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吴苏 通讯员 向千杰 王建霞
一碗烩面片,人文贯古今。金秋十月的涧池镇,在美食与烟火中焕发着勃勃生机。10月25日,军坝锦渔湾美食休闲广场上人声鼎沸,第五届涧池烩面片大赛暨第二届村厨争霸赛在此盛大启幕。这场以美食为媒、以产业融合为核的乡村盛会,正将浓浓的“乡村烟火气”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坚实底气,让传统与现代在这片土地上交相辉映。

灶台前锅铲翻飞,空气中香气四溢。本届赛事汇聚了涧池镇11支专业餐饮队伍与8支村厨队伍,选手们以本地富硒农产品为画卷,以厨艺为笔墨,在传统与创新之间描绘出美食的万千气象。
比赛现场,烩面片组选手巧手翻飞,将面团化作薄厚均匀的面片,落入用本地富硒食材精心熬制的高汤;村厨组则围绕“四菜一汤”大展身手,腊肉炒双干的醇厚与酸辣土豆片的爽脆在空气中交织。指定菜品彰显着地方风味的深厚底蕴,自选菜品则展现着厨艺创新的无限可能。

洞河桥头四春餐馆负责人冯波烹制的“酸辣豆腐巾子”以地道的乡土风味赢得评委们的青睐。“食材都是提前精选,鸡是今早现杀现焖的,来参赛我们就要保障食材的新鲜,用心准备。”冯波朴实的话语中透着对美食的执着。“希望用最本真的厨艺,让每位食客都能感受到涧池美食的魅力。”另一边,小松餐馆负责人隆孝松制作的创意菜“青椒鲍鱼”惊艳四座,传统与创新的碰撞在此刻迸发出耀眼火花。他自豪地说:“我连续多年参赛,不仅为展示技艺,更是为了传承弘扬涧池美食文化,希望有更多人走进涧池、爱上涧池、留在涧池。”
为兼顾专业深度与群众参与度,组委会创新设置双重评审机制。7位美食博主与网红达人组成专业评审团,与随机邀请的20名大众评审共同执勺品鉴。评分标准既关注菜品的色、香、味、形,更注重对涧池富硒特产的深度呈现。

“酸辣风味突出,很符合陕南人的味蕾记忆。”专业评委“陕南娟子”赞叹不已。“我常来汉阴品尝烩面片和酸辣茴香小鱼,这次比赛让我对涧池美食的文化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专程从紫阳赶来的游客刘玉婷感慨道:“酸辣茴香小鱼和墨鱼汤名不虚传,以后会常来品尝这份地道的汉阴味道。”从汉滨区赶来的向先生更是连连称赞:“在抖音上看到活动信息就迫不及待地来到现场,这些美食的味道相当可以,色、香、味俱全。”
长桌宴的设置成为连接美食与消费者的创新桥梁。游客们闻香而至,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品尝竞赛菜品与地方小吃,亲身感受“舌尖上的涧池”。这一巧妙设计既缩短了美食与消费者的距离,也将赛事热度转化为全民共享的盛宴,让“美食+”的理念在欢声笑语中深入人心。

美食赛事的背后,离不开涧池镇以“美食+”撬动全域发展的战略远见。农副产品展销区内,民主村村民张德清一早挖来的30多斤鲜莲藕,以每斤4元的价格迅速售罄。“我家种了6亩莲藕,这里的气候种出的藕又甜又香,无论是清炒、凉拌、还是炖汤,怎么做都好吃,希望有更多人了解并喜爱我们的农副产品。”

五坪村70岁的周昌顺老人,在房前屋后种植的千余斤香芋,以其粉糯香甜的特质备受游客青睐。这些看似平凡的农特产品,正通过美食节庆的平台,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价值跃升。
以美食为链条,以农文旅融合为抓手,当地的产业升级之路也在“第一书记组团服务队”的推动下悄然发生。汉阴县职教中心驻五坪村第一书记周磊介绍,该村以蚕桑为主导产业,建设蚕丝被厂,打通一二三产链条,年产值达250万元。“全镇第一书记组建跨村联建服务队,打破村庄壁垒,推动产业从‘单打独斗’向‘抱团发展’转变。”这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径,正让越来越多的群众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受益。
涧池镇党委书记黄波在活动现场深情阐释:“涧池烩面片承载着移民文化的交融与南北饮食的汇流,已被列入安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们深度挖掘其历史文化价值,实施‘美食+文旅’‘文旅+百业’战略,目前已在国内外发展连锁店20家,首家国际门店落地泰国。”
近年来,依托地道的地方美食,涧池镇精心培育的“涧小卤”品牌更是声名鹊起,金花湖大米、卤菜、莲藕、腊肉等特产线上线下产销两旺;创新推出的“鱼头宴”“全鱼宴”备受青睐;锦渔湾美食休闲广场、“金花湖·汉水鱼”旗舰店等载体相继建成,共同擦亮了“美食名镇”“陕菜之乡”的金字招牌。
本次系列活动整合八大板块,形成“以食促旅、以旅带产、以产兴农”的融合新格局。黄波表示:“‘文旅+民生+消费’综合模式,比单一赛事传播维度更宽,能吸引美食爱好者、家庭游客、运动爱好者等多元群体,达到‘一业兴带动百业旺’的倍增效应。”
以一碗烩面片为支点,涧池镇撬动了文化传承、产业升级与民生改善的连锁反应。这场美食盛会,不仅是味蕾的盛宴,更是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从灶台间的技艺切磋到餐桌上的欢声笑语,从田间地头的辛勤耕耘到展销现场的购销两旺,每一个细节都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发展故事。短暂的节会人气,正沉淀为长远的发展底气;浓浓的乡村烟火气,真正化作了驱动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深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