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明
蓝天白云、艳阳高照,在凤凰山下的恒口示范区袁庄村,隆重的插秧节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水汪汪的稻田里,庄稼汉子铆足劲儿拔秧、抛秧,稻田里清波荡漾,上午还是一片黄,下午就是满目绿。对于村民来说,插秧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事情,一株株稻苗,承载着村民们对丰收的期盼。看着眼前热火朝天的农耕景象,我的思绪一下回到了儿时的插秧时光。
我从小生活在农村,对农作物怀有深深的情感,在漫长的人生岁月中,也在每日的柴米油盐里,我对稻子钟情有加,对一粥一饭倍感珍惜。只要回味起来,心头便涌起无限乡情,脑海中不断回忆起“喜看稻菽千重浪”的丰收景象。
每年春分一过,村里人就坐不住了。灌水、筛土、育苗、施肥、浇水、通风,种稻的每个环节都容不得马虎,每个过程都要认真仔细。为了秧苗长得更壮实,农民在每块秧苗的四周,都用塑料薄膜覆盖,起到聚光聚热的作用。走在窄窄的田埂上,还能听到村民们忙碌之余随口哼唱的插秧歌,让人感受到平凡村居生活中迸发的点点诗意。
插秧歌里流动的韵律,在泥土中生根,长遍家乡的田园。六七月份,烈日当空,太阳毒辣辣地照射着。这时,父亲会戴着草帽,在秧田里薅草,面对稻田,任何稗草都逃不过父亲犀利的眼神。稗草和稻子长得非常相似,但稗草更光滑,父亲用力把稗草连根拔起,甩到田埂上,只消半晌工夫,那些稗草在阳光的暴晒下便蔫软了。日子一天天过去,经过风雨阳光的滋养,稻穗慢慢探出头来,它的出场显得谦逊而腼腆,果实正在绿叶间变得日益饱满。某一天走向田野,发现稻穗上的稻花占据了视野,它们低着头,向大地预告着成熟的信号。
和蓝天相映成趣的稻子,是金秋时节,大地上最闪亮的风景,全家人早已等待这个时刻良久,从春天播撒下第一粒种子开始,从碧绿的稻秧开始,从辛勤的劳作开始……就盼着稻田变得金黄一片。
头天晚上,父亲在磨刀石上磨亮一把把镰刀,乡村深处,家家户户都严阵以待,只消天亮,就带着农具冲向田野。这是乡村最生动的场景,用久的磨刀石像凹下去的一轮弯月,也是农人们引以为傲的劳动工具。
父亲用一把雪亮的镰刀割去一片金黄。庄稼地里满是丰收的喜悦,村民脸上都是满足的笑容。他们将积攒的每一丝力气毫不保留地泼洒在稻浪里,挥动镰刀、弯下腰肢,重复割稻的动作,金灿灿的稻谷治愈着农人的疲惫,一株株沉甸甸的谷穗似在弯腰鞠躬,沉默地向大地致以谢意。
拾稻穗,是农事中不可或缺的尾声。父亲告诉我,拾稻穗是劳动生活的一种,多年以后,我才明白,拾稻穗还是人生的启蒙课,不拾稻穗,十月就不完整,没有拾过稻穗,便不会懂得感恩。
稻子收割、晾晒、脱粒后,母亲就会给我做香喷喷的大米饭,端着一只青白相间的花瓷碗,咀嚼着散发热气的米饭,稻米的香甜直抵味蕾深处,这是丰收的味道,是劳动的味道,是自然的味道。它是大地散发的恒久之香,万千植株绽放的馥郁芬芳。
而今,我已到了知天命的年纪,依然没有做到像躺在米缸里的大米那样沉稳安静,有时还冲动任性,我行我素。回溯这些年的经历,我还没有做到像稻穗那样成熟。但我希望自己写下的文字,也能像稻子那样,从灵魂的稻田里长出来,丰盈我的生命与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