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魏玉檬
8月26日清晨,天刚微亮。一架无人机低掠过平利县长安镇川道沿线平坦的茶园,叶面如细雾般均匀弥散到茶行间。眼下夏秋茶机采刚结束,正是加强水肥补给的关键时期。农业无人机服务小队的汤守友正手握遥控器,紧盯操作界面:“咱们小队成立仅两个月,得多练,才能更好地服务全镇茶园。”
就在几年前,春茶采罢,茶园便陷入沉寂,蛛网和杂草在茶枝间肆意蔓延,茶农只能另谋生计。如今,满园“粗枝大叶”蜕变成了“致富金叶”。
转变,从一朵“金花”开始。2017年,一茗茶业在陕南成功培育冠突散囊菌,一举破解夏秋茶精深加工技术瓶颈。其所研发的“叶叶金花”富硒茯茶荣获农高会“后稷奖”,还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走进一茗厂房,茶香沁人。在这里,夏秋茶被精细分级:特级、一级制作“叶叶金花”,二级压成茶砖,三级则塑形为文创茶品——比如能熬煮的“一杯茶”,搭配耀州瓷打包成礼盒销售。
技术总监冉龙海展示了最新研发的速溶茶粉:“三年攻关,百万投入,终于实现‘3秒即溶’,冷热皆宜。”他们还别出心裁开发出绞股蓝金花茶,清甜回甘,受到北京康养机构青睐;针对海外市场推出花果调味茶和袋泡茶,远销欧美和中亚,年均出口近500吨。
科技的力量并不止于车间。长安镇创新推行茶园托管模式:农户自愿授权,由常安乡村建设服务公司(以下简称“乡建公司”)定期管护,对夏秋茶统一机采、销售,效益最高的春茶则归农户所有。68岁的蔡久成老人望着自家整齐的茶园,笑容欣慰:“我腿脚不好,以前夏天草比茶深,干着急。现在乡建公司全代管,我只管春天来采茶,产量还更高了。”
托管背后,是精细化的管理服务。该镇乡建公司组织培训采茶队,明确分工——有人清杂草,有人操作采茶机,有人牵袋接叶,有人运输、销售;农业无人机服务小队的4名队员,经过系统培训和田间实操,可完成复杂地形植保作业。据统计,夏秋茶采收期间,乡建公司用工超800人次,发放劳务费13万元。
6月27日,田珍茶业车间里茶香四溢,生产线满负荷运转。鲜叶历经杀青、揉捻、烘干等工序“变身”干茶,再作为精深加工的原料茶运往各地工厂。那天,负责人胡学华凌晨两点还在制茶,他这样勉励自己:“加油干,四季都是旺季!”今年,该公司已加工夏秋茶鲜叶1500吨,产出干茶280吨,用工400多人次,平均每亩茶园能为茶农增收800元。
夕阳西下,运输车载着鼓囊囊的口袋驶向加工厂,茶农们边走边笑,聊着当天的收获。乡建公司负责人杜明鑫感慨道:“采茶工日薪150元到250元不等,机器很轻便,年龄大点的两个月也能挣四五千元。冬季管护还要用人,预计再带动2000人次,增收36万元。”
从“粗枝大叶”到“叶叶金花”,从春茶一季到多季增收,平利长安镇夏秋茶“点绿成金”的故事,承载着茶农们稳稳的幸福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