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曦
桨板追日落,汉江夜生辉。8月中下旬,安康桨板运动连续登上央视荧屏。随着镜头推进,夕阳余晖洒在清澈的汉江上,五彩的桨板如同跃动的音符,在水面划出一道道银色弧线。岸边,夜市随之苏醒,人流如织,灯火通明,食物的香气与运动的活力交织升腾。
桨板,这项看似小众的水上运动,在不经意间给安康带来了意外惊喜。央视镜头下的“运动+生态+消费”和谐图景,成为安康向外界展示的一张崭新名片。
江水绕城郭 陈均威 摄
桨板运动,即直立单桨冲浪,源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夏威夷,近几年才逐渐风靡全球。这项水上运动最早引入安康大约在2019年左右,以其低门槛、高自由度、强社交性和全身锻炼效果,迅速成为市民亲近自然的热门选择。据央视报道,目前安康每天已有近千人次参与桨板等水上运动。紫阳等县区近期还举办了桨板比赛。
与传统观赏性体育不同,桨板的魅力在于让每个人成为风景的组成部分。无论是站立滑行时的开阔视野,还是坐下躺平时的随波逐流,它都提供了一种与自然深度融合的方式。安康爱好者的感受尤为真切:“玩一小时下来,不亚于跑一个半马。”这项运动在锻炼核心肌群、提升平衡协调能力的同时,也成为人们释放压力、收获内心宁静的新选择。
汉江这一江好水,为所有追求快乐的人提供了最理想的舞台。特别是“安康湖”形成后,城区段江面开阔,水质优良,为这项亲水运动提供了绝佳的“天然运动场”。这“一江好水”不再是遥远的风景,而是可感、可触、可玩的活力空间。安康人与汉江的情感纽带,找到了新的时代载体。桨板运动成为“绿水青山”全民共享的生动体现。
桨板在安康的兴起,也体现了人们对新生活方式的追求。它吸引了来自各行各业的人群,这个“桨板社会”让更多人放下了手机,离开了麻将桌,在共同的爱好中找到了更健康的社交方式和更具正能量的友谊。正如一位爱好者所说:“在这里,我们划开的是水波,连接的是人心。”
小桨板,大能量。桨板的力量已不仅限于水面,它以运动为支点,巧妙地撬动了安康的经济与社会生态,带来了丰富的溢出效应。
从“水上运动”到“岸边经济”。桨板运动聚集了人气,也直接转化为商业活力。水上运动人群的聚集催生了江边特色餐饮带的形成,夜市人流密集、灯火通明,今夏整体消费增长超过20%,让“桨板经济”延伸至“餐桌经济”。这种由特定场景催生的消费动力,为本地商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成为消费经济新的增长点。
从“自娱自乐”到“守望相助”。在安康,桨板不仅是休闲工具,更成为传递社会正能量的载体。最近的一次暖心事迹发生在8月下旬:退伍老兵郭煜皓完成了一次“教科书式救援”,他利用桨板成功救起一名腿部抽筋的溺水者,获得央视新闻点赞。此外,桨板爱好者们还主动参与常态化巡江、协助维护水域环境和打捞手机等公益活动。他们从运动的受益者,转变为城市的守护者,展现出的强大责任感与温情力量,成为文明城市建设的生动注脚。
从“地理坐标”到“活力符号”。城市品牌需要新叙事,桨板恰好为安康这座历史悠久的小城注入了年轻、时尚、活力的新元素。在汉江龙舟节等传统活动中,桨板特技与龙舟竞渡同台亮相;社交媒体上“打卡”汉江桨板的美照传播,完美演绎了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展示了一个“绿水青山”与“青春活力”并存的城市形象。
杭州通过运营皮划艇、桨板等水上项目,将运河与湿地转化为充满活力的城市“会客厅”;海南万宁则依托冲浪文化,成功打造特色体育旅游目的地。安康桨板等水上运动浪潮既已涌起,如何让其奔涌得更加长久,而非昙花一现,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平衡“自发性”与“规范性”。桨板运动是群众自发形成的体育热潮,这种民间活力值得百般呵护。同时,相关部门可以适度引导,推动建立基本的水上运动安全规范。今年暑期,市教育体育局发出了桨板运动安全倡议书,提出了一些安全建议,桨板爱好者应当主动学习并践行。只有让“放心玩、安全玩”成为运动准则,才能让这项运动走得更远。
做好“体育+”大文章。体育不是孤立的产业,而是能够串联起吃、住、行、游、购、娱的黄金纽带。可以进一步推动桨板运动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设计融合观光、体验、培训、赛事于一体的精品水上旅游线路;引入专业运营机构,提供设备租赁、教学培训、赛事组织等标准化服务;鼓励开发“桨板+摄影”“桨板+瑜伽”等创新产品,延长消费链条,将“流量”转化为“留量”。
讲好水上安康故事。桨板运动已经聚集起了人气,可以探索以水上运动为主题的城市营销新模式。通过举办摄影、短视频大赛等活动,鼓励大众传播安康桨板的精彩故事;持续表彰和宣传公益救援事迹,让榜样力量引领风尚,让城市活力形象实现自主传播。让每一个桨板爱好者,都成为这座城市最好的代言人。
最好的资源就在身边,最大的活力源于民间。当运动激情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当个人爱好与社会责任相互交融,这块小小的桨板划出的不仅是粼粼波光,更是一座城市走向未来的创新之路。一江清水之上,一个个划桨前行的身影,正映照着安康这座城市的活力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