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明
与石梯结缘,一段时间几乎每周要从安康石梯大桥经过,放眼望去,天高云淡,远山苍灰,江水黛碧,被桥下波澜壮阔的江水所震撼,为汉江古渡航运时的过往而感慨。汉江石梯古渡一个富有诗意和美感的称谓,富集优美的江水景观,深厚的航运历史文化和多彩的人文风情。如潮的思绪,飞到了昔日石梯古渡的烟尘岁月里。
石梯镇位于汉滨区东部,据《兴安州志》载:石梯渡,在州东三十里江滨,石岩连亘,渡处凿为磴如梯。其中,古八景之一“石梯远渡”,为石梯铺过渡处,俨似图画,是连接汉江南北两岸的重要渡江码头。石梯北岸是龙王山,它巍峨挺拔、云雾缭绕,诸山簇簇如画。下行至早阳镇北上,是通往昔日长安之旧子午道。南岸通往汉江边天然的悬崖峭壁上,凿连山石坎数以百计,顺势向下延伸。自石梯奋力攀登至崖顶坪塘后,可见青石凿就的阶梯状小径,由河岸边扶摇直上通向四方,石梯之称由此而来,并延续至今。
汉江不仅繁衍着生命,也孕育着人类文化,石梯渡口,水润万物,两岸青山苍翠,树木蓊郁,因百米外江心的“大骨石”和“小骨石”抵挡并分流了上游奔涌而来的急流,方使得水势平坦,清澈见底,水里的鱼儿成群结队,四处游弋觅食。汉江野生鱼早已成为当地的一道美味珍馐。已故著名作家京夫撰写轰动文坛的长篇小说《八里情仇》,里面的故事情节就来自于石梯镇八里村。其中丰厚的文化底蕴,孕育出《石梯古渡》《汉江春晓》《汉江百米长卷》等系列国画作品驰名省内外,石梯古渡和汉江风韵成为书画家原生态的写生基地之一。
“石梯远渡”亦有“石梯晚渡”一说。源于“层台如级,夕阳晚照,景色宜人”。水南巴岭樵夫下山放歌,水北秦山牧童归来弄笛。家庭主妇吆喝回屋吃饭,崖上田间地头农人回应。摆渡小木船的咿咿呀呀,峡谷回荡的拉船纤夫们高亢、浑厚、富有力度的号子……这些从贫困生存状态中产生的艺术,以及在生命极限的考验中迸发出来的乐章,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彰显出汉江独特的风韵和富有生活哲理的渡口文化。清人兴安州判石潇《过石梯铺》:“小阁临江岸,悬崖崁碧空。梯从石上见,云向壁间封。古木苍苍日,扁舟渺渺风。但能粗食足,老此画图中。”好一处林茂、水秀、人寿、年丰的田园牧歌风情!
汉江作为黄金航道时,石梯这里既是渡口又是一个重要的商旅码头,亦是当地经济和文化中心。位于南岸的镇政府因“石梯铺”而得名,当地小地名又有“十六铺”之说,传为明清时期沿着汉江边开有十六家店铺。集镇虽不大,百余户人家,以唐姓为主。码头边上修建有唐家祠堂和戏楼,昔日陆路交通不发达时,汉江航运一派繁荣,南来北往形形色色的人都会在这里歇脚打尖,在繁忙的航道上随处可见一串串一队队驾船人、拉纤人和摆渡人。汉江沿岸城镇的物资都需要经过汉江外运,汉江流域盛产各类山货和土特产,大量商贾汇聚汉江中上游,将当地的桐油、土酒、药材、生漆、木材、茶叶、木耳、龙须草、粮食等山货和特产运往下游的汉口销往全国。一艘艘大船从汉口将丝绸、布匹、瓷器、食盐、白糖、煤油、火柴等物品沿汉江运回来。每逢夜幕降临,码头上灯笼闪烁,人头攒动,极富地方特色的小曲花鼓子、八岔等,让赶船人进入了甜美的梦想,并把石梯人的诚信、善良、吃苦耐劳,传播到很远的地方。
汉江在石梯境内约30余公里,素有“清江一曲抱村流”的美誉。汉江蜿蜒,江阔水缓,红树绿萍,鸟语花香;两岸青山,巍峨绵绵,渡口风景如画,怪石嶙峋,美不胜收。渡口码头附近几处神形兼似的奇石,更是为石梯码头增添了几分秀色和生机。江边奇形怪状的石头被当地人取了很形象的名字,“大骨石、小骨石”,码头边上的急流险滩被叫作“黄寨窝”,船只由此经过经常会遇险。驾船人便集资在码头边上修了个龙王庙,正对“黄寨窝”,寓意祈福保平安。龙王庙矗立在码头边上的岩石上,举目远眺美景尽收眼底,成为汉江水域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汉江航运兴盛时期,石梯镇境内是汉江商船往来重要停泊码头,石梯渡口从古至今是沟通安康市东部汉江两岸南北交通要津,地势险要,景色秀丽。历朝历代,亦在此设有官船运货载客。石梯沿江共有寇家河渡口、石梯渡口、青套渡口等12个渡口,其中石梯渡口和青套渡口最为热闹繁忙。世代居住在渡口两岸的乡民,质朴善良,上船下船时,尊老爱幼,礼让为先,渡船穿梭,载百代过客南来北往,始终相安无事。
石梯渡口每天晨起舟楫,百舸争流,暮听渔歌鸥归水际,一幅汉江胜览图映眼帘。古代先人凿出的石梯坎几千年来从未有人数清过,石梯成为美丽的传说延续至今。古渡拥有丰富文化底蕴和古迹遗存,依然彰显着独特的魅力。随着石梯汉江大桥的通行,彻底结束了石梯片区汉江两岸人民祖祖辈辈隔江渡水、出行不便的历史。古渡悠悠依汉江,炊烟袅袅绕石梯,青山依旧,美景长存,石梯渡口成为一道靓丽的航运风景线。古渡口和渡船一起将逐渐消失在大众的视野,凝固成一段遥远而值得回味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