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吴苏 通讯员 罗樨梓
立冬前后,步入汉阴县漩涡镇,只见乳白色的雾霭自山坳袅袅升起,将凤堰梯田层层叠叠的曲线温柔包裹,似为这块“大地浮雕”披上一层轻盈的面纱。待到午后阳光刺破云层,1.2万亩梯田在光影交错间舒展身姿,镌刻着明清以来先民垦荒拓土的足迹。
深入其间,阡陌纵横处,彩叶斑斓、野卉芬芳;幼犬摇尾、老牛低哞。锄头起落间,村民将嫩绿的油菜苗均匀点缀于田垄,为来年春天壮阔的金色花海埋下伏笔。这片被誉为“农耕文明活化石”的古梯田,不仅是一幅多彩的立体画卷,更是当地干部群众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身披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金色名片,加之凤凰山隧道通行在即,一股传承与创新的力量澎湃涌动,让这座深藏秦巴山区的梯田,从地域景观跃升为全球瞩目的文明地标。
古韵新生:从诗画田园到康养胜地的华丽嬗变
2024年秋天,从澳大利亚悉尼传来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凤堰梯田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喜讯如闪电划破长空,让这片古老梯田再次闪耀世界。
站在凤凰山巅俯瞰,万亩梯田如巨幅生态长卷,从山脚攀援至云间,在云海与群峰间铺陈出农耕文明的壮美诗行。然而,荣耀背后亦有隐忧,十几年前因文物普查声名鹊起的古梯田周边,旧时兴建的农家乐、乡村客栈等集群,已在时代浪潮中渐显疲态。
“以前村民自建房屋大多是几个客房共用一个厕所,房屋结构、内部陈设、服务标准都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当地村民吴大林道出曾经的困境,“这导致游客‘日游夜离’,夜间经济难以形成,游客也慢慢变少了。”
变革于今年年初应势启动。漩涡镇抢抓全县旅居康养试点机遇,结合“千万工程”与“五美庭院”建设,在全力保障原有民宿与农家客栈运营的基础上,择优引导农户提升品质、美化环境,发展乡村旅居,推动景区由“旅游”向“旅居”转变,让“风景”真正成为“钱景”。
漩涡镇镇长刘逸凡语气坚定地说:“明年凤凰山隧道正式通车后,从汉阴县城到漩涡镇的车程将从1小时以上缩短至40分钟以内。我们正以改造提升迎接这一历史机遇,力争让每一处旅居空间都成为游客的‘归心之所’。”
在具体推进过程中,漩涡镇围绕凤堰梯田旅游主线,在东河村冯家堡子、堰坪村全国甲级民宿“花栖玥”、茨沟村吴家花屋、双河村“飞茑集”民宿、田凤村黄龙景区周边布局五大旅居康养片区,构建起“景区引流、旅居承载、民宿分流、客栈补充”的乡村旅游新格局。
为确保政策落地规范有序,漩涡镇严格执行“宣传动员、择优选户、踏勘设计、改造施工、运营奖补”五项流程。按照“有安全保障、有景观庭院、有宜居房屋、有经营人员、有停车条件”的“五有”标准,筛选出45处基础好、意愿强的院落,分批压茬推进改造。奖补政策遵循“户主投入、政策奖补,多投多补、少投少补”原则,通过“一户一档”前后对比验收,按标准房间数与配套设施等指标确定奖补档次。目前,首批改造的11户即将完工。
改造过程中,漩涡镇聚焦“安全、功能、风貌”三大重点,全面提升旅居体验。安全性上,全面排查并整改隐患,如堰坪村孙文户通过增设楼梯消除消防风险,旅居别院通过防水与通风改造解决墙面返潮问题;功能性上,增设停车区、夜间感应照明、取暖壁炉、防滑地板、安全扶手、紧急呼叫系统等,部分院落还配置公共厨房、洗衣房与充电设施;风貌性上,统一夯土色外墙与黑灰屋顶,因地制宜推进绿化美化,打造生态庭院与灵动水景,提升整体“颜值”。
借此机遇,政策的春风吹进千家万户。位于东河村的凤栖客栈,因占据“出隧道第一家民宿”的地利优势,早早就报名动工。客栈负责人林逸杉眼中满是憧憬:“我们家这房子建得早,现在很多地方都陈旧老化了,趁着这次机会正好重新改造。等隧道正式通车,游客肯定更多,投入的资金一两年就能回本。”走进屋内,改造后的星空房与中式小院相映成趣,让人一眼便生出归隐田园的向往。
在不远处的堰坪村,金凤山庄负责人罗和平笑着指向正在改造的屋舍说道:“以前地砖五颜六色,墙面灰暗,如今亮堂如新,肯定能受游客欢迎。有了人气,我一年再多挣两三万不成问题。”
沿着山路逶迤前行,双河村的牧云居更令人惊叹。负责人赖云峰以景观设计师的慧心,打造出纯白外墙与玻璃廊道交织的现代美学空间。他的父亲赖延禄满怀期许地笑道:“儿子负责设计,我监工改造小院。明年游客到这儿就住得很舒心,下午能围炉煮茶,夜晚躺在摇椅上还能看见天上的银河。”
同样在双河村,当地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引入高端民宿品牌“飞茑集”与“元白”,为康养旅居产业的蝶变注入磅礴动能。4000万元的总投资、“莫干山民宿第一人”夏雨清团队的创新运营,让这片土地迎来新的机遇与活力。
双河村党支部书记黄正双望着日新月异的工地,兴奋地算起“经济账”:“项目运营后,预计年收入750万元,村集体能拿到的分红可不少。最重要的是,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梦想。”
60岁的3组村民付正军和儿子付家刚都在项目工地上班,付正军的爱人梁洪赛也在计划着,等民宿建成就去里面上班。“我家离新建的民宿就几分钟路程,干保洁、当服务员肯定没问题。家里种的菜卖给民宿,土特产还能卖给游客,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梁洪赛的话语里满是希望。与此同时,集镇社区的老卫生院也在镇政府推动下变身旅居别院,负责人钱进赞叹:“政府把我们嵌入产业链,让山水智慧真正变成百姓财富。”
产业升级:一粒米和一滴油的增值传奇
康养旅居的核心,离不开“吃住行游购娱”的完美闭环。当民宿改造与隧道通车打通“住”的经脉,漩涡镇以富硒粮油与特色加工,烹制出“食”的风华,富硒大米、林果茶叶等传统产业,在时代洗礼下焕发新生。
田凤村的凤堰米坊便是其中的关键一环。漩涡镇文化旅游服务中心主任王义林自豪地介绍:“凤堰梯田的老品种水稻,曾卖出120元一斤的高价。米坊的落地运行,让漩涡大米从粗放式加工迈入标准化、品牌化的新时代。”田凤村村委会副主任赖善康接过话茬说道:“过去农户种的大米没有食品生产许可证,只能线下销售。米坊建成后,流程更严格、标准更统一,还为凤堰大米办好了‘身份证’,补齐了手续。如今线上线下双管齐下,实现了农户、村集体、公司三方共赢。”望着新修的米坊,村民许立奎感慨“谷子更好卖了”。堰坪村种植户吴兆国也喜上眉梢:“以前卖米得自己想办法加工,再开车拉到镇上集市卖,既费时又费力,价格还卖不上去。现在好了,我在村上微信群里一发卖米信息,米坊员工就开车上门收稻谷,给的价格比市场价高,还省了我自己给稻谷脱壳的麻烦。”
同村村民黄发展抚着满仓稻谷,皱纹里漾开笑意:“我今年种了7亩田,收了6000斤谷子,卖给米坊2000斤就增收8000元。明年上半年还能卖油菜籽,又是一笔收入。虽然在农村没有退休金,但靠着这梯田,日子还是过得挺滋润。”
从“提篮小卖”到“品牌闯市”,智能生产线与古梯田的碰撞,正书写“一粒米”的增值传奇;而稻油轮作的古老智慧,也在漩涡镇茨沟村的菜籽油加工厂中延续。这座投资270万元建成的油厂,配备先进的7D智能榨油设备,日加工油菜籽可达5吨,出油率较传统设备提升5%。
油厂负责人陈昌松介绍:“今年9月以来,我们已加工8吨菜籽,产出2吨优质菜籽油。按一斤油15元的市场价算,今年单卖油就有6万元收入。何况凤堰梯田产出的粮油和其他农副产品都很畅销,我们再拓宽加工渠道和销售品类,以后肯定能越做越大。”
这座工厂的建成投用,不仅让村民告别“低价卖籽、小坊榨油”的困境,更通过“保底收购+优先就业”机制,带动脱贫户稳定增收。为拓宽销路,漩涡镇的国企——汉阴县汉漩众联实业公司还打造了“凤堰优品”品牌。负责人王伟聘请主播,用一根网线连接城乡,将大米、茶叶、蜂蜜等农副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印证了“手机可成新农具,直播可成新农活”。
捧起莹白如玉的米粒,王伟信心满满:“我们要让‘世界凤堰·康养漩涡’的名片,随电商飞入千家万户,因产业驰名海内外。”
在产业链延伸上,漩涡镇还积极探索“农业+”“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在梯田周边规划建设观光工厂、体验工坊,让游客不仅能购买优质农副产品,还能亲身参与制作过程,感受农耕文化的魅力。
文脉赓续:从家训传承到文旅融合的百年风华
凤凰山环抱的凤堰古梯田,不仅是农耕文明的奇迹,更是一块文化沃土。吴家花屋、冯家堡子等明清古建筑,在时光流转中留存着移民文化的基因密码。
吴家花屋的木雕艺术尤为璀璨。门楣窗棂上,卍字纹、牡丹莲瓣、福禄寿字与人物故事交错生辉;正厅隔扇门以透雕、浮雕相映成趣,堪称“秦巴山地民居的活态史诗”。当地政府坚持保护与活化并重,将其打造为好家风、好家训教育基地;吴氏家训文化展览馆以沉浸式场景,让家训智慧穿越时空,润泽今人。
深耕文化土壤的漩涡镇,通过挖掘吴氏、冯氏、柯氏等家族的优秀家风,常态化开展“诵读红色家书”“清明文明祭祀”活动,每季度评选“好家风示范户”。每年开学季,镇上中小学校长都会在红旗下,以激昂的语调向学子们弘扬文化力量;镇党委、政府更是每年都拨付15万元资金奖励优秀师生,让“仪式感回归淳朴,新民风代代相传。”
文化赋能还体现在公益领域,1958年,群众曾捐资修建堰坝;凤凰山隧道开工前,当地干部群众自发捐款51万元,为隧道建设贡献力量。在这片饱藏文化底蕴与淳朴民风的土地上,家训文化如春风细雨,润物无声地内化为百姓的行动自觉,推动社会前行与经济发展齐头并进。
在当地政府的推动下,文旅季的特色活动也让游客流连忘返,呈现出“四时皆景、四季可游”的生动图景:“春赏油菜花海、夏观梯田插秧、秋闻稻谷飘香、冬品雪落山庄”。结合“五赛一节一季”主题,中国汽车登山锦标赛、油菜花旅游季、农民丰收节在此轮番上演;2024年“大地流彩——陕西乡村文化振兴在行动”活动在此启幕,央视新闻频道与《新闻联播》对当地插秧耕作场景进行了专题展播。志愿服务更织就温暖网络,当地干部群众组成200余人的文化志愿队伍,在节假日常态化提供导览、疏导与应急服务,为擦亮“康养漩涡”旅游名片夯实基础。
在这里,民俗文化的活态传承自古有之,深受群众欢迎。漩涡镇民俗文化演艺团近年来陆续编排《游凤堰梯田》《龙船调》等本土节目,让“草根民星”绽放光彩;基层文化志愿服务队以“订单式服务”送戏上门,群众点什么,演艺团就演什么。此外,通过修订村规民约、评选“孝义善举示范户”,漩涡镇培育出“村民订村规、村规约村民”的治理新格局;茨沟村与堰坪村的孝义文化示范带,以快板节目传播新风,实现“树起一个点,带动一大片”的文明效应。
为进一步活化利用文化资源,漩涡镇还创新推出“梯田课堂”“农耕体验营”等文旅产品,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深度了解当地历史文化。在吴家花屋,定期举行的家训诵读活动已成为亮丽的人文风景;在冯家堡子,复原的传统农耕仪式让游客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先民智慧。
回望这片古老梯田,金色田园的诗意脉搏正蓬勃跳动。以康养旅居为翼、以产业振兴为轮、以文化传承为魂,漩涡镇在青山绿水间,已然书写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同并进的崭新篇章。漩涡镇党委书记刘仁宏以恢宏之语展望蓝图:“围绕‘世界凤堰·康养漩涡’品牌,全镇上下将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责任感,永葆挺膺担当的奋斗姿态,着力打造‘农文旅融合促发展’的靓丽样板,创造经得起时间、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为锦绣汉阴的壮美图卷增光添彩,贡献漩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