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王海云 王定艺
秋日的风带着草木清香,穿过平利县八仙镇八仙社区的窗棂,将教室里的热闹声响传向远方——这里有孩子的歌声,还有社区老人们的欢声笑语。这个被居民称为“社区课堂”的地方,已成为八仙社区2000多名群众心照不宣的“新去处”。它不只是一间教室,更是一个“社区客厅”,让不同年龄的人在此相遇,焕发新的活力。
每周一次的课堂是孩子们的期待。曾经,他们的假期多被电视和手机占据。如今,美术、音乐、心理课和传统文化故事,共同编织出丰富多彩的童年。几步之外,是另一番景象:老人们三五一组,刺绣、勾织……一旁合唱团的歌声,虽不专业,却充满生命的厚度。“以前在家就是看电视,现在老姐妹都在这儿,一边做手工一边唱歌,日子有盼头了!”正在刺绣的社区居民张贵琴笑着说。
小小课堂如何精准满足全龄需求?关键在于“点单—派单—接单”的智慧流程——八仙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收集群众文化需求,形成“菜单”,八仙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负责“派单”;文化订单则由八仙镇文共体分中心专业“接单”并配送服务。这套机制不仅输送服务,也催生了本土文化。村民邹胜兵通过培训重拾音乐梦,组建起一支充满乡土气息的乐队,如今已成为龙门村“声启龙门”合唱团的“御用”伴奏。
与此同时,健康知识也在这里传播。平利县医共体八仙分院的医生走上讲台,用朴实的语言讲解慢性病防治。“腊肉盐分重,高血压患者尽量少吃……”一堂堂健康讲座,提升了居民的健康素养。课堂的边界还从社区延伸到田野。农忙时,农技人员挽起裤脚,站在秧苗边、茶园里现场讲解。农民围拢过来,生产难题在你一言我一语中迎刃而解。
如今,这方课堂已超越传授知识的初衷,成为社情民意的“收集站”、邻里感情的“黏合剂”。在八仙镇的青山绿水间,“小课堂”正以它的温度与活力,描绘出“幼有善学、老有颐乐、众有归属”的动人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