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明
题记:
对于一些作家,故乡只属于自己的童年;它是自己生命的巢,生命在那里诞生;一旦长大后羽毛丰满,它就远走高飞。但我却不然,我从来没有离开过自己的家乡。
————冯骥才 《远去的故乡,是灵魂的巢》节选
9月10日的清晨,收到一条信息“老师,祝您节日快乐”。我知道,是教师节到了。
刚刚,恒口示范区隆重召开振兴教育暨庆祝第39个教师节大会,心里颇感亲切。这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后的第一个教师节。
我很感动,因为每年在这个特殊的日子,总有部分学生还记着“老师”。眨眼间,工龄已满廿五年了。于我而言,从来都没有把自己当做一个“文化人”,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浮躁时代,不可否认的是“文化人”似乎被一部分人当做了一种调侃。
聊聊情怀。
前一阵听某位教育专家的讲座,谈到了情怀的问题。专家说,要想把教育做好,只有敬业是不够的,更高的境界是要有教育的情怀。
情者,感情也。怀者,襟怀也。合归一词,大约是指怀有某种感情的宽广心境吧。这应该是一种难得的大境界与正能量。
还记得曾给九年级的学生讲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我问孩子们,为什么杜甫在自己“吾庐独破”的情况下,却还想着“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为何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对孩子们说,他们的境界远远超越了道德境界的济世情怀,他们为的是天下苍生的幸福。
执政者有爱民情怀,为师者有教育情怀,写作者有布道的情怀,行医者有悬壶济世的情怀……很多时候,事肯定是难办,也很有可能废尽心力却不达效果,备受委屈。但只要你的心中有情怀,就会问心无愧,就会受人尊敬。
教育作为民生之首、发展之本,承载着万千家庭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关乎国家发展大计,更关乎群众切身利益,历来都是老百姓最关心、最关注的领域。教育的发展,最需要的就是情怀,一批人,一颗心,一股劲。
功莫大于兴教,德莫高于育人。
在这方人杰地灵的热土上,振兴教育,更多的是一种情怀。
谈谈过去。
月河在《水经注》中称之为“月谷川”,因其横亘在秦岭巴山之间,自然就成了秦巴的分界线。恒口东临恒水,南带月谷,南依巴山,北靠秦岭,一条两头见水,五里长街的千年古镇就坐落在这一人字形三角洲上。
恒口,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这里地灵人杰,英才辈出。历史上,一大批党政军人才和商界翘楚,从这里出发,书写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人生画卷。
当安康有关南书院时,恒口就有岭南书院(岭南书院建于嘉庆二十五年)。
历史上,安康首所女子学校亦在恒口;1956年,安康县第二中学在恒口成立。中国文坛巨匠郭沫若题写校名“安康县第二中学”。
时光如水,教育的变迁,从某种程度上呈现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轨迹。
对于农村,我有一种说不清的认知,那就是烟火味决定人情味。过去虽然普遍穷,村子里的路全是土路,天晴一身灰,下雨两腿泥,羊肠小道路面更是坑坑洼洼。家家都是土坯房,但村子里有吆喝声、说话声、有鸡鸣狗叫声音,有孩子们嬉戏玩耍打闹声,更有村子学校里的孩子们的读书声。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还有老师们家访的身影。炊烟袅袅,烟雨蒙蒙,四季更迭,处处可见大人小孩劳作的场景。村子里充满着烟火味,充满着灵气。这种灵气,虽说看不见,但分明感觉得到。
这就是乡村世界,这就是曾经的诗与远方。
时光荏苒,当繁华散尽,人们为了生活四处奔波。乡村的路变好了,都是水泥路。家家的房子也都变成了砖混结构房子或小洋楼。走在乡村的大路上,似乎觉得少了点什么?看不见乡村的古老小学,听不见郎朗的读书声,没有了孩子们背着书包穿梭于山间的身影。村庄里,也几乎没有了孩子的母亲(随孩子进城陪读去了)。
静谧的村庄,秀美豁亮。虽然没有一点儿曾经熟悉的身影,没有一点烟火味,也缺少了一点乡村的灵气。我知道,在新城镇化的融合时期,大家追求更好的舒适度生活本就是无可厚非的。
我突然发现,不管是过去,或者是现在,这或许似乎都不是我们心目中理想的生活。
偶尔遇到一些大人和孩子,大家不约而同的都是抱着手机。作为一名曾经的老师,心里总是有某种隐隐的担忧。从近年的情况看,恒口教育始终在低位徘徊,特别是高考和中考成绩差距较大,社会各界反响强烈,恒口教育面临着“上有所望、下有所愿、内有所需、外有所迫”的巨大压力。
如何积极回应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迫切需求,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成为党工委、管委会沉甸甸的一项重要使命。
说说现在。
人才振兴是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核心灵魂。
一个地方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决定着这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展示着这个地方的文化底蕴,也表现出这个地方的全民素质。
近期,听到了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主任王仁康同志在振兴教育暨庆祝第39个教师节大会上的讲话,“要真正实现振兴恒口教育,必须全区一盘棋、上下一条心、各界齐发力,必须要有功成有我的担当和境界。”讲话振奋人心!振兴教育,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已经扎扎实实开始,这是百姓之福、地方发展之幸!
“功成有我”,这是一种责任担当,更是一种教育情怀。
这个“我”,不是某一个个体,也不是单纯的某一个群体,是党委政府统筹推动执政理念、是各级领导重视上下一条心的支持、是教体系统“关键少数”上下齐心奋战、是全区教职员工同向发力拼搏、是社会各界鼎力支持助力。
教育承载着恒口发展的希望,承载着全区人民的期盼,抓教育就是抓恒口的未来。
青山绿水、蓝天白云。那红色鲜艳的“振兴教育 培育人才”八个大字,在曾经的岭南书院(现在恒口小学)的楼顶上熠熠生辉。这彰显了党工委、管委会的执政理念和价值取向。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无小事,教育事业始终放在优先发展位置,每一栋教学楼的投用、每一所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教育工作每一个事项,都是大事要事,用情用力抓好抓出成效,给全社会营造一种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
“教育无小事,更是管长远的事。今后,凡是涉及教育方面的大事要事,党工委、管委会班子都要高度重视,各级各部门一把手都要亲自上手,凡是涉及教育的重大问题优先解决,凡是教育所需资金优先划拨,凡是教育所需的公共资源优先配置,凡是涉及教育的政策环境优先保障,务必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努力形成全区上下、社会各界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围。”这是恒口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主任王仁康在在振兴教育大会上的掷地有声的讲话。
教育是一座城市持续发展的基石,也是幸福指数的民生面孔。
作为一方主政的“主人公”,他对教育有着深深的情怀,他用行动在践行着“抓教育就是抓恒口的未来”!
曾国藩曾说过:天下事总是在局外呐喊无益,必须躬身入局,挺膺负责,方有成事之可冀。这句话的意思是,无论干什么事情,光是站在局外讨论,注定是没有用的,必须积极投身到其中,挺起胸膛担负起该担的责任,才有可能实现目标、收获成功。
“就我个人而言,自我到恒口任职以来,我始终把教育工作放在优先发展的重要位置,凡是涉及教育方面的大事要事,我都亲自研究、亲自对接、亲自推动。”王仁康在谈到抓教育总有诸多的感言。
“2021年12月15日,与安康中学班子就推动安康中学恒口分校设立事宜进行座谈;2022年7月1日,恒口示范区‘名校+暨校地合作’签约仪式正式举行,恒口高级中学与西安高新一中签订‘云校’合作办学协议,与安康中学签订协作型教育集团办学协议;2022年9月5日,恒口高级中学新任领导班子到任后,亲自对他们进行了集体谈话;2022年10月8日,管委会常务会议对集团化办学、教体系统编制优化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审定通过了《恒口示范区推进集团化办学改革实施方案》,并对教师队伍建设做出安排;2023年7月4日,恒口高中项目建设推进会召开,专题对恒口高中老校区改造和新校区建设做出安排;2023年8月1日,大同初级中学改造项目正式揭牌,唐湾幼儿园如期投用,并召开了全区教育质量提升座谈会……”
教育是一场修行,对教师而言是修心,对执政者而言是情怀,是掷地有声的行动,是矢志不渝的追求,是功成有我的的担当和境界。情怀者,高尚的心境、情趣和胸怀。
陶行知先生曾说,学校是乡村的中心,教师是学校、乡村的灵魂。那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萦绕耳畔:
那块黑板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
那支粉笔画出的是彩虹,洒下的是泪滴;
那个讲台举起的是别人,奉献的是自己。
……
旭日初升,我仿佛看到了振兴教育的热情与未来的希望。
校门口电子屏上还滚动着“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八个字,愈发显得透亮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