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世虎 通讯员 薛同新 王安智
多年如一日的坚守与奋进,市委编办实现了从省级文明单位标兵到国家级文明单位的华丽跃升。
5月23日,中央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发布《关于认定命名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第三届全国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的决定》,安康市委编办被命名为“全国文明单位”。在机构编制系统,西北地区唯此一家,全国也屈指可数。
这份沉甸甸的国家级荣誉,不仅是市委编办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鲜明体现,更是其将文明基因深度融入城市治理,让有限的编制资源释放出无限的为民服务效能的有力证明。
高标定位:文明创建的系统布局
精神文明建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获得“省级文明单位标兵”荣誉后,市委编办以归零的姿态再出发。四年来,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对标目标抓全国文明单位创建。
翻开历年的重点工作清单,“深化文明单位创建”都赫然在列。这不是一项孤立任务,而是一套环环相扣的精密施工图。从室务会专题部署,到班子成员和党员干部认领责任田,市委编办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列为“一把手工程”进行系统布局。
在年度工作安排中,精神文明建设不再是软指标,而是作为机构编制年度工作要点的硬核内容,与党建、中心工作、业务工作深度捆绑,实现互促共进和同频共振。从制度安排上确保其重要地位,迅速点燃各科室和干部职工参与的热情,营造出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以室务会第一议题、中心组学习、“三会一课”为抓手,市委编办将理论学习与精神文明建设深度融合,党员干部深学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文明创建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铸魂工程”“编制部门做的每项改革,都要成为文明落地的支点”……当精神文明建设从理论走向实践,一套熔铸政治自觉与为民初心的创建机制在市委编办高效运转。
市委编办坚持把“服务大局、精编优政”核心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单位文化建设紧密结合。通过常态化学习教育,熔铸进党员干部血脉。每一场学习活动,都是一次思想的淬炼;每一次理念的深化,都为文明单位创建注入精神动能。
“思想通了,劲儿往一处使,改革中的硬骨头才啃得动。”在“编制工作服务高质量发展”讨论中,市委编办干部见证着思想碰撞产生的化学反应。当“向基层倾斜、向民生聚焦”成为共识,文明创建的火炬在服务人民、推动发展的进程上传递出最暖的光。
深耕厚植:文明之花的精心栽培
远不止于整洁有序的办公环境、文明礼貌用语等外在形式,市委编办的文明创建,不仅深深扎根于思想沃土,更盛开在实践前沿。
“这次你能兑换多少积分?”育才社区成立志愿服务银行以来,每当进行积分兑换时,社区居民都会手持“志愿积分卡”,早早来到莲花东巷2号院,彼此热情地打招呼。
由市委编办精心培育的育才社区志愿服务银行,成为文明建设的闪亮名片。它集文明储蓄、道德增值、智慧管理等多功能于一身,作为创新案例被推荐至中央文明办。
“我想买个新书包。”育才社区心愿墙上,一张粉色卡片牵动了市委编办党员的目光。当天下午,新书包就送到了孩子手中。这样的“微心愿”认领活动,已成为连接市委编办机关与社区的温暖纽带。
志愿服务如何开展,品牌如何打造?市委编办“编梦”志愿服务队应运而生。从打造社区健康小屋到建设“鲜花墙”,从开办假期“小课堂”到组织社区首届趣味运动会,这支全体干部职工注册率100%的队伍先后实现群众微心愿50余个。
育才社区设立“大党委”时,市委编办科长周磊有了一个新角色——育才社区兼职委员。每周他都会前往社区“上班”,在推动无物业小区整治的过程中,带领党员们逐层清理楼道杂物。在“党员带头干,群众跟着干”的氛围下,曾经的卫生死角如今已转变为居民们自发维护的“美丽庭院”,育才社区干部也被带动提升了服务群众的能力。
为“中国好人”点赞,向“中国好人”学习,干部职工的心灵不断得到滋养。诚信教育、民法典宣传、10元关爱行动、乡村振兴一日捐……一项项活动精心组织开展,助力推进“厚德陕西”建设。
利用午休时间,干部职工在机关图书室静心阅读,充电提能。卫生间的热水装置,温暖了寒冬里干部职工的双手和心田,孝义文化、文明交通、文明餐桌、节约用水、禁烟等文明宣传氛围浓厚,处处体现着文明的温度和人文的关怀。
机关、社区和乡村,处处都有市委编办精神文明建设的身影。地处安康最西边,汉江穿境而过的石泉县兴隆村是市委编办的帮扶村。十多年来,落地项目资金近3000万元,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人居环境不断改善提升。同时,志愿服务、道德评议、典型树立等活动,助力“一泓清水永续北上”、激发了群众勤劳致富内生动力、让文明乡风吹遍农舍田间。
精编优政:文明沃土的编制答卷
文明创建的真正价值,最终体现在履职效能上。市委编办紧密围绕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科学管理机构编制重要资源,将文明建设的软实力积极转化为推动发展的硬支撑。
作为乡镇社会治理创新改革全省唯一试点,市委编办坚持大抓基层鲜明导向,通过重塑机构职能体系、优化乡镇机构设置、强化驻镇机构管理、推动乡镇扩权赋能、夯实乡镇综合执法、创新人事薪酬制度等举措,有效破解了困扰乡镇多年的体制机制顽疾。“安康经验”在全省机构改革中全面推广,并在全国产生了良好影响。
面对农村道路交通事故量攀升与警力不足的矛盾,市委编办在石泉县蹲点调研后开出药方,推行“交所合一”改革,将交警中队职能融入派出所。警种壁垒打破后,石泉城郊派出所所长熊国兵感触颇深:“现在一次出警就能处理交通事故和治安案件,出警时间大幅缩短。”
建立教职工编制“储备池”、动态调整并向市直和高新区中小学投放807名编制,实施公立医院编制备案制、核定公立医院用人规模近2万名,市委编办在上学、就医两项老百姓最关注的事儿上有效破题。
机构编制保障的温度在特殊群体身上也格外明显。通过调增特殊教育学校编制,残疾儿童入学从“有学上”迈向“有好教”;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机构的设立,助力脱贫群众持续稳定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和养老事业发展中心为“一老一小”安心护航。
216名高层次人才带着梦想奔赴秦巴山区,编制“周转池”消解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宁陕县“雅轩居”老板王昭军的民宿周末总是一房难求,县生态旅游发展中心的成立发挥了撬动作用;健全新时代文明实践、陕南民歌、汉调二黄非遗传承、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助力“村BA”“太极跑”“村光大道”等基层公共服务和群众文化供给。这些鲜活实践,无不彰显机构编制工作的保障与撬动作用。
近年来,市委编办以干好“三个年”、建设汉江生态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为重点,优化高铁建设、全域旅游、富硒研发、中医药、生态环保、重点项目建设、科技创新、招商引资等领域机构编制配置,为安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机构编制力量。
“全国文明单位殊荣,既镌刻着过往的奋斗足迹,更标注出为民服务的新起点。”这是市委编办干部的共同心声,“我们将以更高标准持续深化精神文明建设,把价值共识深深转化为服务安康发展的实干动能,让机构编制事业在文明之光的映照下沐光而行,一路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