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陈庆源 刘一鸣
岚皋县西部的堰门镇,是典型农业镇。8个行政村如珍珠般散落山间,9173名群众在此耕耘生活。
近年来,面对集体经济发展等现实难题,堰门镇党委以407名党员为骨干,创新推行“一核引领、双策赋能、‘三治融合’”工作法,将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绘就出“党建强、产业兴、治理优”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一核引领:党建掌舵,激活内生动力
“乡村要振兴,党建是根本。我们就是要把党组织的‘主心骨’作用挺在前面,让每一名党员都成为带动发展的‘排头兵’。”党委书记刘正州的话,精准点明了当地发展关键所在。近年来,镇党委始终将党建引领作为核心抓手,通过学用结合、党员联户、人才培育三措并举,为乡村建设注入强劲内生动力。
政策宣讲如何打破“听不懂、记不住”的壁垒?镇党委创新方式,精心制作20余期集体经济主题短视频,用群众熟悉的本土方言,搭配田间地头的实景画面,把政策解读、种植养殖技术、收益分配等内容讲得通俗易懂。线下则组织党员干部3次赴先进地区示范点研学,带着“真经”归来后,一场场“院落会”在各村开起来。长征村党支部书记单升全从研学中得到启发,提出“依托红军湖红色资源发展特色农业”思路,他先后10余次召开院落会,挨家挨户做工作,最终发动101户村民参与,流转湖边近300亩土地种上特色果蔬,为产业落地筑基;青春村党员程永陆则用3场院落会,说服10余户村民将300亩低产油菜地改造成藤茶基地,仅此一项就让每亩地增收约5000元。
党员联户更要精准滴灌。镇里推行“一户一策”联户机制,党员根据农户家庭情况、产业基础量身定制服务。堰门村党员卢修友得知农户李元发想发展蚕桑却缺技术,便主动包联,每月上门指导1次,从蚕室消毒、蚕种投放直到蚕茧采收全程跟进。今年,李元发比往年多养了700多斤蚕茧,纯收入增加3万多元。
人才是发展的核心支撑。针对集体经济“人才短板”,镇党委全面摸排辖区种植能手、电商人才、返乡大学生等,建立起40余人的本土人才库。同时,邀请农业技术等领域专家开展专题培训12次,推动乡土人才向职业经理人转型。隆兴村种植能手刘洋洋就是其中的佼佼者,经培训后他转型为村集体经济职业经理人,带领合作社优化小蚕养殖技术,今年已供应优质小蚕30张,带动50户农户实现增收。
双策赋能:“沉睡资源”变“增收资产”
要让群众富起来,必须把集体经济“蛋糕”做大。该镇党委以“盘活资源+产业融合”为抓手,因村施策找路子,让“沉睡资源”变“增收资产”。
闲置资源的潜力被充分挖掘。镇党委组织各村对闲置土地、废弃厂房开展“拉网式”摸排,建立“一村一档”台账,再通过“党组织+合作社+农户”模式因地制宜转化。堰门村将150亩撂荒地集中整治,建成标准化蚕桑种植基地,配套建设2000平方米蚕室,不仅盘活了荒地,还吸纳30户村民长期务工,每亩土地年收益达2000元;团员村则把闲置的老旧学校改造成农产品初加工车间,配备脱粒、筛选等设备,为周边农户提供粮食加工服务,既方便了群众,又为村集体增加了收入。
品牌赋能让农产品身价倍增。围绕富硒菜籽油、藤茶等特色农产品,镇党委牵头制定统一的种植、加工标准,设计专属包装,打造“堰门农特”区域品牌。同时,借力直播带货、支部联建消费帮扶等渠道拓宽销路。
农文旅融合更添发展活力。依托“红军道”红色资源,镇里规划打造“红色研学+观光采摘+露营体验”农文旅融合示范区。在“红军道”沿线建成20亩观光莲藕基地,打造红军渡口文化展示区,让红色文化可看可感;以长征村和美庭院为基础升级民宿,推出精品旅游线路。堰门村将2家和美庭院改造成特色民宿,配套建设“忆红居”,推出“重走红军道+民宿住宿+农家餐”套餐,开业以来累计接待游客500人次,推动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双赢。
“三治融合”:人人参与治理,治理惠及人人
集体经济壮大后,镇党委将更多资金投向基层治理与民生服务,通过“自治、法治、德治”深度融合,构建起和谐有序的乡村治理格局,让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自治筑基让群众成为治理主体。镇里完善村民议事制度,推广“院落会”微治理模式,村里的产业规划、公益建设、矛盾调解等事务,都通过“院落会”让群众议、群众定、群众管。同时,推行“治理积分制”,将参与集体劳动、遵守村规民约、建言献策等行为纳入积分管理,积分可兑换米面油等生活用品。隆兴村党员刘召华积极参与集体茶园管护,还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建言献策,累计获得50分,兑换了价值500元的生活用品。在他的带动下,周边16户村民也主动参与到集体事务中,形成“人人参与治理、治理惠及人人”的良好氛围。
法治护航守护乡村平安。镇里整合综治中心、派出所、司法所力量,组建“法律明白人”队伍,深入各村开展“法治讲堂”,用案例讲解婚姻家庭、邻里纠纷、土地流转等方面的法律知识。同时,指导各村成立调解委员会,提升基层矛盾化解能力。瑞金村一对亲兄弟因酒后口角产生矛盾,关系一度十分紧张。村调解委员会在“法律明白人”的指导下,多次上门调解,讲法律、讲道理、讲亲情,最终化解了兄弟间的隔阂,让手足之情重归于好。这种“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的治理成效,彰显了基层治理的温度与效能。
德治润心涵养文明乡风。镇党委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厚植“四美民风”,用活“红黑榜”激励约束机制:每季度评选“文明家庭”“好邻居”等先进典型,通过村广播、宣传栏宣扬好人好事;对乱扔垃圾、邻里争吵等不文明行为进行曝光,引导群众自我约束。结合春节等传统节日,开展文艺汇演、民风宣讲等活动,让文明新风融入日常生活。瑞金村退休党员刘兴前就是文明乡风的践行者,他自掏积蓄创办茶厂帮扶乡亲,遭遇暴雨灾害厂房被毁后,他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咬牙重建,继续带领群众致富,今年被评为县级勤俭典型,成为全村人学习的榜样。
如今的堰门镇,85%的劳动力通过集体经济项目实现务工增收,“人人有事做、户户有收益”成为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