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忠伟
记得有这样一副联语:“读书随处净土,闭户即是深山。”人世熙攘,当你静下来闲下来,干啥呢?读书啊!
每有闲暇,我便一股脑儿地扎进书海里,任思想与大师交流,任精神与天地同游。爱读书,与其说是一种爱好,不如说是一种更接近心灵的生活方式,是一种痴心难改的“书瘾”。每天几小时的读书生活,就如农民父辈一样,有活没活总要到田间地头转一转,东摸摸西瞅瞅。书籍就是我的田间地头。如果每天不读几页书,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很不踏实。
作家杨瑛的《繁华,不过是一掬细沙》里面有这样一段话:“那波澜不起的宁静,才是生活的主流。一切的辉煌只不过是过眼烟云。其实这个道理许多人都懂,只是很难把握。人很难有勇气让自己处于归零的位置。”当心底沉静的时候,我的选择便是走向书本,让读书赐给我力量。最近在亚马逊买书三册,陈子善的《不日记》,扬之水、程灏合著的《梵澄先生》,钟叔河的《念楼小抄》。阅读这些所谓的“闲书”,才能发现动人的人生风景。的确,与书为伍,在书香氤氲里,可以忘却痛苦、忧愁和烦恼,不以为苦,书香净化了我们的心灵世界。对一个懂得读书的人而言,真正有价值的,不是书,而是书的聚散之间所凝聚的人生种种,是书人书事的缘分中所展示的生命美好。
翻出贾平凹的一本旧书《平凹的艺术》来读。之所以迷恋贾平凹:一是钦佩他的才气和智慧。贾平凹是一个才子型的作家,在他硕大的脑袋里,蕴藏着无穷的人生智慧。二是惊叹他的语言。他的语言平实简约,清新婉丽,绚烂至极又归平淡,简洁朴素之风袭人面目,读来令人心旷神怡。三是叹服于他的宁静。一个人成功的因素固然很多,但有一点是值得充分肯定的,那就是这个人禀性天赋和处世的态度。贾平凹是一位宁静的人,他守住了自己,不仅守住了口,更重要的是守住了内心。
我读书,不求甚解者多,但当看到读者的评论之后,再去回味原著,往往会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明白。于是又找来原著重读,如是者三,便会获得更多的理解和感悟。
书读得多了,就会刺激人的表达欲。我一贯主张边读边写,从没有改变过。只有拿起笔,写出心中所思所感,自己的心才觉得有了依托之处。
表达的欲望是随着阅读的深入递增的。愈是见识得多,愈是想要表达。伟大如毛主席,他一生为国家前途和命运而奔波。我们知道,单是《二十四史》,他老人家就读过很多遍,而且圈点批注不少。再如历史上的司马迁,随汉武帝出巡,游历大江南北,才写出巨著《史记》来。
阅历的增加,也会引起人表达的冲动。20世纪90年代我去了一趟延安,虽说花了钱,但延安给我的印象总无法抹去。遂写成三篇文字,其中一篇《谒路遥墓》在《北京晚报》的发表,对我是莫大的鼓励。正因为自己写的东西有人读有人承认,才激励着我不断地写下去,用文字表达人生。
我想,这也是一种思考的过程,因为我思考着,我才前进着,用柏拉图的话说就叫“我思故我在”。
读书给了我思考,给了我表达的冲动,至今无悔。在三伏热天里,当朋友们都在林荫下散步时,我却钻在宿舍里,伴着清茶,摇着芭蕉扇,看想看的书,写想写的字,这不也是一种“不亦快哉”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