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十一月的安康,已有寒意,但这座城市记录者的热情未减。11月6日,全市庆祝第26个中国记者节座谈会召开,新闻工作者代表齐聚一堂,在座谈会上交流心得、共话使命。
本期特别摘登3位记者代表的发言,他们的故事正是全市新闻工作者的生动缩影。从深入乡村记录振兴之路到扎根基层捕捉凡人微光,从突破创新玩转融媒表达到坚守现场传递权威声音……这些朴实无华的讲述里,有新闻人的初心与坚守,有记录者的温度与力量。
翻阅这些带着泥土芬芳的分享,我们看到的是一群永远在路上的人:他们的鞋底沾着基层的泥土,笔端流淌着时代的声响。在媒体格局深刻变革的今天,他们用脚步丈量真相,用匠心打磨作品,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闻工作者的价值与担当。
记者节是一个驿站,让我们稍作休整,重温初心。愿他们的分享能传递这份温暖与力量,激励每一位新闻工作者继续前行。前路漫漫,希望我们笔尖常热,镜头常亮,永远保持对这片土地最深沉的爱。
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记录伟大时代
陕西日报驻安康记者站站长 董剑南
在第26个中国记者节到来之际,在这个属于我们新闻工作者的光荣节日里,能够与大家一同回顾这一年的奋斗足迹,展望未来的使命征程,我深感荣幸。
这一年,是陕西日报驻安康记者站坚守初心、践行“四力”、砥砺前行的一年,也是融入安康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服务人民、记录时代的一年。
高举旗帜,凝心铸魂,以思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我们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陕西日报创刊80周年重要指示,深刻领悟党的创新理论,坚持守正创新,推进融合发展,不断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我们深知,记者不仅是党的理论政策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更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承载着沉甸甸的责任。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深入解读国家大政方针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将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贯穿于采编发各个环节,用一篇篇有思想、有深度、有温度的报道,凝聚共识、汇聚力量,让党的主张成为时代最强音。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奋进之笔描绘时代画卷。这一年,我们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挖掘典型经验,创新传播方式,记录和呈现了广大干部群众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聚力建设幸福安康的生动实践,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聚焦“三个共同体”建设、生态保护与价值转换、孝义善举培育工程等主题,我们把镜头对准发展前沿,把笔触伸向基层一线,记录下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的火热场景,描绘了科技自立自强带来的澎湃动能,讲述了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出的市场活力,展现了绿水青山间绘就的生态画卷。我们策划推出了一系列重大主题报道,在头版位置刊发《绿水青山间绘就乐业安居新图景》《“鸡心岭”上“结同心”》《村里来了“青春合伙人”》等稿件,《你的毛绒玩具,可能来自秦巴山区》在人民日报和陕西日报联动刊发,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彰显了党报记者的使命担当。
践行“四力”,锤炼作风,以赤子之心传递温暖力量。“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这一年,我们持续深化“走转改”,将镜头更多地对准普通群众,将版面更多地留给基层一线,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架起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连心桥。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社区街巷……都留下了我们坚实的足迹。那些扎根乡村的致富带头人、精益求精的工匠能手、默默奉献的志愿者、自强不息的奋斗者,通过我们的笔和镜头,走进了公众的视野,他们的故事感人至深,他们的精神催人奋进。我们聚焦安康市各县(市、区)蓬勃开展的“村字头”文体活动,深入宁陕、岚皋、紫阳等地采访,刊发全媒体作品《“村光大道”“村BA”“村超”……“村字头”文体活动,大有看头》,被中央网信办在全网进行推送,百余家中央和各省市主流媒体转发,形成传播合力。
守正创新,融合发展,以变革之勇提升传播效能。面对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部署和挑战,我们勇于改革创新,积极大胆实践,在坚守报纸传统优势的同时,拓展新媒体阵地,创新表达方式。从权威深度的报纸通讯,到鲜活快捷的客户端推送,再到生动直观的短视频、新闻专题报道,我们加快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争做顺应时代发展的全媒体记者,增强新闻报道的吸引力、感染力,让主流声音传得更开、更广、更深入。新媒体作品《凤堰梯田: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金色浪漫”》,实现了国际传播赛道的新突破。
回首过去,我们无愧于记者这个光荣的称号;展望未来,我们更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新的征程上,我们将继续坚守新闻理想,锤炼过硬本领,发扬优良作风,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记录伟大时代,热情讴歌人民,用心用情讲好中国故事、陕西故事、安康故事,为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困惑虽有之 但我知道路就在脚下
安康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耿明强
我曾在2018年10月22日,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
“今天采访打卡安康市镇坪县。从研究生毕业,2015年通过‘百名硕博进安康’人才引进计划进入安康新闻战线已有三年。至此,安康的九县一区已经走遍。镇坪的县城很小。像一颗豌豆,小而圆,散个步二十分钟就走完了。镇坪的天很蓝。让人忍不住仰起头,闭上眼,大口呼吸。镇坪的人很好。山里的村民拿出我从未见过的一种‘开口笑’瓜果让我品尝,吃在嘴里有一种朴素的甜。他们告诉我这是‘八月炸’。三年时间,飘忽而过。作为记者,我得到了很多,得到了安康人民的尊重,得到了在新闻路上的酸甜苦辣。很庆幸自己喜欢的和从事的是一件事。”
从发布这条朋友圈到现在,7年又过去了。我依旧想说:很庆幸自己喜欢的和从事的是同一件事。
从山东来安康已经整整10年,从记者到《安康新闻》制片人,我始终奋战在新闻采编一线。成绩有之,困惑亦有之。
在当前媒体融合的语境下,我身边的同事,包括我自己经常自嘲:我们的作品还有多少人心甘情愿地打开并津津有味地看完?
面对这个困惑,我们也会这样自我安慰:全媒体时代,信息泛滥、碎片化传播消解了内容的珍贵,小红书、抖音、B站等商业媒体炙手可热,抢走了我们的受众。传统主流媒体传播率不高,引导力衰弱。
真相真的如此吗?不,媒体格局剧烈变化,这是谁也无法阻挡的趋势。既然我们无法改变这个世界,那么,我们的破题之道就是改变自己。
如何改变?
第一,保持热爱:“永远都像初次见你那样,使我心荡漾。”记者这个行当,社会属性极强,且极具人文精神。需要我们时刻全身心沉入社会、到群众中去。如果我们对做新闻失去了热情,但求完成任务,顺利交稿,那么在群雄逐鹿的全媒体时代,我们将寸步难行。
在新闻行业的语境里,到底什么是热爱?有人将记者比作一匹骏马。不为名利拖缰绳,却为百态人间背马鞍;不为斗粮拉马车,却为万里河山过万重山。作为一名记者,热爱意味着不是一阵子,不只是为了混口饭吃,而是身入、心入,是热情饱满、脚踏实地地做新闻,做不好就心里过不去的一种执念。那么,已经很长时间写不出代表作的我们是否少了那份执念?
第二,内容为本:新闻的“面子”有多大,要看新闻“里子”有多硬。无论媒介如何迭代,优质内容始终是所有传播形式的底层逻辑。
在万物皆可“IP”的互联网时代,平台算法已经从重视完播率、讲究短平快,向聚焦内容深度、强调受众感受倾斜。谁手握“内容硬通货”,谁就赢得受众。
所以,作为主流媒体的记者,身处媒体竞争白热化、新闻产品同质化的“江湖”,需要我们不断创造出有深度、有温度、有独特视角的“拳头产品”,让读者观众“初见乍惊欢,细品亦怦然。”这才是我们守住“江湖地位”的唯一法门。
当前DeepSeek、Sora等“科技狠活”杀入新闻“江湖”,这些AI技术真的会抢了我们记者的饭碗吗?
面对这个困惑,我尝试厘清我们与技术的逻辑关系。试问,纵观历史长河,有哪一次科技革命发生时,革了人类的命?历史留给我们的答案是:技术为我所用,共同推动时代进步。
我们与技术的关系并不是“你死我活”,而是“同台共舞”。“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当我们真正理解技术,拥抱技术,掌握技术,真正练就“善假于物”的能力,技术非但不会抢我们的饭碗,还会赋能内容传播,破解“优质内容”的触达困境,解决“酒香也怕巷子深”的传播痛点。
未来的趋势或许是AI与我们的共生模式。但我们始终坚信:那些动人心弦的故事、丰富细腻的情感、深刻广阔的思想,永远需要我们用脚力去奔走,用眼力去捕捉,用脑力去构思,用笔力去书写。
困惑虽有之,但我知道路就在脚下。
所谓记者,不过是永远记得——笔锋镜头所至,是山河的真实;胸间心中所怀,是人民的期待。
人们常说,历史不会浓缩于一个晚上,在这个属于我们记者的特殊日子里,我也想说:业务的进步、思想的蜕变,不会浓缩于一次座谈、一次学习、一次交流。我们相约在安康的烟火长巷见!在安康的绿水青山见!在安康的变化发展中见!
以全媒体新动能讲好安康故事
旬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程姣
我非常荣幸有这样一个学习交流的机会,为自己的思想破冰、行动破局。我想,这也是对我们所有扎根基层的新闻同行们探索与担当的一份肯定。
刚刚一位老师谈到了“工作很累”。我想到了一句网络热语:“本来应该从从容容、游刃有余,现在却是匆匆忙忙、连滚带爬。”这恰如其分地描绘了融媒体时代我们的工作状态。从过去的报纸、广播、电视“单兵作战”,变成了如今客户端、抖音、微信、视频号的“集团军作战”。这场传播变革要求我们必须完成从思维到行动的全面升级。
18年的新闻一线工作,我有幸参与并见证了旬阳市融媒体中心从传统媒体到拥有以“爱旬阳”手机客户端 、微博、抖音、公众号等为主体的融媒体传播矩阵,建设“4K+5G”演播中心,形成“新闻+政务+服务+商务”四位一体的融媒体新业态的一次次华丽蝶变。过程很艰辛,成效却显著。在这里我分享三点体会:
从“记录者”到“引领者”,我们的责任更重了。过去,我们可能更侧重于把一件事记录清楚、报道出来。现在,信息爆炸,众声喧哗,真相往往被噪声包裹。我们手握的,不再是单一的笔或摄像机,而是一个强大的融媒体矩阵。这意味着,我们不仅要传递信息,更要去伪存真、凝聚共识,在纷繁复杂中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具备“全媒体思维”。面对同一个新闻事件,我们的大脑里要能同步生成不同形态的产品:电视新闻如何深挖?微信推文如何抓人?短视频如何“破圈”?在我参与的一场小学体育艺术节直播活动中,当航拍镜头捕捉到千人太极的壮观场面时,我迅速反应现场编辑了短视频。视频在抖音平台半小时浏览量就突破20万,成为当日“爆款”。这条短视频的热度持续长达数十天,先后被新华社、央视频、人民日报客户端等150多家媒体网站转载。而后续传统的图文报道、电视新闻则服务于希望了解详情的读者。这种“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全媒传播”的模式,让我们讲故事的能力和效果得到了几何级数的提升。我们的责任,就是用好新工具新平台,让正能量产生大流量,让好声音成为最强音。
从“专才”到“通才”,我们的能力要更全。我们不仅要能写、能拍,还要会剪辑、懂直播、善互动。这逼着我们必须走出舒适区,持续学习。从无人机拍摄、手机剪辑软件到直播;从撰写电视专题片解说词到新媒体策划,我们一直在学习的路上。
这个过程很辛苦,但唯有如此,才能让旬阳故事以最生动、最专业的样子呈现给受众。这种“一专多能”的淬炼,不是为了变成面面俱到的“万金油”,而是为了成为能用最适合的方式讲好每一个故事的“多面手”。
从“谋生”到“热爱”,我们的初心要更纯。技术会迭代,平台会变迁,但新闻工作的内核从未改变,内容为王的本质不会变,媒体人对真相的敬畏、对民生的关切和对这片土地热爱的精神内核不会变。在全媒体高速运转的节奏下,我们更要时常提醒自己:不忘“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职业理想。
最动人的故事往往藏在最平凡的生活里。我们走进田间地头,记录乡村振兴的生动故事;聚焦项目一线,展现高质量发展的蓬勃生机;凭着新闻人的执着,我们用两年的时间,从近千G的视频素材、4万多字的采访记录中精心创作打磨出陕西新闻一等奖作品《刘景才:我在秦巴种文化》……这份工作,早已不仅仅是安身立命的职业,更是理想价值的承载。是热爱,让我们在通宵剪辑后依然感到欣慰;是初心,让我们在纷扰中保持冷静、整装再出发。
我们站立在媒体融合的潮头,有幸用笔、话筒和镜头参与这座城市的日新月异。前路漫漫,唯有坚守热爱、持续学习、挺膺担当,才能不辱使命。让我们继续携手,用全媒体的新动能,讲好安康故事,为安康发展进步鼓与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