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滨 陈均威
盛夏时节,前往新疆伊犁河谷,雪山、云杉、河谷、草原,旷野中飘溢的清爽让心情美丽至极。
清晨,从那拉提出发,一口气行至南天山之南的大龙池。从大龙池调头往北,在巴音布鲁克牧民家的毡房住了一晚。次日沿独库公路继续往北,翻越中天山,行至谷底便是乔尔玛。
乔尔玛烈士陵园,是个值得所有过往独库公路的人驻足敬仰的地方。进入烈士纪念馆参观,大厅右侧是浓缩的天山公路立体沙盘,沙盘东西两侧悬挂着一幅幅黑白图片,还有当年筑路时所用的生产工具和生活老物件,馆内布置再现了40多年前筑路的场景。绕馆一周,当年那战天斗地的场景,牺牲的168位解放军战士的事迹,一幕一幕,像过电影一样浮现在我的眼前。
走出纪念馆时,云雾笼罩在天山山腰,伴着蒙蒙细雨,我的脚步也沉重了许多。纪念馆门外刮着大风,发出一阵阵呼啸声,像是我的灵魂在颤抖。
我和妻站在高耸入云的纪念碑前,仰望着纪念碑顶端巨大的红色五角星,知道这是专门为纪念军人烈士修建的。红五星下竖排着“为独库公路工程献出生命的同志永垂不朽”十八个鲜红大字,纪念碑的背后就是168位烈士墓。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向筑路烈士献了花,并深深地鞠了三个躬。
瞻仰过烈士往外走,纪念馆大门口一位身着老式绿军装,头戴老式军帽,约六十多岁的老年人,操着一口东北话,正在给观众讲述当年的筑路故事。走近一看,貌似在哪儿见过,却又实在记不起来了。经介绍,原来他就是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全国模范退役军人陈俊贵。
同大家一道听完故事,我凑近陈俊贵说咱们是本家,都姓陈,陈俊贵很亲和,感觉一见如故,他和我单独聊了一阵子,讲的是当年当兵筑路的艰苦历程,让我对他多了一些了解,对天山路多了几分崇敬。
我买了一本《守望天山》,并邀请陈俊贵亲手签了名。对他说:“这本书的作者党益民是陕西富平人,和我老乡,带回家再细细品读。”陈俊贵说:“你们从陕西来,路途遥远,来一趟不容易,一定要多看看新疆变化,多听听新疆故事。”我回答道:“这次新疆之行最激动的事情,就是碰到了你这位感动全中国的人物,让我最受启发的是行走独库路,瞻仰烈士纪念馆,倾听感恩故事。”我问他:“现在各方面条件都好了,你也年纪大了,是不是该享享福了?”陈俊贵却说:“闲不住啊,除了按时按节为烈士扫墓之外,我还要在独库公路开放季节,为全国各地来乔尔玛的客人讲天山筑路故事,讲烈士故事,讲到哪天讲不动了就休息。”陈俊贵的朴实和执着让我深受感动,于是邀请道:“老大哥,机会难得,咱俩合影留个念吧!”陈俊贵没有客气,合过影我们继续行程,前往唐布拉。
从新疆回家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一口气读完了《守望天山》这本书,并在书的环衬背面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当你走过一条561公里且修筑了十年的公路,参观一座安放168位烈士的纪念馆,读完一篇名叫《守望天山》的长篇报告文学时,你的心灵和情感一定会随着这三个经历而震动起伏。今天,当我们驾车轻松体验‘一日游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最美公路和沿途独特的自然风光时,四十多年前那段艰苦岁月里,隐藏在雪山深处守望灵魂高地的感恩故事,应该成为我们每个行走于此的人净化心灵的一面镜子”。
2009年春,军人作家党益民采访时发现,陈俊贵已经默默无闻地守了二十四年,在墓地边的地窝子住了九年,长期过着艰辛又清贫的生活,于是写下了《守望天山》这篇纪实文学。
其实,这是一部用五个馒头串起来的感恩故事。陈俊贵生长在东北农村,因吃不饱穿不暖而渴望入伍当兵,目标是为了能穿绿军装,能吃上馒头。
一次营地集合,陈俊贵将吃到一半的馒头扔进了脏水桶里,结果被检查人员发现了,班长郑林书不仅挨了训斥,还让他把扔馒头的人查出来。班长替他承担了过错,从脏水桶里捞出那半个馒头吃了下去。吃完后说:“我们部队苦,老百姓比我们还苦。我们绝大部分人都是从农村来的,可不能这样糟蹋粮食!”班长的宽厚包容,让陈俊贵无地自容,羞愧难当。
一个磨破皮的馒头救了陈俊贵的命。1980年4月初,在执行任务中遭遇大雪封山,四位战士在冰天雪地里爬了三天三夜,已经弹尽粮绝,生命受到极大威胁的时刻,班长郑林书下命令,让陈俊贵将一个馒头吃下去。在大家命悬一线的危难关头,班长把唯一的馒头留给他吃,等于把生的希望留给了他,这个救命馒头后来也成了陈俊贵心里永远的悔恨,这个馒头改变了陈俊贵的人生轨迹。为了滴水之恩,他甘愿背井离乡,回到天山为筑路殉职的烈士守墓,守着一生清贫。
陈俊贵用馒头的故事教育了子女。十多年后,他十三岁的女儿陈晓梅吃饭的时候,发现手里的馒头上像是发霉,于是就把馒头皮剥了,随手扔在了地上。陈俊贵见了非常生气,让女儿捡起来吃了。女儿没有捡,还用脚把馒头皮踢开了。陈俊贵怒道,你咋这么不珍惜粮食?还给了女儿一巴掌,然后自己把馒头皮捡起来吃了,这也是女儿唯一一次挨父亲的打。父亲给女儿讲了救命馒头的故事,女儿感动得落下了泪,对父亲说以后再也不糟蹋粮食了。
母亲手拿馒头的情景成为子继父业的动力。大儿子陈晓洪上高中时抱怨父亲不称职,天天守着死人有啥意思?也因此挨了父亲的耳光,直到后来自己参了军才理解了父亲。一次从部队探家,进门后只见家还是以前那个样子,破破烂烂的,房子还出现了裂缝。母亲坐在门槛上,手里拿着一个馒头,就着咸菜,正吃着。几年不见,母亲的头发白了很多,苍老得连儿子都不敢认了。破家,馒头,咸菜,二十四年坚守,时光对这家人似乎是停滞不前的。这让陈晓洪坚定重返天山,建设和守护独库公路,接替父亲,守护这些长眠在天山上的烈士。
感恩故事远不止五个馒头,还有更多感人的情节。妻子孙丽琴的传统美德,随丈夫陈俊贵一同去报恩。九年的地窝子生活,他们穿着破棉衣,为了生存,为了给孩子凑学费,她到处捡羊骨头卖钱。这在今天的年轻人看来,可能难以置信。而陈俊贵一家人的真实经历就是这样,他们在天山深处那常人难以忍受的环境里坚守了二十四个春夏秋冬。
如今,陈俊贵已经65岁了,在天山深处坚守了三十八年,三个儿女也都长大成人。他们一家人各方面条件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守护烈士的故事还在继续。
今天,我们驱车行驶在平坦的独库公路上,领略着沿途绚丽而又奇特的自然风光,感受着边疆游的惬意和快乐。可是你可曾想到,这曾是一代筑路老兵用青春、热血和生命铸就的历史?
过往于乔尔玛的人们,纷纷在此下车驻留,向筑路英雄献礼致敬,这也许是对长眠在这里的烈士们最朴实的告慰。在喧嚣浮躁的现实社会中,陈俊贵清苦中的默默坚守,犹如在雪山脚下燃起一盏照亮心灵的明灯,灯盏上不熄的火焰就是知恩图报的人间大爱。我愿这份大爱、这份坚定执着的精神,照亮人们的心底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