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郭飒 通讯员 向荣革 吴敏
秋日的清晨,秦巴山区笼罩在一层薄雾中,汉滨区晏坝镇胡家沟村的茶园被晨雾洗刷得愈发苍翠。这个季节的茶园,少了几分忙碌,多了几分宁静。
△ 集镇航拍图
“目前主要是茶园管护。”村民陈地安边除草边说,“以前在外打工,现在岁数大了出去不方便,得亏村里发展茶产业,让我在家门口就能有活儿干,有收入。”
“公司通过‘企业+园区+农户’模式,已经带动周边175户210人实现增收。”位于胡家沟村的汉滨区康聚龙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徐智凤说,“目前,公司生产的‘秦仙林’‘陕茶一号仙毫’等品牌茶叶畅销省内外。”
近年来,晏坝镇通过发展以茶叶为主导的特色产业,从过去年年在全区“扫尾巴”的偏远乡镇,蜕变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省级“农业产业强镇”。其强劲发展势头背后的能量“密码”是什么?
建强堡垒,打牢发展“硬底子”
晏坝镇党委深刻认识到,产业要发展,建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是底气、是基础。为此,该镇党委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构建起“党委书记负总责、直接抓,班子成员齐配合、共同抓,支部书记重落实、具体抓”的三级党建工作责任体系,将党建责任层层压到实处。
阵地建设是提升组织力的物质基础。近年来,晏坝镇投入资金专项用于改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同时,通过开展整顿工作,规范挂牌和制度上墙,显著促进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规范化建设。晏坝镇党委书记胡兴宝表示,这一举措有效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的形象、组织力和服务群众的能力,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硬件与制度基础。
在夯实自身阵地的基础上,晏坝镇党委积极探索“区域联建”新模式,以党建引领打破资源壁垒。胡家沟村党支部与汉滨区国有资本经营有限公司党支部结成的联建对子便是成功典范。在两个支部的联建活动室里,每月一次的理论学习交流已成为常态。
△ 魔芋大棚
“我们通过定期开展联建活动,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胡家沟村党支部书记韦金安表示,“联建不仅提升了农村党员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更为村里带来了实实在在的项目、资金和先进技术支援。”在汉滨区财政局驻村工作队的推动下,双方打造了区域联建示范点,大力开发生态富硒茶、大棚蔬菜等特色产业。通过“组织共建、党员联管、活动联办、人才联育、资源联用、产业联促”的“六联”机制,形成了“以强带弱、共同提高”的基层党建新格局。
此外,晏坝镇还通过党建引领,创新性地推行了“股份化、协作化、多元化”的利益共享模式。在这一模式引领下,各村资源得到高效整合,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扶持力度持续加大,实现了提质增效,切实将党建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产业的发展优势、农民的致富优势,打牢了发展的“硬底子”。
科技赋能,传统产业“插新翅”
晏坝镇茶树种植历史悠久,富硒资源丰富,但曾几何时,因品种老旧、技术落后、缺乏渠道,并不能为群众带来良好收益。晏坝镇积极抓住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个“牛鼻子”,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全镇茶园面积已达到1.52万亩,实现10个行政村和2个社区全覆盖。
走进竹园村的标准化茶园,茶树整齐排列,深浅一致的绿意层层叠叠。“这个茶园有12年了,一开始缺乏管护,2021年,在镇党委的支持和引导下,开始进行标准化建设,现在每年每亩茶增收3000元。”市财政局派驻竹园村第一书记晏熹说。
在胡家沟村康聚龙农业开发有限公司,40余亩高标准联动茶叶大棚令人眼前一亮。“通过控制大棚内温度、湿度、光照和空气质量等因素,我们有效保障了茶叶生长环境,使茶叶品质更加稳定。”公司技术负责人介绍,“这种大棚还能有效缩短茶叶生长周期,实现茶芽早发,从而提早20天上市,大大提高经济效益。”
△ 高标准联动茶叶大棚
山上茶园虽已进入管护期,山下的制茶加工厂依然忙碌。在安康市德润天然富硒茶有限公司,制茶机器高速运转着。“目前在制作发酵茶,基本是24小时连续作业。”公司制茶工人喻荣英说。
据该公司负责人王璇介绍,除了在大宗绿茶品种的开发上做足文章外,公司不断引进新技术、利用新工艺、研发新产品,让夏秋茶产品种类更丰富、更多元。目前公司制作的名优红茶、黑茶、白茶等浓香型茶叶,因口感香醇广受市场欢迎。从5月到9月生产的干茶量预计为30余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销售到国内一、二线城市以及西北和东北地区。
“我们始终把科技当作第一生产力,为主导产业不断注入创新动能,通过引进智能大棚、自动喷灌系统和数字化加工设备等,全面推动茶叶生产向智能化、精细化转型升级。”胡兴宝说。
记者了解到,晏坝镇已建立茶叶加工厂15个,其中高标准茶叶加工厂6个,能加工夏秋茶,年加工茶叶100余吨,产值超过9000万元。共建有茶叶冷藏保鲜库7个,在安康城区有6家富硒茶专卖店。正是科技赋能,让茶产业这个千年的传统老产业焕发生机,插上“新翅”,走得更远,真正成为群众增收的“硬通货”。
多元发展,产业拓展“新赛道”
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薄弱的发展基础,晏坝镇深知“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在深耕茶产业的同时,坚持多元化发展策略,全面推进富硒粮油、魔芋、蔬菜等特色产业协同发展,形成多业并举、互促共进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走进安康顺民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设施大棚,魔芋长势喜人,一片生机勃勃。公司负责人介绍,目前公司已建成占地100亩的73个现代化设施大棚,实行蔬菜、羊肚菌等作物轮作模式。今年新引进“鄂芋杂交1号”魔芋品种,开创了大棚魔芋种植新模式,并采用订单农业模式,预计亩产可达2000公斤,将有效保障农户收益。
田坝社区的柿子产业也已进入丰收季节,橙黄的果实挂满枝头,呈现出一派丰收景象。据了解,该社区创新采用茶叶套种柿子的复合种植模式,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又拓宽了产业路径。成熟的柿子用于深加工酿造柿子酒,去年实现销售柿子酒3500公斤,显著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此外,该社区的陕西陕茶壹号种苗培育有限公司已发展育苗面积141.39亩,年繁育优质茶苗1000余万株,累计出圃茶苗达1.2亿株,产品销往省内及重庆、湖北、河南等11个省市,成为陕西省规模最大的茶苗生产企业。
△ 富硒粮油基地
在富硒粮油产业发展方面,今年以来,全镇共落实粮油种植示范点24个,总面积达2200亩;培育粮油种植经营主体13个,成功流转土地4000余亩,为规模化种植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介绍,晏坝镇目前已建成20个现代农业园区,其中包括省级园区2个、市级农业园区7个、区级9个,另有2个区级备案园区。同时培育组建了19家公司、54个合作社和23个家庭农场,建成猪沼茶循环养殖基地2个,打造茶叶专业示范村9个。通过整合各类资源,为全镇乡村振兴注入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拓展了产业发展的“新赛道”。
“晏坝镇将继续坚持党建引领,紧扣现代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持续加大对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扶持力度。围绕提质增效目标,强化科技支撑,延伸产业链条,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努力走出一条集约高效、绿色安全、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振兴新路径。”胡兴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