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郑运祥
一场冬雨过后,汉滨区西南边陲的凤凰山麓,林间光影交融、色彩斑斓。经紫阳县双安镇到汉滨区牛蹄镇,沿途屋舍俨然、溪水蜿蜒而过,田园风光如诗如画。至牛蹄镇朝天河村,村口处的一块牌子引人注目:陕西省历史文化名村。
在朝天河村六组,山腰旁的一座农家土房是罗厚平的家。门前溪水潺潺,进入院内,洁白的墙体、整洁的院坝、错落有致的菜园……构成了一幅优美宜居的农家田园图景,令人心旷神怡。
“现在村里定期有人扫道路、清垃圾、清河沟,农房青瓦白墙、房前屋后整洁有序,环境干净了,我们住得更舒心。”常年在城里居住,只是偶尔才回到老家,罗厚平对村里的变化有更加直观的感受,“如今,我们的村庄美如画!”
从一村,观一域。朝天河村之变,照映出牛蹄镇近年来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的努力。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事关乡村振兴的底色与成色。
近年来,该镇立足镇域实际,不遗余力投身其中,创新构建出一套闭环高效、务实管用、特色鲜明的治理机制——以精准施策、精心激励、精细监管的人居环境整治“三精”模式,通过机制创新、多元共治、长效管护,实现了环境从“一时美”向“持久美”的跨越。
破题——
精准施策,构建“专班管理+逐级包抓”的责任落实机制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问题多而复杂。作为基层政府,如何以县域、镇域为单元统筹谋划,从发展的阶段性和区域的差异性出发,把握方向、找准着力点,是留给基层不小的课题。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没有标准答案,关键是要立足实际、建章立制。”牛蹄镇副镇长刘助卫分管该镇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他认为,人居环境改善,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推动牛蹄从‘一时美’向‘持久美’转变,正得益于镇党委、政府锚定目标、精准施策。”
近年来,汉滨区深入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下硬茬、出实招,高质量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持续提升村容村貌,实现农村更加生态宜居。不久前,该区印发《汉滨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标准和八项整治具体任务》,要求各镇锚定整治标准和目标,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动员各方力量,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
以一域之为服务全区大局。在区委、区政府统一部署下,牛蹄镇以“千万工程”为指引,以高位推进、长效管护为出发点,通过“八清一改”“拆违建、清四乱、除残垣、建家园”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程等为抓手,以人居环境整治“十有十无”为标准,围绕“二五工作法”“头三尾三”等机制,统筹“四支力量”、公益性岗位等人员,稳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除了聚焦全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核心任务,牛蹄镇结合镇域实际,创新推行新模式——
今年3月,该镇正式发文,成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专班。专班成员涵盖镇党委、政府及各村(社区)主要负责人,同时划分具体职责。从党委书记、镇长到村(社区)党支部书记,25名成员各居其位、各负其责;从建立网格化包抓管理体系,到制定整治提升工作方案,再到解决工作推进中的各类问题,8项工作职责事无巨细、划分到人,为统筹推进全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指明了路径。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体制机制建设如同基石,为这场环境变革筑牢了根基。”牛蹄镇党委书记王开基一句话点明关键。他介绍,牛蹄镇有3个村1个社区23个村民小组,镇党委、政府有30余名干部。镇上立足实际、勇于创新,探索出一套科学高效的农村人居环境管理体系。“有了工作专班,通过领导真抓、干部苦帮、群众实干,切实把责任扛到肩上、落到实处。”王开基说。
这个由镇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工作专班,通过每周“暗访曝光+交办督导”正向引导、每月“调度研判+观摩评比”反向倒逼,推动实现任务分解到进度跟踪再到结果反馈的全链条闭环管理,确保每项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实效。此外,明确第一责任人,同步竖立网格化包抓责任牌,细化“班子成员包村、科级领导包片、村干部包组、网格员包户”的包抓网络,构建起“专班管理+逐级包抓”的扁平化管理和责任落实机制,形成了“整治活动有人抓、环境整治有人干、村容村貌有人管”的良好工作格局。
攻坚——
精心激励,凝聚“干群协力+社会参与”的多元共建合力
从牛蹄集镇出发,不过10分钟车程,便到了中心社区五组,杨运生的房屋就在村组道路一旁。
两层两间的砖混楼房,外观与大多数农房并无太大差别,屋内却令人耳目一新——堂屋内,水泥地面清扫得一尘不染,桌面上的物品被一一摆放整齐。后院,一摞摞柴堆整整齐齐地码放在屋檐下。甚至是农家厨房里,贴着白色瓷砖的灶台都被擦得透亮。
在8月26日印发的《牛蹄镇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户”表扬通报》中,杨运生是12户“示范户”之一。
“他们家一直这样干净整洁,是中心社区乃至全镇人居环境整治的典型示范户。”刘助卫说,像杨运生家这样积极参与整治、主动保持室内和房前屋后干净整洁的农户,镇上除了通报表扬、奖励物品外,还计划为这些典型示范户拍摄照片、视频,通过微信视频号等途径在全镇宣传推介,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更多群众自觉加入进来。
除了少数典型示范外,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如何改变大多数群众的观念,引导撬动更多力量参与,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参与”为“我要参与”,是一个棘手的难题。
“刚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时,其实很多群众并不重视,也不当回事儿。”王开基介绍,为充分激活群众力量,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专班机制下,该镇全面推行科级领导包片推进机制,全镇23个村民小组分成了23个网格,由科级领导带头包抓,经常性深入群众中间开展道路、河道清洁、拆违治乱、宣传引导等工作,构建起“干部带头、榜样示范、群众参与”的共建格局。
在朝天河村,鸡鸣声刚刚响起,镇上科级包抓领导便带领着村干部和网格员,提着扫把、锄锹出门,大家默契地分工合作,清理道路河沟、房前屋后的垃圾。晚上,组织群众召开院落会,通过“我讲、他说、大家评”的方式,引导群众主动参与进来。
朝天河村在外创业能人蒲长贵对此感慨良多。起初,他对镇村开展人居环境整治不以为然,认为“这么偏远的农村没办法和城市比,这么搞是劳民伤财”。但随着干部群众日复一日地坚持,房前屋后、道路两旁愈发干净、整洁、有序,“房在景中、人在画中”的乡村图景呈现在眼前时,激起了他参与家乡建设的动力。
今年“五一”返乡期间,蒲长贵主动邀请镇村干部指导,自发收拾自家房前屋后卫生,还向村上捐赠1万元用于改善基础设施、推动人居环境整治。在蒲长贵这样的乡贤能人带动下,该镇充分发挥“乡贤能人多、爱家乡、有情怀”的社会优势,招引汇聚各方力量形成矩阵,通过单位帮扶、乡贤能人捐赠、农户自筹等,累计募资70余万元助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形成了政府引导、群众主体、各方参与的强大合力。
“工作前期,部分群众参与意识不强、积极性不够高,我们创新工作方法,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和党员、代表、乡贤能人等引导作用,推动村民文明习惯养成与人居环境整治互促共进。同时通过示范户评选、积分超市奖品兑换等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全民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朝天河村党支部书记潘付勇表示。
“经过前期努力实践,我们逐步构建起了‘干部带头、榜样示范、群众参与’的良性互动机制。”潘付勇说,镇村领导干部全员带头,将工作重心下沉到村组,有效激发了村民的主人翁意识,实现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维护的根本性转变。“依靠群众内生动力推动环境持续改善,才是确保整治成果得以巩固和延续的治本之策。”他补充道。
采访途中,恰巧经过凤凰村三组村民王灯兴的家,67岁的王灯兴老两口正协助工人在自家房屋一旁修建砖房。原先,这里是一个凌乱不堪的杂物棚,很是影响村容村貌。入户时,该村三组网格员陈德胜指出问题,希望能将此处收拾整齐。令陈德胜意外的是,不过几天,王灯兴便主动拆除了杂物棚,并自费修建起砖房用来堆放杂物。
“我很支持村上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门前屋后收拾干净了,自己住着也舒服!”王灯兴说。如今,人居环境持续向好,村民的环保意识显著增强,像王灯兴这样自觉维护人居环境的村民越来越多,大家从“要我整治”转变为“我要整治”,纷纷主动参与环境治理。
固本——
精细监管,打造“立体监督+闭环管理”的督导考核体系
村庄美了,环境卫生好了,如何巩固治理成效?牛蹄镇给出的回答是:关键要加强监管、长效运行。
8月11日,牛蹄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专班下发了今年第一轮关于当前人居环境整治提升重点任务的交办单,集中罗列了全镇145处整治点位,其中“三堆六乱”需整治110处,拆违治乱需整治33处,残垣断壁需拆除2处,整改时限和要求也包括在内。
145处整治点位被细化到了13个网格中,形成了13份具体点位交办单,交到相应的包抓科级领导手中,各牵头科级领导按照包抓责任,各负其责、强力推进、倒排时间,对照整治标准推进整治工作。整治时限到后,专班将负责对整治情况进行指导、验收,对存在整治不彻底的问题及时反馈,并跟进整治结果。
为确保整治不走过场,牛蹄镇还创新“随手拍+明察+暗访”立体监督模式:各包抓科级领导及所包抓网格的村干部、网格员,可以在日常工作中通过手机随手拍其他网格的环境整治相关问题,并直接上报至工作专班。督查组每月开展明察、不定期组织暗访,建立“发现问题—台账登记—整改验效”闭环流程,以刚性约束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从“集中攻坚”转向“长效治理”。对于在监督考核中的共性和个性问题,工作专班通过研究分析、沟通协商等工作机制,找到解决办法,并通过细化工作机制等举措,避免此类问题再次发生。
监督考核的“大棒”既要压在领导干部的头上,高效管理的“尺子”也得落到公益岗人员日常清洁工作中。
作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主力军”,为确保公益性岗位效能持续释放,牛蹄镇通过定期巡查、量化考核、动态调整等方式,推动公益性岗位管理向规范化、制度化迈进。该镇确定每周二、周五为环境整治清扫保洁上岗日,由各村(社区)负责统筹管理各类公益岗人员,对村(社区)支部活动室、村卫生室等公共服务设施及通村通组道路、河道、可视坡面等开展保洁工作,各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网格员负责督促、指导、配合公益岗人员开展本辖区人居环境整治具体工作。
中心社区五组公益岗人员杨大庆今年39岁,自2024年年初被聘为社区护林员后,除了护林巡查工作,他还负责相应路段的日常清扫维护工作。他说,自己每天都会骑着摩托车到所负责的路段巡视一遍,遇到有垃圾就及时清理。每周二、周五则是带着工具,全面清扫道路及周边垃圾,并去除杂草,确保干净整洁。
“镇村干部不会要求我们必须按照规定时间到岗开展清扫,但会要求我们日常时刻保持所负责的路段干净整洁。”杨大庆说,镇村干部会不定时检查垃圾清理是否及时彻底、卫生死角是否有效清理、公共区域保洁是否到位。对于督查中发现的问题,现场要求整改。“有他们的经常性督促,我们也会更加自觉。”他说。
常态化督查促落实、精准化考核明导向的监管体系,不仅为牛蹄镇带来了持久净美的人居环境,更探索出了一条运行高效的长效管护路径,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现常态化、制度化、长效化。
采访结束时,王开基深有感触地说:“牛蹄镇没有‘被动应付’,而是‘主动作为’,以奋起直追的拼劲和干劲,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发展的突破口,以实干实绩打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牛蹄样本’,实现从‘环境革命’到‘思想革命’、从‘美丽资源’到‘美丽经济’、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转变,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被充分激活,实现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如今,广袤的秦巴山乡,像牛蹄镇这样藏于深山、困于旧貌的偏远村落,正不断凭借“颜值”与“内涵”的双重提升,在乡村振兴赛道上书写各具特色的蜕变故事。
“牛蹄镇成功构建了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全镇、责任到人、监管到位的人居环境整治体系,为汉滨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再上新台阶、推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汉滨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杨恒说。
记者手记
让美丽持久绽放
记者 郑运祥
前往牛蹄镇是在一场冬雨过后,天空刚刚放晴。乘车穿行在牛蹄镇,连绵的山、清澈的水、满目的斑斓色彩在眼前铺展。村道两旁,一座座青瓦白墙的农家院落整洁有序,院落旁边的小菜园里,蔬菜上挂着晶莹的雨珠……眼前一切像是被雨水擦拭过的山乡画卷。
比风光更打动人的,是这片土地上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
蹲点牛蹄镇期间,从朝天河村罗厚平家窗明几净的院落,到中心社区杨运生家一尘不染的灶台,记者看到了一场干群协力、系统施策的人居环境整治实践,让这里的乡村正经历一场从“面子”到“里子”的深刻蜕变。它没有满足于“一阵风”式的清扫,而是用一套独具匠心的“智理”体系,让美丽得以持久绽放——
精准,让责任落地生根。镇上成立的专班将干部拧成一股绳,从党委书记到网格员,人人肩上有担子。
激励,让群众成为主角。通过干部带头、典型示范、表彰激励,村民从“旁观者”变成了“主力军”。
监管,让美丽常态常新。立体监督网络让问题无处遁形,精细化的监管机制,为长效管护提供了坚实保障。
更重要的是,它探索出了一条低成本、可复制的治理路径——不靠大拆大建,而是通过机制创新、干部苦帮、群众实干,实现从“一时美”到“持久美”的跨越。
如今的牛蹄镇,美的不只是环境,更是干部群众向上向善的精气神。它用实践回答: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关键,在于激发每个人的主人翁意识,让爱护环境成为自觉,让共建共享成为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