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昊 通讯员 阳晓伟 陈光文
山间,绿的、红的、黄的叶子交织出斑斓的色彩,如大自然打翻了调色盘。汉江波光粼粼,如一条碧带系在山脚。彩色的房屋,红得热烈、黄得明亮、蓝得清新、粉得温柔,如童话里的积木城堡,在山水间勾勒出灵动轮廓……初冬时节,位于汉江流域的岚皋县大道河镇景色宜人。
岸边,77岁的老人杨自乾正在橘园采摘柑橘。“橘子多少钱?”逆江而上的游船上传来游客的喊声。“一斤3块。”杨自乾扯开嗓子应声道……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区,岚皋县一头肩负保护“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重要使命,一头肩负13046位移民群众的深切期盼。群众的事就是天大的事。岚皋县先后投入3.68亿元库区移民后期扶持资金,在9个涉及移民的镇实施项目831个,让移民群众鼓起“钱袋子”、过上好日子。
沃野果香漫山茶,链起富民好“钱景”
“政府给我们换了好橘苗,还派了技术工作队来指导,又把橘园的路给我们硬化了。这下橘子直接不愁卖,客人们自己到园子里头去摘,我就在门上过秤、收钱!”杨自乾笑盈盈地说,“我们村种植户60多户,面积超过400亩了。今年我自己就能卖3万多块!”
在南宫山镇双岭村的标准化茶园里,也是一派繁忙景象。时下正值茶园冬季管护的关键时节,群众正穿梭在整齐的茶垄间,施肥、修剪、培土,为来年春茶的丰收打基础。
这片绿意盎然的茶园,已成为当地移民群众稳定增收的“绿色银行”。通过“企业+合作社+移民户”的模式,移民群众自愿将土地流转给茶叶合作社或种植大户,每亩每年可获得500元的稳定流转费。同时,茶园常年需要劳动力进行管护、采摘,为移民提供了大量的就近务工机会,仅务工一项,每人每年平均增收约3000元。
移民户曹富成老两口就是这一模式的受益者。“我们把地流转出去,一年有固定的流转费拿。闲不下来,就到茶园里做些除草、施肥的轻巧活路,两个人加起来,一年怎么也能再挣个5000多块。”曹富成一边熟练地修剪着茶枝,一边乐呵呵地算着账。
近年来,岚皋县累计投入产业后扶资金8523万元,新建特色林果园6350亩、高品质茶园3830亩,带动800余户移民发展特色产业。
路网纵横惠农家,清泉入户连民心
10月23日,寒意微袭。岚皋县佐龙镇金珠店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却温情四溢,县水利局新老驻村第一书记工作交接暨锦旗赠送仪式正在此举行。一面由社区居民自发赠送的锦旗,见证着这个移民社区的温暖变迁。
金珠店社区地处岚皋“北大门”,与汉滨区接壤,辖1345户4800人,是全县库区移民安置规模最大的社区。虽名为社区,但因地处偏远、移民基数大、基础薄弱等,依然发展较慢。
“以前路难走,水难挑,晚上出门都得摸黑。”70岁的社区移民群众张永孝回忆道。
转机始于移民后扶政策的精准发力。随着1900万余元后扶资金的陆续到位,金珠店社区系统实施道路硬化、供水管网改造、亮化工程等基础设施项目,并建成便民服务中心、移民文化广场和社区工厂,昔日“发展洼地”逐步蜕变为宜居新家园。
与此同时,在民主镇先进村,饮水工程的改造提升也让移民群众喜笑颜开。51岁的移民王志芳拧开自家水龙头,清澈的自来水哗哗流出。“现在的水又干净又稳定,再也不用为吃水发愁了!”她满脸欣慰地说。
先进村虽然早年就建成了饮水工程,但由于水源不稳定、管网老化,群众饮水长期得不到保障。“有时候水浑得没法用,夏天时不时还断流。”王志芳说,“大家意见大,村里也投入不少钱修修补补,但问题始终没彻底解决。”
2024年,岚皋县投入移民后期扶持资金200万元,对先进村饮水工程实施全面提升改造,不但治理了水源地,还更新了净化设备和新管网,清泉终于顺畅流进家家户户,群众多年的“心病”彻底化解。
不仅如此,纵观全县,随着57个人畜饮水项目建成,171条生产道路投用,164.81公里农村公路硬化,移民们的家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锦绣家园美如画,淳朴乡风拂面来
傍晚时分,佐龙镇马宗村的路灯次第亮起,为这个依山傍水的库区移民村披上温暖的光晕。在“梦见蓬莱”生态旅游区的“老牛农家乐”里,女主人晏正兰正忙着为客人准备地道的农家晚餐。
今年62岁的晏正兰是岚皋最早一批库区移民户之一。从2003年至今,她的农家乐已走过20多个年头。而像她这样利用自家庭院开办农家乐和民宿的,在马宗村已有21家。
“现在村里环境好了,游客也愿意多待几天。”晏正兰笑着说,“以前大家随手扔垃圾是常事,现在家家户户门前都有分类垃圾桶,村里还定期评比‘和美庭院’,大家都争着把房前屋后收拾得干干净净。”她指着院角新添的绿植花箱,“这些都是村里统一配的,说是要打造‘花园农家’。”
走进如今的马宗村,蓬莱岛美景跃然眼前,瓦黄色的村舍与青山绿水相映成趣;村舍墙面上,复古怀旧的彩绘元素点缀其间,成为游客争相打卡的背景墙。
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环境上,更融入了村民的日常生活。在马宗村“梦见蓬莱”沙滩上,每晚都有村民自发组织广场舞活动,节假日还会举办音乐节、趣味比赛、亲子运动会等系列活动,为这个库区移民村注入了无限活力。
同样的场景也在蔺河镇和平村上演。今年8月,第三届巴山汉水“陕西村BA”“青春无畏”U13—U15组学生挑战赛在和平村标准化篮球场激情开赛,吸引周边市县、乡镇的13支队伍参赛。这个深受村民欢迎的球场,如今已成为和平村最聚人气的地方。
“以前群众晚上没事就是打牌聊天,现在大家都爱来球场,打球的、跳舞的、健身的,可热闹了。”和平村党支部书记李家银笑着说,“自从有了这个球场,村里的年轻人找到了健康娱乐的新方式,邻里关系也更和睦了。”
马宗村人居环境改善催生了生态旅游“井喷”,和平村篮球运动带来了文化氛围提升,这些变化正在悄然重塑移民群众的精神风貌。在各个移民镇村,文化广场、农家书屋、运动场所、健身器材等设施一应俱全,不仅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生活,更提升了整村文明风尚。这些点点滴滴的改变,正让“幸福家园”的成色更足、底色更亮。
从汉江库区到千亩橘园,从乡村道路到移民新居,岚皋县用扎实行动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如今的岚皋,一江碧水映照着产业兴旺的“橘茶香”,万家灯火点亮了安居乐业的“新家园”,一幅“库美民富产业旺、诗意栖居入画来”的动人画卷正在秦巴汉水间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