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吴苏
7月18日,市公共卫生服务中心的会议室内座无虚席,150余名卫生健康系统干部职工的掌声如潮水般涌向讲台中央的王荣荣。在这场由市总工会主办的母婴护理赋能行动推进会上,一个以劳模精神为核心的“四个一”工程正式启航,即一位劳模引领、一支团队支持、一项产业增收、一个群体就业。
王荣荣人生的前三十年,历经了无数的风雨寒凉。初中辍学后,她在餐馆洗过堆积如山的碗盘,在夜市地摊守候过零星的顾客。命运的残酷在2014年达到顶点,丈夫因病离世,留下年仅三岁的儿子和40万元的债务。月光下,望着熟睡的孩子,王荣荣夜不能寐。“我成天以泪洗面,愁肠百结,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才好。”
2018年,市总工会联合人社部门开展的免费家政培训像一束光照进她的生活。为掌握育婴技能,她将枕头当作婴儿,定好每两小时的闹钟,在万籁俱寂的深夜反复练习喂奶、拍嗝、换尿布,手指关节红肿仍不停歇。初入行时客户因她年轻频频摇头,她以破釜沉舟的承诺打开局面。“给我三天免费试用期,不满意分文不取。”这份执着让她在服务中发现婴儿斜颈时,强忍腱鞘炎疼痛坚持按摩三个月直至孩子康复;通过视频察觉独居老人嘴角歪斜,紧急救下心梗的刘大爷……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让王荣荣在行业内积攒了良好的口碑,订单接踵而至。
2020年,王荣荣迎来了人生的新机遇,在全国扶贫职业技能大赛的选拔上,她从市级比拼到省级选拔,一路过关斩将,最终以四两牛肉、六两面粉,25分钟制作四个薄皮大馅牛肉饼的精准操作技惊四座,从来自21个省份的38名高手中夺得家政项目金牌,这是陕西省在该领域“零的突破”。拿下这个颇具分量的金牌后,有北京企业递来月薪3万元的橄榄枝,可王荣荣却毅然决然地选择回到安康。“国家的扶贫政策改变了我,我要帮更多姐妹们站起来。”
从金牌家政到全国技术能手,王荣荣的身份虽有转变,但渴望帮助更多人的初心却始终如一。她从幕后的家政工作者走向台前,转型为培训讲师,然而初次授课时“机械读PPT,嗓子嘶哑学员仍云里雾里”的阵痛期让她颇感受挫,好强的王荣荣没有就此服输。每日黎明,她在汉江边练习普通话,深夜对镜调整教学仪态,报考西北工业大学成人本科函授班。针对山区妇女需求,她开创“田间课堂”……短短数年间,8000余名学员在她的课堂里得以蜕变,其中205名脱贫户掌握了育婴师、保洁员技能,一位曾“连清洁工具都不认识”的农村妇女,如今已成为月入过万的金牌家政员。
2024年9月,王荣荣又踏上援藏征程。母亲含泪劝阻:“孩子没爸了,你要出事他就真成了孤儿!”在海拔4500米的阿里,缺氧让她浑身浮肿,她仍然倔强地跪坐在牦牛毡房示范婴儿护理的动作,倾心指导帮助藏区人民创办阿里首家家政公司,结束后,当地群众为她献上洁白的哈达时,她忍不住泪洒高原。
细数王荣荣的成长轨迹,与市总工会的劳模培育体系紧密交织。自2020年起,市总工会持续开展“劳模助脱贫”行动,组织87名劳模专家深入村镇;2024年创建劳模工匠学院,为三大千亿产业集群锻造人才;今年更是系统性构建一个先进劳模引领、一个专家团队支持、一个产业兴旺发展、一个群体就业增收的“四个一”赋能模式。此次母婴护理推进会上,市妇幼保健院与她签订合作协议,智能实训基地正式运行,专家团队接过旗帜,劳模个体的星光终成照亮行业的火炬。
“劳动最光荣,奋斗最幸福。”王荣荣宣讲尾声的这句话,在会场久久回荡。此刻,她不仅是荣誉加身的全国劳模,更是市总工会十年育才工程的缩影。
从汉江之畔那个用枕头苦练育婴技能的单亲母亲,到雪域高原点燃技能之火的援藏教师,再到如今引领母婴护理产业升级的“最美职工”,王荣荣的蜕变离不开国家政策的雨露滴灌。如今,“安康家政嫂”品牌已随她的足迹从秦巴腹地慢慢走向全国,那些被她改变命运的群体,正成为新时代劳模精神最生动的注脚。
王荣荣的故事,是市总工会精心擘画并成功实践“劳模价值转化工程”的璀璨结晶。近年来,市总工会以劳模精神为引擎,通过系统性培育、搭建赋能平台、深化产业链接,不仅点亮了万千普通劳动者的人生梦想,更成功将个体的奋斗微光汇聚成照亮行业的熊熊火炬。这也生动诠释了工会组织在新时代的使命担当,以匠心育才厚植发展沃土,以劳模引领激活产业动能,最终实现“点亮一人、带动一片、振兴一业”的乘数效应,为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不竭的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