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阮芮
近日,读了一本有意思的小说。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耳熟能详的诗句。这本《长安的荔枝》就和这诗句有关。
《长安的荔枝》是马伯庸的一部历史小说。讲述的是长安城的九品小吏李善德稀里糊涂变成了独一无二的荔枝使,要“在贵妃诞日之前,从岭南运来新鲜荔枝”,岭南距长安五千余里,山高路远,人背马驮,荔枝“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此时离贵妃诞日不足4个月,正儿八经的时间紧任务重。李善德向死而生,在胡商等人的帮助下,经过精密计算和反复试验,经历风雨沧桑,见识人间百态,硬生生把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变成跌宕起伏并成功实现的探险之旅,故事虽然不长,但是情节紧凑,人物鲜活,历史细节丰富,读起来津津有味。从中能感受到生活的艰辛和美好,也能体会到梦想的力量和代价。
能搏之时就要拼。人在身陷困境之时,总觉天昏地暗,穷途暮路,逃避、自弃的想法会占主流,但是只要有一丝光亮照进来,就能激发无尽的潜能和斗志。照进李善德生命之光的就是杜甫,杜甫以自己为例鼓励他殊死一搏。为了家人,为了一线生机,李善德积极行动起来,从在地图上研究转到实地勘察,从精密计算到开展运送实验,绞尽脑汁,呕心沥血,斗智斗勇,不断地实践总结,不断地优化方案,将不可能完成的运送任务锁定在11天,然而,这只是理论上的可能。实际运送中状况不断,装荔枝的双层瓮被胡商带走、提供转运的驿站人员逃离、孤身一人穿行密林等等,他翻山越岭,九死一生,拼了命地抢时间解难题,确保实现了11天送达的目标。人越成长,生活的毛球就会越大,困难永远在前方张牙舞爪虎视眈眈,你前进一步,它就退让一步,不是你战胜它,就是它打败你,想赢,就得坚定信念,不放弃,不畏难,直到你消灭它为止。万般劫难,奋起而争才会有生机,不行动就是宣告失败。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将不可能变成现实才是持续推进社会进步的源动力。
屈伸不在一念间。大丈夫能屈能伸,在屈伸之间,怎么去选择,其实早已根植于每个人心间。李善德是个小人物,他性格善良木讷,善计算钻研有长处,尊重朋友不官僚,对生活要求也不高,只想在长安有个自己的宅子,妻女能生活得好一些。面临生活、工作上的林林总总,他有奋争、有无奈、有傲骨,像极了生活中的我们,似乎总能在他的一次次选择中,看到千千万万的自己。这种强烈的代入感,让人不禁生出许多反省。也许你看到开头就想到了结尾,觉得不管任务多重,后面依然会完成,毕竟这是正常逻辑。但不会想到李善德因运送荔枝有功,官阶从从九品提到六品,却出言不逊顶撞杨国忠,询问账面背后的资金去向,质疑山水迢迢运送荔枝的意义……我心中掠过一阵酸楚,这就是他的选择,他亲眼所见沿途百姓因此所增添的苦难、人员和财物的大牺牲和消耗、权利博弈之间的丑恶,心中的那道坎他过不去,他无法作为一个胜利者天经地义地去享受成果。流放岭南,阿僮收留了他们一家,他当起了荔枝老农,照料荔枝园,补栽荔枝树,以弥补当时在荔枝园的大肆砍伐,权当赎罪。
人间至善是真情。人生路漫漫,所遇之人形形色色,所经之事多是意料之外,得失之间有乐亦有泪,在这个过程中,能深感人性之暖且永记心间的都是真和善,任何的心机伪善最终都会暴露无遗并遭人唾弃。苦难可能是多数人的人生底色,联通并接受到至真至诚的美好时,有的人甚至会舍命相报。那个林邑奴日夜兼程把肺都跑炸了追上李善德,告知经略使要追杀他的消息,死后还要求用其尸首引诱老虎,以护李善德周全,原因是李善德敬了他一碗酒,把他当朋友。活得越卑微,越是渴望人性的温暖,越是位高权重,对人性掌控越熟稔。在利益之外,胡商和李善德也有志趣相投的朋友之义,虽然事与愿违,却并非李善德本意,有意解释却无机会。阿童相信李善德和其他“城里人”不一样,全力去帮他。他妻子相信他会“豁出命去守护他所珍视的东西”,依着他的意毫无怨言地去了岭南。这些都能感受到李善德身上的人性之光。当我看到最后,不禁哑然,长流岭南的李善德把上好的荔枝留在枝头,等着它们作为贡品运往长安,却被过往的士兵告知,安禄山起兵叛变,长安沦陷。那一天,他吃了很多荔枝,当晚就病倒了。安史之乱,盛唐走衰,一下子把个人命运与历史洪流融合在一起,让人觉得荔枝似乎都是错的。
性格决定命运,命运又逃不过时代的框架,恍恍然似乎早有注定。新鲜荔枝早已成为稀松平常的水果,品尝着它的美味时,你眼前是否也会拂过一骑红尘飞过的场景?或许新时代中更多的“荔枝”正在路上,我们需要向那些送荔枝的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