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琛
从满头青丝到白发苍苍,我把后半生都献给家乡的史志事业,算来已近40年。经年笔耕的我倘若有机会问道兰台,徜徉于万千藏品之中,感受历史长河的壮阔逶迤,该是何等的激情澎湃啊!
8月5日是周六,一个摄氏37度高温的日子,来自安康各县(市、区)的30余名文史界学者、专家和散文作家,从四面八方赶到安康历史博物馆,参加一场特殊的采风活动。这天的参观者本身就是安康历史文化的拥趸者、耕耘者,这些琳琅满目价值连城的展品也都是难得一见的瑰宝,是鲜活的、跃动的历史。这里有奔流不息的长河涛声,有古代文明的璀璨光芒,有先民迁徙的浓浓血泪,有征战不息的金戈铁马,怎能不令人心潮澎湃,浮想联翩……
2014年迁至汉滨区江北黄沟路的安康历史博物馆新馆,占地总面积43亩。其中建筑面积14825平方米,展陈面积6000余平方米。建筑主体三层,局部六层,体现了“高台临江、四面通透、秦地楚风”的风格特点,像一座恢宏的王冠耸立在汉江北岸,傲视苍穹。
该馆公开出版书籍《脉源安康——安康古代文明陈列》,属于安康历史博物馆基本展览的灵魂。展览由文明曙光、方国史话、秦汉故郡、安宁一方、佛道遗珍、汉江航运、移民垦殖、陕南都会八个单元组成。我们戴上专用耳机,聆听解说员循序道来。
“文明曙光”,陈列着汉滨区关庙镇出土的尖状石器、砍砸石器、汉滨区东坝出土的三孔玉斧、汉滨区五里镇出土的石斧、汉阴县阮家坝出土的石斧和石网坠以及紫阳县、岚皋县出土的大量狩猎、生活用石器,生动地体现了七八千年前,安康大地迎来了黄河流域仰韶文化的第一缕曙光,推动着安康从蛮荒走向文明。
“方国史话”部分,迎面一幅巨大的“战国时期形势示意图”,秦楚在古老安康大地上演秦头楚尾、朝秦暮楚的典故跃然其上,珍贵的史密簋象征着公元前1027古庸国在武王伐纣战争中骁勇善战的高光时期。展出的铜制器皿、兵器、生活用具彰显着秦人的豪爽,楚人的灵秀,巴人的彪悍,杂糅相应,点燃了安康文明的多彩光焰。
“秦汉故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西汉汉中郡行政区域图》。对“西城遗址”的图解“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西部城邑,位于安康城汉江北岸中渡台。传为上古舜墟地,亦称姚墟。南北朝以后因水运便捷将城市迁至汉江南岸。遗址中有大量战国、秦汉遗物及古代市政设施遗迹,底部叠压内涵丰富的新石器文化层。”还原了历史的真实。当代有的地方志对此语焉不详应当引以为鉴。
展出的考古发掘实物有汉滨区中渡台的云纹瓦当、旬阳市的绳纹板瓦、汉滨区的陶排水管道、弩机、铜箭镞、铜蒺藜、铁锤、铁铲、铁剑等;悬挂的“子午道历代走向示意图”以及任鄙、田叔、锡光、王戒、孟达等历史人物充实了安康历史文化内涵,令人驻足沉思,流连忘返。
“安宁一方”,汉魏之际,军阀混战,三国鼎立,汉水中上游地区社会环境相对安定,关陇流民大量涌入。郡城县邑设置骤增。西晋短暂统一后,太康元年(280年),为安置流民,取“万年丰乐,安宁康泰”之意,改安阳县(今石泉县)为安康县,安康得名由此开始。
安康人民何以拥有秦风楚习、汇合东西、包融南北的乡风民俗,既有南方的聪颖,又有北方的笃实,勤劳勇敢,淳厚善良。而这些风俗蕴含的浓郁乡情更像美酒一样沿袭,这一单元大量的文字实物为我们提供了答案。
“佛道遗珍”“安康主要佛教文化遗存分布示意图”、金堂寺和白云寺照片、鎏金铜佛像实物、“至和三年”舍利石棺以及大量佛器、雕像标志着佛教一经传入便迅速传播,安康成为一方净土。南禅宗七祖怀让在此参禅悟道,道教南宗紫阳派祖师张伯端在此修道著书,对佛道两教的发展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儒、释、道三教合一,形成了安康宗教信仰的一大特色。
“汉江航运”,展出的“清代汉江航运主要港口码头示意图”、各地会馆、紫阳北五省会馆壁画、各色航运陶瓷器皿、古金州八景全图等等,让观者感受到安康母亲河跃动的脉搏。笔者编著《安康史话》第八编“汉江史话”在这里找到佐证与共鸣。
“移民垦殖”里的“移民墓碑楼”“陕甘茶马古道”“镇坪盐道”“汉阴凤堰梯田”等主题展,记载着明清时期,从福建、河南、江西、安徽等处贫民携带家室,来此认地开荒的艰难历程。各地移民络绎不绝来到安康,带来先进的农耕技术,把蛮荒之地开发成富庶之乡,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写下浓郁感人的缠绵乡愁。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留下无数令人动容的灿烂篇章。
“陕南都会”,这里有汉滨区征集的“浮雕凤鸟牡丹纹木枋”“戥秤”“铜提梁酒壶”“八仙桌椅”等物件,见证着几度繁荣的商业活动和民间生活。留下“黄金水道舶鲈上下,帆樯列集,上通汉中,下达汉口,南至四川,北接西安,百物云集,水陆交通,固陕南一大都会也。”的不朽文字。
这次“脉源安康——安康古代文明陈列”采风行,实现了与古代文明的时空对话,是当代史志成果与沧桑史证的对接和检验,获益颇多。在其后的安康散文学会文史专委会成立大会上,曾德强、李波等向陈玉安副馆长赠送了书法作品;当时恰逢1983年安康洪灾40周年,笔者捐献了珍藏整整40年的“1983年7月31日”日历原件和我们父女二人写的文章,聊表心意。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安康历史博物馆采风行不仅让我们看到“古时月”,也给我们留下一个命题:我们将什么样的“今月”留给后人,是春秋之笔还是应景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