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吴苏 通讯员 禹玲玲
社区作为治理体系中最基础的单元,如同一个个活跃的细胞,承载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具体期盼。其中,“一老一小”群体的福祉,更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与治理效能的重要标尺。它一头连着“夕阳”,关乎长者的安宁晚景;一头牵着“朝阳”,寄托着民族未来的成长希望。如何应对老龄化加速与育儿压力增大的现实挑战,如何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转化为精准有效的社区服务,成为摆在基层治理者面前的一道深刻命题。
汉滨区建民街道敏锐把握这一时代脉搏,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将党组织的神经末梢深入基层治理的肌理之中。今年以来,建民街道以黄沟社区为“试验田”,通过筑牢组织堡垒、激发党员活力、整合多方资源,精心编织一张关爱网,温情点亮“一老一小”的“幸福时光”。

安康职业技术学院护理学院的师生为黄沟社区的老人送去关怀与温暖
党建铸魂:织密“一老一小”关爱网
基层治理千头万绪,唯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把握正确方向、凝聚磅礴力量。建民街道党工委深谙此理,将党建引领作为贯穿“幸福圈”项目的灵魂主线。
“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建民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周涛深知,一个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是各项事业成功的保证。在建民街道党工委的指导下,黄沟社区首先从自身建设抓起,不断强化政治功能和组织力,构建起“支部引领、网格管理、党员联户”的精细化治理架构,将社区科学划分为若干网格,由责任心强的党员担任网格长,如同一个个移动的“探头”和“触角”,深入楼栋院落。
针对社区内3000余名60岁以上老人和12岁以下困境儿童,网格长们推行“一户一档、一人一策”的动态精准管理。厚厚的档案袋里,记录的不仅是基本信息,更是每个家庭的具体困难和个性化需求。社区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设立了专门的服务点,整合政策咨询、需求响应、便民服务等多种功能,使其成为关爱服务的前沿阵地和温暖港湾。这个红色堡垒,真正成为凝聚人心、服务群众的坚强核心。
在黄沟社区,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党员亮身份、服务暖人心”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随处可见的生动实践。定期上门走访慰问,陪老人唠家常,查看水电安全,代购生活物资……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汇聚成组织关怀的暖流。在暑期课堂、法治宣传、义诊服务等各类活动中,党员们总是冲锋在前,带头示范。黄沟社区党委书记王玉伟介绍:“我们就是要让群众时刻感受到党组织就在身边,党员就是亲人。”这种“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效应,悄然形成邻里互助、守望相亲的良好氛围。
党员的作用还体现在倾听与回应民意上。黄沟社区安排专人负责收集“一老一小”群体的意见建议。校园周边交通秩序混乱、老年人容易遭遇电信诈骗,这些群众反映强烈的“关键小事”,都被党员们记在心上、落在行动上,切实推动解决,赢得了居民的广泛赞誉。
基层党组织不仅要有“内力”,更要善于借助“外力”。建民街道党工委充分发挥党组织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优势,积极推动黄沟社区党委与辖区内的共驻共建单位建立党建联盟机制。
每逢重要节点,片区的党员民警会走进社区,担任法治宣传员,用生动的案例为老人讲解防诈骗知识;安康职业技术学院护理学院党总支书记孟宪康则经常带领师生党员组成义诊服务队,为老人们提供健康检查、推拿按摩和专业的健康咨询。孟宪康表示:“我们学院包联黄沟社区,每周都会以不同形式开展活动,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党建共建的成果。”一条条红色的党建纽带,将分散的社会资源串联起来,汇聚成服务“一老一小”的强大合力,绘就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新图景。

老人持爱心卡在超市结账
服务筑基:绘就民生幸福底色
黄沟社区的“幸福圈”项目,绝非纸上谈兵,而是一系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精准服务,是党建红色力量在民生田野上结出的丰硕果实。
为了将关爱服务制度化、常态化,黄沟社区创新成立“爱心联盟”。这是一次社会爱心力量的大集结,黄沟社区广泛动员辖区内有社会责任感、热心公益的单位、商户以及爱心人士加入。目前,已有40多家商户积极响应。
加入联盟的商家,门口都会张贴统一的标识。更重要的是,他们为持卡人群提供实实在在的优惠。社区精心制作了三种颜色的爱心卡:红色的老人爱心卡、绿色的儿童爱心卡和蓝色的阳光爱心卡(主要面向困难残疾人)。截至目前,已发放800多张,其中老人爱心卡超过600张。在黄沟路上的“家和优品”超市,副总经理陈亚玲介绍道:“我们积极响应社区号召,专门为‘一老一小’群体优化了商品品类,增加了低糖食品和更优质的少儿用品。”店长王林补充说:“持爱心卡消费享受满减优惠,我们还提供两公里内免费配送。现在每月优惠的总金额都在3000到5000元,未来受益人群会更多。”72岁的王建安老人拿着刚买的油和蔬菜高兴地说:“今天买东西花了116元,减了10块!理发、吃早点也都能便宜2到5元不等,这卡可真是好,给我们的日常消费带来了不少实惠。”
国康大药房黄沟店的负责人陈红梅表示:“持卡老人购买正价商品享受8折优惠,还能免费送药上门、量血压。”这些点滴优惠,对于收入有限的老年群体而言,是沉甸甸的实惠,更是社会关爱的具体体现。
在黄沟社区,“幸福圈”的内涵远不止购物优惠。黄沟社区党委以需求为导向,构建了一个覆盖生活多方面的服务矩阵:联合大型商超提供购物折扣,让老人省钱又省心;定期联系医院开展健康知识讲座及义诊,内容从慢性病管理到视力筛查、针灸理疗,全方位关爱身心健康;组建“温情发匠”队,既有定期义剪,日常也提供折扣。明雪发艺的老板王雪说:“社区有需要我就来,能为老人们服务,我打心底里感到高兴。”
除此之外,黄沟社区还不定期安排专业人员进行免费心理咨询,帮助老人和儿童应对心理困扰;协调监管托管机构,为留守儿童提供安全、可靠的课后服务。树人托管负责人陈丽介绍:“持有爱心卡的学生享受九五折优惠,一学期能省300多元。我们现有40多个孩子,主要是解决双职工家庭和老人带娃的难题。”五年级学生王俊杰的父母在外地,奶奶照顾吃力,晚托班解决了作业和晚餐问题,让家人安心不少。
同时,黄沟社区也经常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开展普法宣传和法律咨询,满足居民精神文化和权益保障需求。这个服务矩阵,如同一个精细的关爱生态系统,几乎涵盖了“一老一小”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除了日常服务,关键节点的活动更为社区的老人们营造浓厚的关爱氛围。今年重阳节,黄沟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内暖意融融,“情暖重阳,爱在黄沟”的志愿服务活动温暖了老人们的心扉。安康职业技术学院护理学院的师生们耐心为老人推拿按摩,细致地测量血压、讲解保健知识。便民理发区前,志愿者手法娴熟,理完发的老人精神抖擞。文艺表演环节,歌声、笑声、掌声不断,汇成一片欢乐的海洋。
73岁的居民王林财在体验义剪后感慨:“这个活动可真好,希望以后经常办。现在,我们老年人的幸福感越来越足。”群众徐开凤从微信群得知活动信息后迅速赶来,她对丰富的活动内容赞不绝口。这样的节日活动,在提供暖心服务的同时,更拉近了社区与居民之间的距离,让“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尚深入人心。

爱心联盟药店工作人员整理药品
模式赋能:激活基层治理创新样本
黄沟社区的探索,如同一颗充满生命力的种子,在建民街道的精心培育下,已然破土而出,展现出勃勃生机。它不仅解决了一个社区的具体问题,更为整个街道乃至更广区域的基层治理提供了宝贵的“样本”价值。
项目好不好,能否持续下去是关键。黄沟社区从一开始就注重长效机制建设。对于爱心联盟商户,社区授予标识牌,既是一种荣誉,也是一种社会监督。商户通过提供优惠服务,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赢得了居民的信赖,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良性互动。家和优品超市店长王林算的经济账,恰恰说明了这种模式的可持续性。社区党委则扮演好“平台搭建者”和“规则维护者”的角色,确保联盟有效运转。
该社区的成功实践,凝聚了建民街道党工委的大量心血。黄沟这个由“村转居”不久的新社区,面临着居民生活方式转变的阵痛。“幸福圈”项目通过党建引领,搭建爱心平台,有效促进了融合,增强了归属感。这为建民街道在其他区域推广提供了信心和范本。
建民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周涛,作为这一品牌项目的推动者和见证者,对此有着深刻的思考和展望。他动情地说:“‘一老一小’,是千家万户的‘心头事’,也是基层治理的‘必答题’。我们建民街道党工委始终认为,民生是最大的政治,为民服务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黄沟社区探索打造‘幸福圈’,正是我们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将党建引领深度融入基层治理、直击民生关切的具体行动。其意义不仅在于为社区的老年人和孩子们提供了几张优惠卡、几场活动,更在于我们尝试构建了一种‘党建引领、市场参与、社会协同、居民受益’的可持续服务生态。我们把党组织的组织优势、政治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服务效能,把分散的社会爱心力量,整合成有序的、持续的关爱暖流。看到黄沟社区的老人们拿着爱心卡购物时露出的笑容,看到孩子们在托管机构安全快乐地学习成长,看到爱心商家因履行社会责任而赢得口碑,我们深感欣慰。这证明了我们这条路走对了,走实了。”
黄沟社区的“幸福圈”,以党建为引领,以服务“一老一小”为核心,生动诠释了新时代基层治理的温度与深度。通过组织带动、党员示范、资源整合,构建起可持续、可复制的民生服务机制,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有效转化为治理效能与发展动能,真正把关怀嵌入日常、把温暖送入人心。随着这套模式的不断完善与推广,这样的“幸福圈”正逐步在建民街道汇聚成充满关爱、和谐与希望的灿烂光芒,照亮“夕阳”的红霞,托起“朝阳”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