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柏成
一直向往闲品读、慢煮茶的悠然状态,然而工作生活琐碎繁杂难以实现,偶然结识的平利散文作者王仁菊,打破了我的固有观念,原来,工作之余散读闲书,慢记随笔也可以成为一种常态或生活方式。
王仁菊写散文起步比较晚,但写作基础不错。如她自己所说,开始并没想过进行散文创作,只是记录生活中的一些见闻感怀,从2022年才在安康日报上发表散文,引起一些反响,便正儿八经开始了散文创作。
作者没有空话套话,对一事一物有洞察力与敏锐的捕捉力,譬如她发表在安康日报上的散文《草药先生》,她把认识的三个先生,一个蛇医先生,一个兽医先生和一个中医先生,对三个靠抓草药治病救人的江湖先生的人物神态地刻画,可谓粗中有细,入木三分:“蛇医先生是个女先生,顶神秘也最业余。师从何人无人知晓,她从不主动提及,旁人问得急了,只说一游方郎中早年口授。蛇医先生虽是女流,却善饮酒。沟里与她相好的妇人,做了好吃好喝,奉上米酒,想套话窥得方子。她告人说,师傅跟前发了誓言,还指引着拜了柳先生,准允多得一口衣食,如背了誓言,那不光是欺了师还欺了心,只怕再也睡不踏实了!”看看这位蛇医先生在作者笔下,她的职业充满着神秘莫测,悬念丛生。“而兽医先生呢,是个讨喜的性子,见多识广,一肚子古今。他除了给牲畜看病,还有劁猪骟牛的手艺,另有正骨的绝活。兽医先生身形不高,却孔武有力,胳膊上全是腱子肉。再说中医先生呢,他姓胡,是沟里最有学识的人。他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终年戴着一顶蓝黑布帽,面皮白净,面上神情淡淡的,看人看物一个表情,瞧不出悲喜,走路说话尽皆慢条斯理。”作者对三位先生的描述刻画,都抓住了人物身上的典型特征,他们表情各异,处事有别,这三位先生各自带着神秘,都有一种悬壶济世,治病救人,乐善好施的优良品质。
王仁菊笔下无论记人记事,都能发现和抓住事物的典型特征,细枝末节,借以丰富人物事件的精神层次,提升人物的思想。不论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作者都运用得融会贯通。譬如她的散文《师松》就是借四季常青,不畏严寒,不向困难低头的一棵苍松来比喻教书育人的辛勤教师,他们坚守教坛,默默奉献,培育桃李满天下,他们的品德与苍松翠柏共存,他们的节操可以同苍松翠柏比肩而立。“古松迄今约莫五百余岁了,灵性早通,一师一松,相守经年,于我意念中俨然一体,每每上山抬头看见松,就看见黄老师站在小学校门口给我打招呼。有风过耳,依稀总能听到清越的铜铃声,‘叮当,叮当,叮当’那是上课铃声。‘叮——当,叮——当,叮——当’那是下课铃声。这是老黄多年练就的打铃本领,留在古松的记忆中,成了松香。”
她发表在西安日报上的一篇散文《桂花落香》留下这样的阅读感受:细节支撑文本,表达凸显个性。细微的观察力,映射出作者很强的记忆力与乡村生活的丰厚阅历。作者笔下的桂花是那样的繁密,因为桂花,秋日的平利小城是香的,院落是香的,街道是香的,迎面往来的行人也是香的,因为空气是香的,肆意弥漫的香气把一城山水都染成了桂花味。这种无孔不入的桂花香味熏得人微醉,连神思也有些恍惚,还有莫名的欢喜。那桂花制作的桂花茶,那桂花与新米搭配做成的桂花饭,那无与伦比的美味,有菜没菜都能吃上两大碗。
平利是茶乡,王仁菊的系列茶文章《醉茶》《与母亲采茶》《高山秋茶香》等,我都仔细阅读过,王仁菊舒缓的文字中,总能感受到闲品读、慢煮茶的悠然自得,正是那份恬淡舒展,造就了她独特的散文视角和笔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