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吴亚君 黄云慧
累计发展市场主体4069户,规上企业74家,今年新注册企业50户,个体工商户91户……近年来,汉滨区五里镇坚持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厚植营商沃土、抓实项目保障,以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建设为抓手,积极搭建平台,主动靠前服务,为企业纾困解难,以营商环境大提升为经济“蓄能”、为发展“加分”,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建好平台 打造高效便捷政务环境
“我是旬阳人,去年底在五里镇便民服务大厅一个窗口就办完所有手续,然后顺利开业,这里地段好,人流量大,现在生意稳定,在五里开店来对了。”位于316国道五里集镇段的艾美士餐饮店负责人刘治花说。
走进五里镇便民服务大厅,前来办事的群众络绎不绝。窗口工作人员潘莹说:“现在创业者登记注册‘一网通办’,材料、流程简化了,办事方便了,大家干事创业的劲头更足了!”
取消6项审批手续,4项审批手续改为备案登记,13项实行告知承诺……五里镇立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推进“一窗通办”改革,以政务服务“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标准化建设为抓手,在完善镇村政务服务功能的基础上,以镇办权责清单为基础,编制五里镇便民服务中心办事指南,统一规范服务事项的办理条件、材料、时限等,规范办理要素,明晰办理流程,实行动态管理,为办事企业、群众提供标准化服务。
同时,编制《五里镇“一站式”服务制度汇编》,建立便民服务中心与职能部门职责互补、政策互通、审批互动、业务互助、信息互联“五联动机制”,优化审批服务流程,切实打通为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极大提升企业、群众办事方便度。
服务加力 提振经济发展活力
走进五里镇张营村怡鑫现代蚕桑生态循环科技示范园,自动化养蚕场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我们企业能够一步步发展壮大,除了我们自身努力外,更是与当地政府的支持帮助密不可分。”示范园负责人张乐感慨道。
为破解企业发展瓶颈,2023年,在五里镇的大力支持下,张乐的示范园启动二期智能化自动养蚕工厂建设和园区产业路硬化建设,建成后年可养蚕20批次2000张,产鲜茧80吨,产值400万元,可带动300余人就业。
大到争取项目资金、奖补政策兑现,小到用工宣传、材料审批、产销对接,自2015年回乡创业以来,该镇帮张乐解决的问题不胜枚举。政府主动问需,提供“保姆式”服务,全力将“卡脖子”事项解决在前端,让张乐切实感受到五里营商环境的“温度”。
想企业所想,急群众所盼。五里镇坚持市场导向、聚焦市场需求,当好市场主体“店小二”,不断优化招引方式,采取外出招引、以商招商、老乡牵线等方法,广泛吸引客商、外地企业、返乡人才在五里投资兴业。扎实开展领导干部“双包一解”(包项目、包企业、解难题)活动,帮助企业协调解决生产经营中所需水、电、路、网等配套设施建设等问题,积极落实创业就业政策。
全链条、全流程、全周期的“一站式”服务,打造了项目招引落地的“五里速度”。该镇2024年16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项目均已开工建设,已竣工1个。西康高铁、月河快速干道、垃圾焚烧发电、污水管网延伸、集镇天然气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民荣5万头生猪养殖项目建成投产,磨沟口月河大桥正式通车,新便民市场、镇区道路提升改造、污水管网延伸、停车场建设等项目建成投用。
优化环境 提升城镇文明形象
今年“五一”期间,在五里新便民果蔬市场举办的“首届啤酒音乐季”在音乐、啤酒、美食中将夏日的专属欢乐推向高潮,共吸引游客4万余人次。
“以前农贸商贸市场混在一起,交通堵塞不说,老旧设备存在安全隐患,消费购物体验很差,现在新便民果蔬市场建好了,进一步满足五里群众生活所需,提升了整体镇容镇貌,让烟火气增添了文明风。”该镇党委副书记王进说。
针对群众反映旧农贸市场脏乱差问题,该镇采取市场化运营,拆除存续32年的老农贸市场,迁建至集镇以东余家河箱涵区域,新建便民果蔬市场门面35间、大棚1200平方米,将原农贸市场改造为集镇文体广场,配建绿地、停车场,并结合周边区域打造成集休闲、娱乐、商购为一体的集镇商贸中心街区。
为营造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该镇整合镇安全办、城管执法大队、市场监管所、经济办、规划所等部门力量,在春节、五一、端午节等节日前对辖区的超市、商铺、网吧、燃气销售点、餐饮店等重点场所开展安全生产联合检查,对发现的安全隐患问题,现场提出整改意见,责令限时整改,为全镇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向好提供坚强保障。
同时,为打造干净、整洁、舒适的发展环境,该镇常态化开展集镇环境整治工作,持续解决集镇和316国道沿线车乱停、摊乱摆、人乱窜的“三乱”问题,铺设集镇中心路段人行道地砖4200平方米,建设标准化公交站3处、公共候车亭3个,设置果皮箱40个,垃圾箱120个,全面整治街道占道经营、占道堆放等乱象,保障人民群众出行安全,助推发展环境增“颜”提“质”。
水美则鱼肥,土沃则稻香。优质的营商环境,让广大市场主体活力和创造力充分迸发。截至目前,全镇累计建成省市区级农业园区28个,龙头企业14家、合作社组织172家,落实转移劳动力就业3万人;发展家庭工坊户43户,成立织袜企业2家,带动就业150余人;建成社区工厂32家,其中总部级10家,带动就业3100余人次,年产值突破8.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