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黄慧慧
教育科技人才领域的创新“壁垒”如何打破?产学研用的“围墙”怎样拆除?面对高校科研与市场需求脱节、人才培养与发展需求错位等制约地方创新的共性难题,安康正以一场深刻的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探索破题。
随着省委组织部首批“校招共用”高层次人才入选名单公布,安康在校企共用模式上实现了零的突破;秦创原安康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综合服务中心即将投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安康中药材试验示范站已培养近60名硕博人才……一系列改革实践正推动安康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让教育、科技、人才等创新要素在秦巴大地充分涌流,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创新人才机制,破解“引进难”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但对于安康这样的欠发达地区,科技人才引进一直是制约高质量发展的明显短板。
为啃下这块“硬骨头”,今年7月,我市出台《安康市“校招共用”引才用才实施办法(试行)》,推出了一项突破性政策:3年支持期内给予引进人才薪酬80%、每年最低不少于30万元、最高不超过50万元的薪酬补贴,并对在安康领办创办企业的专家人才或团队租赁办公、研发和生产用房等给予最高50万元的补贴政策支持。
“校招共用”机制的首批受益者已经显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副教授舒远红和安康学院蚕桑重点实验室博士吕婷,分别成功与岚皋县烛山食业有限公司和安康市蚕种场有限公司签订项目合作协议,为加速推动核心技术攻关及科研成果转化、帮助地方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有益探索。
“校招共用”政策获企业广泛欢迎,全市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积极响应,共征集引才用才需求50余项。安康市蚕种场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波称,传统桑叶养蚕模式受土地、劳动力等多重因素限制,发展空间有限,企业想研发选育富硒人工饲料蚕品种以摆脱客观因素制约。而“校招共用”政策发挥了安康学院在蚕桑领域研究优势,提升了企业育种整体实力。
我市在积极引进外来人才的同时,深入推进创新人才“攀登计划”,依托项目支持,助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开展研发攻关。该计划紧扣全市重点产业链发展需求,通过资金支持、平台搭建、项目扶持等多元手段,着力培育一批本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团队。
今年以来,全市成功选派80名链主企业科技副总,优化调整重点产业链科技创新团队,全市9条重点产业链创新团队专家增至121人;8支省级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队伍获批立项,选派1184名科技特派员和188名“三区”科技人才。此外,我市公开张榜发布2025年度市级“揭榜挂帅”重点项目5项已完成揭榜定帅,建立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入库培育企业208家,同比增长30.82%,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人才和智力保障。
搭建科创平台,破解“转化难”
科技成果转化是创新链条上的关键环节。为打通“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最后一公里”,我市系统布局了一批高能级科创平台。
在安康市汉滨区五里镇刘营村,一片50亩的中药材种植试验示范区里,五味子、金银花、丹参等药材长势喜人。这里不仅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安康中药材试验示范站的核心示范园,更成为连接高校科研与地方产业的重要桥梁。
该站已成功培育出五味子新品种“红宝石”、金银花新品种“秦花6号”、丹参新品种“秦丹1号”,并创新提出了“以草防草”的中药材防草栽培新模式。
示范站的科研成果正加速走向田间地头和企业车间。葛根醒酒饮和石斛巧克力饮两项成果已在本地企业成功转化投产,并优先向小微企业免费转化。在刘营村,示范站创新开展“中药鸡”养殖,利用中药材副产品制作配方饲料,示范养殖6000余只,市场价格高、销路好,直接带动了农户增收。
更大的平台网络正在铺开。秦创原安康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综合服务中心作为全市科创“枢纽站”,预计9月底建成投用,将集成成果展示、路演对接、政策服务等多项功能。围绕富硒食品、新型材料等9条重点产业链,积极推行“四个一”模式,支持每条产业链建设科创平台。陕西省富硒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已获批成为全市首家省级共性技术研发平台。
平台建设催生了实质性的合作成果。市政府与中国农科院油料所成功签订“植物源甲基硒代半胱氨酸生物合成技术”成果转化协议,推动王汉中院士团队的最新科研成果落地安康紫阳。今年以来,全市举办项目路演活动11场,发布科技成果77项,促成产学研协议23项。
从试验示范站到产业链平台,安康正着力构建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服务体系。这些平台不仅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更成为培养创新人才、推动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合的重要基地,为秦巴山区的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深化体制改革,破解“融合难”
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长期以来存在“各自为政”的问题,如何实现三者有机融合、协同发力,是改革的关键所在。
我市从体制机制入手,成立市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专项小组,印发《安康市打好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硬仗工作方案》,部署9方面35项具体任务,建立“月调度、季研判”推进机制,确保改革任务落地落实。
在项目组织方式上,安康推行“有组织科研”,面向富硒食品、新型材料、秦巴医药等9条重点产业链及社会民生重点领域,聚焦发布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申报指南,引导企业围绕产业和社会发展的关键难题进行攻关。
金融支持方面,市财政设立3000万元改革专项资金,完善“科技—产业—金融”快速对接机制。安康农商银行创新推出“科创贷”产品,为科技型企业提供信用贷款支持,目前已为17家企业授信超过4000万元。
教育领域也在积极调整。日前,市科技局组织10余家企业代表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开展食品产业产学研座谈会,针对企业提出的豆干“零添加”防腐工艺优化、柑橘皮黄酮素高效提取等技术需求,高校专家逐一回应,并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安康学院与当地富硒食品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学生参与企业技术研发,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兼课,实现了人才共育共用。
健全地方高校稳定支持机制,安康学院增列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食品与营养”专业获批为硕士学位授权点,正在申报新增教育、农业、生物医药、旅游管理等硕士学位授权点。安康职业技术学院加快创建“护理”“学前教育”2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推动职业教育与地方产业需求精准对接。
市科技局局长吴世珍表示:“我们通过有效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硬仗任务,正在探索走出一条以机制创新聚才、以平台建设促融、以深化改革赋能的创新发展之路。”
改革成效正在显现。今年以来,全市科技领域获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59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达9.46亿元,同比增长65%。更令人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才选择留安创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