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12月4日是第十个国家宪法日,全国以“大力弘扬宪法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为主题,开展2023年“宪法宣传周”活动,深入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宪法,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取得的成就等。
作为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公民权利的保障书,宪法与每个人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那么,宪法和我们的距离到底有多远?让我们来听听他们和宪法的故事吧。
法官篇
履行宪法使命 捍卫人民权益
12月1日,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法官助理白石思琪展示她案头的宪法读本。 通讯员 张兴仁摄
“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努力奋斗!”
一年前,成为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法官助理的白石思琪,站在熠熠生辉的国徽下,面向国旗,右手举拳,一字一句,郑重宣誓。
“誓言甫定,心潮难平。那是一份源于法治信仰的承诺,更是一种警示和鞭策。”12月1日,回忆起自己第一次参加宪法宣誓仪式的场景,白石思琪难掩内心的激动。
白石思琪告诉记者,穿上法袍、成为一名法官,是自己一直以来的梦想。但是直到真正走进法院的大门,她才明白“法官”这两个字的分量。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到“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更是人民权利的保障书。宪法字里行间,都把公民权利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被宪法赋予神圣职责的人民法院,肩负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合法权益的重任。对此,在民事审判庭工作的白石思琪深有体会。
“每一次起草文书、每一次研阅案卷、每一次与当事人谈话、每一次调解矛盾纠纷,都牵系着人民群众各项权益的保障。”白石思琪说,只要与老百姓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再“小”的案子都是“要案”,必须牢牢坚守司法为民、公正司法,认真审慎地审理每一起案件,严格维护好宪法确立的人民权益。
在一起探望权纠纷申请再审案件中,孩子起诉母亲要求履行探望义务,而母亲已另组家庭不愿探望孩子。虽然法律未明确规定有探望义务,但考虑到宪法高度关怀青少年,白石思琪在案外不厌其烦地与当事双方沟通,最终说服孩子母亲答应按时探望。
“我们手中的审判权是宪法和人民赋予的。我和宪法的故事,估计要讲一辈子。”白石思琪说,她将继续做宪法的忠实崇尚者、严格遵守者、自觉运用者、坚定捍卫者,努力用有力量、有温度的司法裁判,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记者 陶玉琼 见习记者 齐珂雨)
司法篇
把法律条文变得“有滋有味”
11月28日,渭南高新区良田司法所所长张凯(右)进村入户开展宪法宣传。 记者 陶玉琼摄
如今,在渭南高新区群众心里,良田司法所所长张凯算得上是个小“网红”。
2021年6月起,张凯就在“良田普法”新媒体平台上发布短视频为公众普及法律知识。从“国庆节到了,国旗法了解一下”等法律知识普及,到“帮助别人也会违法吗”等典型案例解析,再到方言版的防诈顺口溜……一张笑容可亲的脸常常在辖区群众的朋友圈“刷屏”。
宪法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加强宪法学习宣传教育是实施宪法的重要基础。
“作为司法行政机关的‘神经末梢’,我们和群众贴得最近。因此,除了化纠纷、解矛盾,弘扬宪法精神、培育公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也是我们的重要任务。”张凯说,在2020年被任命为良田司法所所长后,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通过走访全面了解辖区群众的法治“盲区”和普法需求。摸清底后,张凯便开始琢磨如何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把枯燥的法律条文变得“有滋有味”,点燃群众学法的“热情”。多方考察研判后,张凯决定拍摄传播快、影响力大的短视频来为群众普法。
“拍摄第一条普法视频的时候,我心里很没底。视频发布后,竟有3000多的浏览量,我一下有了动力。”张凯告诉记者,为了让普法视频更好看,从法律知识到拍摄剪辑技巧,她进行了全方位学习。慢慢地,她的视频的播放量越来越高。
“现在外出工作时,常常有群众特意跑过来说他认识我,看过我拍的视频。那一刻,我觉得自己没白辛苦。”张凯自豪地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她已发布了57条普法短视频,累计播放量超过40万次,其中一期宣传国旗法的视频,播放量超6万次。
如今,在张凯的推动下,短视频普法成了良田司法所法治宣传的一张名片。一条条生动有趣的普法视频为基层群众送去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的“法治大餐”,也让越来越多的人懂得自觉守法、遇事找法。
此前,一对因家里老屋继承问题闹得不可开交的兄弟专门到司法所找到张凯,让她帮忙“断官司”。在张凯的调解下,两兄弟对遗产分配达成一致意见,当场签订调解协议。
“当法律不再只是写在纸上,而是变成群众日常生活中的依靠、指南,宪法宣传才算真正起到了效果。”张凯说,自己就是在宪法的守护下成长的,现在成为一名基层司法工作者,就要更加坚定地捍卫宪法,努力弘扬宪法精神、传播宪法知识,让宪法更好地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记者 陶玉琼 见习记者 齐珂雨)
律师篇
我与现行宪法“同岁”
12月1日,北京大成(西安)律师事务所律师高昂在接受当事人咨询。 记者 陶玉琼摄
北京大成(西安)律师事务所的执业律师高昂,出生于1982年,与现行宪法“同岁”。
“和现行宪法同一年‘出生’,这样的巧合,对一名法律人来讲,是一份至高无上的荣耀。”11月28日,聊起自己与宪法的故事,高昂说,宪法就像一位一直伴他成长的“老朋友”。
高昂表示,虽然自己是在接触专业的法律学习后,才得知与宪法有特别的缘分,但自己和宪法的“交情”,从出生起就开始了。
宪法第三十三条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我还不能开口说话时,宪法就已经赋予了我‘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身份,让我有了享受相关权益和履行公民义务的资格。”高昂说,从出生起,自己成长的每一步,都在宪法的“注视”和关怀下:蹒跚学步时,宪法规定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到了上学的年纪,宪法保护青少年儿童的受教育权;18岁成年后,宪法赋予公民选举权与被选举权;踏入职场,宪法载明“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创造劳动就业条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并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提高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结婚生子,宪法规定婚姻、家庭、母亲和儿童受国家的保护……
梳理完宪法中与每个个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规定后,高昂笑着说:“大家总以为宪法很遥远,殊不知,我们生活中享受的自由和安宁,都和宪法有关。”
“宪法既是我幸福生活的保障书,也是我执业过程中的‘指南针’。”高昂告诉记者,成为一名律师后,在运用民法、经济法等从宪法衍生出的部门法维护当事人权益的过程中,自己更体会到宪法的伟大。因此,在依法从业、勤勉敬业、全力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同时,他还致力于公益服务和法治宣传工作,努力让宪法“活”起来,让宪法精神更深入人心。
据了解,从业以来,高昂一直为西安经发中学提供法律服务,每年为学校师生提供普法培训,并参与学校法律纠纷解决、矛盾调解等,通过保障学校师生权益、维护校园和谐稳定,让宪法精神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保驾护航。同时,他积极承接各类法律援助案件,为家庭困难的特殊群体免费提供法律咨询服务,让更多人在宪法的光辉下更有尊严更加体面地生活。
“回望职业生涯,我心中秉持的公平正义理念、工作中坚守的各项规范,都离不开宪法的指引约束。对我而言,宪法从不是束之高阁的典章,而是行为的遵循。”高昂表示,自己将继续怀揣对宪法的敬畏之心,投身于全面依法治国伟大实践,最大程度实现自身的职业价值,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法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记者 陶玉琼 见习记者 齐珂雨)
学生篇
宪法与每个人紧密相连
11月30日,西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学生杨硕在进行专业学习。 记者 陶玉琼摄
“2021年9月13日,在第一堂宪法课上,老师告诉我们,经过一次次修订、一次次打磨更新和蜕变,我国宪法紧跟时代步伐,反映人民意志,也因此永葆生机活力。”提起两年前以一名法学生的身份与宪法“相遇”的情景,杨硕十分感慨。他说,从那一刻起,自己便对宪法满怀敬畏。
杨硕是西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的大三学生,宪法学是他的第一门专业必修课,而第一堂宪法课就是杨硕法学之旅的起点。
“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最初学习宪法时,生涩的概念和抽象的表述让刚入学的杨硕摸不着头脑,他对宪法的理解也很笼统。但随着老师的讲解和自身专业知识的不断积累,杨硕逐渐感受到了宪法威严背后的温暖。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这段宪法序言的开篇语,深深地印刻在杨硕心里。他说:“宪法不是冰冷的,而是鲜活的、滚烫的。它气象恢宏、包罗万象,蕴藏着一个国家筚路蓝缕奠基立业、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波澜壮阔,也承载着无数个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我们每一个人与宪法、与祖国紧密相连。”
随着学业的精进,杨硕的专业学习不再只停留于对书本的研读。
2022年暑假,杨硕前往潼关县纪委监委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实习。这段经历,让他对宪法和法律的理解更加深刻。
“在充分参与和感受纪检监察办案实践后,我发现宪法作为根本法的纲领性作用无处不在。宪法既赋予纪检监察机关行使法定职权的权力,也保障每一个被调查人的权利不受侵害。”杨硕表示。
这几年,每逢国家宪法日,西北政法大学就会组织开展相关宣传活动,杨硕每次都积极参与。他告诉记者,宪法应成为每个人的“必修课”。
“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要想让宪法更好发挥作用,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法律人不懈追求、努力奋斗。”目前,杨硕在准备考试。他告诉记者,专业学习道阻且长,自己将怀揣对宪法和法治的信仰,不断学习、钻研探索,努力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的宏伟进程中。(记者 陶玉琼 见习记者 齐珂雨)
记者手记 | 让宪法精神深植群众心间
“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作为国家的根本法,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
自公布施行以来,宪法有效维护党的领导,有力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不断夯实依法治国基础,成为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稳固法治基座。作为人民权利的保障书,宪法也是每个公民享有权利、履行义务的根本保证。从人格独立、人身自由到财产安全,现行宪法立足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明确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让公民的各项权利和自由得到充分尊重和保障,通过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转化成人民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
从开展国家宪法日宣传活动,让宪法深入人心,到加强国旗法、民法典等与宪法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强化国家认同和法治信仰;从举行宪法宣誓,激励和教育国家工作人员忠于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到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近年来,陕西认真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入开展宪法宣传,弘扬宪法精神,让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良法善治,民之所向。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更好发挥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宪法权威。
法立于上,教弘于下。宪法的根基在于人民发自内心的拥护,宪法的伟力在于人民出自真诚的信仰。我们要大力弘扬宪法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让宪法之基愈加牢固、宪法之威牢固树立、宪法之效不断彰显。在今年的“宪法宣传周”中,人们可以从仪式中感知宪法的精神,在生活细节里感受宪法的温度。期待每个人都能成为宪法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将宪法精神铭刻于心,让宪法在新时代放射出更加夺目的光芒。(陶玉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