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王周继悦
在秦巴山脉的环抱中,汉水之畔的紫阳县焕古镇正焕发新活力。凭借独特的“茶旅+非遗研学”模式,焕古镇已成为陕南地区文旅融合的新典范。今年清明至“五一”期间,古镇接待游客量突破3万人次,创历史新高。
漫步在青石板铺就的老街,茶香氤氲中仿佛能听见茶马古道的驼铃声。焕古镇的茶文化始于盛唐,兴于明清,清代“‘紫邑宦镇’毛尖”曾作为贡茶享誉全国。如今,古镇仍完整保留着传统制茶工艺,从采摘到烘焙的12道工序,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焕古镇立足千年茶乡底蕴,创新打造“茶旅+非遗研学”特色品牌,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该镇通过“政企校”三方联动,精心开发了三大特色研学课程体系。在生态茶园, 学员们身着传统采茶服饰,学习“一芽两叶”的采摘标准。非遗传承人现场示范“徒手炒青”绝技,学员们通过“看、闻、摸”感官体验,领悟“杀青火候”的精髓。茶文化馆内,村干部通过全息投影技术,生动再现唐代贡茶制作场景;在每周三、六定期举办的社火展演中, 省级非遗传承人带领学员研习“彩龙船十八式”和“舞龙九式”,从基本步法到队形变换,进行系统教学。这项已成为古镇特色文旅IP的活动,今年已培养青少年传承人150余名,最小学员仅8岁;在清代建筑吊脚楼里, 非遗传承人采用“口传心授+数字乐谱”的创新教学方式,教授《郎在对门唱山歌》等曲目。通过方言解析、情境再现等形式,让学员深入理解民歌背后的文化内涵。
学生体验社火表演
这些特色研学项目获得央视《焦点访谈》专题报道,其中“非遗小传人”培养计划更被列为陕西省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典型案例。数据显示,2024年迄今,研学课程参与人数已突破6000人次,带动周边新增餐饮、住宿、导览等就业岗位30余个。
为提升游客体验,焕古镇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相继打造了一批特色硒茶体验馆、茶宿和主题餐厅。据了解,紫阳县城至焕古的公交旅游专线也将于7月底投入使用,届时游客出行将更加便捷。
茶山研学游
“今年以来,我镇游客接待量同比增长了50%,研学人数相较去年同期更是增长1倍。这不仅提升了我们的知名度,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越来越多的群众吃上了‘旅游饭’。”焕古镇党委书记孟庆国说。
依托深厚的茶文化底蕴和丰富的非遗资源,焕古镇正走出一条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特色发展之路,让千年古镇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