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于延琴 李秦娥 通讯员 邹一铭
8月29日正午,日头正烈。在旬阳市白柳镇佛洞村三组,70岁的何国恩站在院坝边,抬手便触到头顶枝丫上沉甸甸的拐枣。
他身后,一棵高42米、胸围3.5米的千年“拐枣树王”,如虬龙盘踞,浓荫蔽日,遮住了半条红椿沟。
一颗野果的生存与新生
这棵千年古树,不仅是何家几代人的“老伙计”,更是他们的恩人。
1968年粮荒,树上结出的300多公斤拐枣,成了何家6口人的“救命粮”。母亲将其洗净晾干、碾碎,拌上玉米面炒熟,让何国恩和弟弟揣着上学。“比野菜耐饿,霜降后还能当甜零食。”
何国恩幼时头晕肚子疼,母亲有个“土办法”:倒上半碗温拐枣酒,送服几颗拐枣果,“过会儿就好”。后来他才知道,拐枣中40%的糖分,恰好补上了当年营养不良的亏空。
树护人,人更护树。
1972年有人嫌古树“占地方”要砍,妻子任金知扑上去抱住树干喊:“要砍先砍我!”一家人日夜守护,硬是保住了古树。2017年山洪冲得树根悬空,何国恩整夜蹲在沟边值守,生怕大风把树吹倒。即便后来砌墙加固,他仍每日绕树察看。“娃们接我去城里,我不去。”他拍着树干,“这树救过我们的命。我走了,谁看着它?”
在旬阳,拐枣树并非何家独有。这里地处秦岭南麓,气候湿润,温差适宜,村民的房前屋后、沟边坎上,随处可见拐枣树的影子。
但过去,它只是农户生活的“点缀”:荒年当粮,闲时酿酒。那会儿粮食金贵,村民舍不得,就采来拐枣发酵酿酒。酒里淡淡的果香,逢年过节舀一碗,是山里独有的味道。从没人想过,能成什么“气候”。
转机出现在2012年。此前一年,旬阳拐枣种植面积只有2万亩,零散在山间地头。随着当地出台山林经济发展意见,第一次把拐枣写进产业规划,还配套了奖补政策。退耕还林的坡地上,渐渐冒出了拐枣树的新绿。
科技加持,拐枣成“旬阳名片”
拐枣富含维生素C、氨基酸等营养成分,相传曾被秦始皇赐名“万寿果”。随着健康消费市场兴起,其商业机遇逐步显现。
最早“吃螃蟹”的,是旬阳市金茂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法人王茂均。2010年他从南方返乡,创办起全省首家拐枣酒许可企业。其“拐枣王”原浆酒酿造工艺,如今已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地退伍军人南君涛,2011年创立企业,研发双固态发酵工艺,历经14道工序酿出“全国独一份”富硒拐枣醋。不仅在全国醋业市场中脱颖而出,更远销韩国、哈萨克斯坦。去年销售额1600万元,今年预计突破2000万元。
“胜在健康与特色。”南君涛说,“拐枣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对高血压有防治功效。”其高端产品15年陈酿“康硒拐枣醋”,一盒售价798元,依然走俏。
企业的探索,让政府看到了拐枣产业发展的潜力。在政府大力推动下,2015年成为该产业转型突破的“翻身年”。
这年,何国恩家的拐枣树,在“寻找拐枣树王”活动中脱颖而出。经两年考证,它是旬阳最古老拐枣树,成为打造“全国最大拐枣基地”的鲜活见证。同年,旬阳成立由“一把手”牵头的产业领导小组,推动拐枣迈入产业化。
“过去零散种,现在要当成‘一亩三分地’精管!”原产业领导小组副组长王成书回忆。自2012年参与制定政策至去年退休,他始终没有离开这个“甜蜜的事业”。
这些年,旬阳历届党委、政府接续发力,将拐枣产业紧密嵌入脱贫与乡村振兴主线。2017年,《大力发展拐枣产业的意见》出台,种植面积达22.8万亩;2022年,《关于加快拐枣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定》跟进推动产业升级。专项财政每年投入千万元。林业局推出全省首部《拐枣丰产栽培技术手册》,种植有了“说明书”。技术员驻点培训,“环形沟施肥”等新技术落地田间。
科技驱动,旬阳拐枣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2016年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2017年跻身“最受消费者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023年,旬阳市被命名为“中国拐枣之乡”。野果有了“国字号”身份,成为名副其实的“旬阳名片”。
电商进一步激活新市场。2018年,金寨镇村民梅伟搭上电商快车,年销拐枣原料超40万公斤,直供北京沃尔玛超市。去年,他与陕西师范大学合作开发“滋休元”系列拐枣代用茶,一上市即获百万订单。“年轻人喜欢什么,我们就做什么!”他说,今年销售额有望突破千万元。
越来越多的农户尝到了甜头。
关口镇宋坪村段正斌,2015年承包500亩荒山种植拐枣,如今进入盛产期。“今年预计收入80多万元,还能带动20多户村民就近务工。”他满脸笑意。
目前,旬阳拐枣种植面积达40万亩,占全国总产量80%,建成30个千亩示范村。2024年产值突破3.4亿元。12家企业开发出酒、醋等20多种产品,带动26.7万农民人均年增收近千元。
青山不负人,“树上果”成“链上宝”
随着“拐枣树王”声名远扬,何国恩也迎来新身份。他于2023年翻新老宅,开办“拐枣树王人家”农家乐,祖传拐枣酒成了招牌,“最多一天接待5桌客人,家里开支、孙子红包都靠这棵树。”
何国恩家生计变迁,只是旬阳拐枣价值升级的一个方面。这颗曾用来度荒的野果,早已跳出“一户一树”故事,长成了牵系民生与生态的产业链。
“既是富民支柱,也是秦巴山区重要生态屏障。”旬阳市林业局副局长曾传文的话,道出了产业的深层逻辑。种植拐枣后,当地森林覆盖率从2012年的47.7%升至55.2%。山青了,村民的腰包也鼓了,真正实现了“生态受保护、百姓得实惠”。
但旬阳人并未满足于此,他们正将这条产业链不断拉长、做深。
2023年,旬阳建立由“一把手”牵头的“链长制”,出台政策打造四大百亿集群。其中富硒拐枣作为乡村振兴首位产业,实施“拐枣+X”战略,全力推进产业延链补链与强链。
今年4月,贵州夜郎古酒业有限公司与旬阳签订了2.2亿元的全产业链协议,打造集酿酒与旅游于一体的“南山酒庄”。预计明年7月建成后,年加工拐枣1万吨,带动5万亩基地、5万农户增收。
“企业+园区+基地+农户”的模式,让山间野果,稳稳变成了“链上宝”。
更多新赛道也在不断涌现:陕西康健生物有限公司瞄准大健康领域,从拐枣提取二氢杨梅素,研发护肝保健品;旬阳市樱桃湾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推出拐枣清酒,以其清新外观进军饮品市场;就连文创行业,也出现了拐枣的身影。依托本地毛绒玩具产业优势,旬阳市拐枣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打造出IP形象“拐拐”和“枣枣”,预计11月即可上市。
从原料到保健品,从食品到文创,每一次“变身”,都是对这颗野果价值的重新定义。
“以前是‘卖原料’赚辛苦钱,现在靠科技、品牌挣附加值。”旬阳市委书记陈红星说,下一步将建全国最大的拐枣产研销售中心,“2030年力争综合产值破百亿。”
红椿沟畔,“拐枣树王”静静伫立。它见证着何国恩一家的生计变迁,也见证着一方百姓守护青山、赢得金山的振兴之路。
夕阳映照,山风微凉。何国恩清扫着树王周边落叶。孙子们在树下嬉戏,一如他当年。“护了我们几代人,我们得守好你。”他抬手抚摸苍老的树干,如同与一位老友对话。
风声过耳,叶响如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