81.87%的土壤硒含量达到中硒以上水平的优势,安康市围绕茶、饮用水、魔芋、生猪、渔业和核桃打出“富硒牌”,并推动富硒产业与休闲旅游、健康养生深度融合。目前,安康市累计培育现代(富硒)农业园区1830个、规模以上富硒产品加工企业254家,打造茶旅融合示范镇23个,富硒食品产业综合产值超76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