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文涛
岚河两岸的银杏树叶黄了,银杏果也黄了。又到了一个收获的季节。
张永华先生又出新书。付梓之际,他要我为新书写点文字。凭着我和他的熟稔,我是难以推辞这活的;但笔力不逮,又思忖觉得不够胜任的。因为,张老先生的这部新书是一部3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而我从未敢涉足长篇。一个从未写过长篇小说的人,而要去为一部长篇小说撮文撰序,犹如未婚伴郎祝福身旁新郎新婚快乐之尴境,更多的是羡慕和肃然的敬意。
这部新书名为《巴山曙光》,是张永华继《秦巴奇兵》《巴山之恋》之后的第三部长篇小说,为“巴山三部曲”之三。
张永华住在大道河畔,河的上游名千层河,那是一条把自己交给了汉江的河流。河水上游数百米处,有两山相峙的山门,石门的地名便源自此来。再溯几十里,便到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巴山山巅。
河水自在而舒缓,清澈而通透。水中小鱼啄弄着水面红叶皴出圈圈画儿,水底黧黑的河床石泛着白色的斑纹,接映着天空中慢慢信步着的大朵大朵的白云。河中近岸处半卧着方牛状的青石,颈处卓然着一丛墨色的菖蒲,形似蜡烛的肉穗状花序上,歇着只小小的蔷薇色的鸟儿,未待细瞅,嫣然而去了。
张永华青年时学过医,干过行政,任过修建铁路的民兵团宣传干事,后在乡村小学、中学任教三十年,其间任校长十多年,阅历丰富,熟悉山乡生活,暇时常读经典,有着较强的文学驾驭能力。写作长篇小说前,他曾写过几篇短篇与中篇小说,有了长篇写作的准备与积累。
一楼面河的北间小屋是张永华的书房,三部长篇小说便是在窗前一方板栗色油漆的写字台上完成的。他不会电脑,他用着传统的方法,用钢笔一画一字地写在备课本上。写了改,改了抄,誊起了,拿到街上打字店花钱请人打出来。
我见到他的第三部书《巴山曙光》的书样是2022年秋。从2013年第一部长篇面世,九年间,张永华写作了三部长篇,构筑起了他“巴山三部曲”的系列巨著。
《巴山曙光》小说从1949年春我第二野战军十八军组建写到1950年初十八军解放陕南最后一个县城镇坪县结束,里面贯穿了组建岚皋武装工作队、激战五峰街、占领三皇寨、光复平利县、血战牛蹄岭、奇袭黑虎岭、解放岚皋城、强渡汉江水、奔袭紫阳县、铁佛寨劝降、苏隆道家收枪、征服厥治安、自卫团起义、攻克鸡石堂等故事与情节。这些故事与情节多是根据军史和地方县志记载的历史真实史料,通过艺术剪裁加工而来,人物、部队番号和故事情节均采用虚构形式,通篇小说生动曲圻,人物描写细致,性格各异,特点鲜明,令人爱不释手。
张永华的《秦巴奇兵》《巴山之恋》《巴山曙光》“巴山三部曲”,来源于真实的生活,又精致于真实的生活,根植于他熟悉的巴山山地,生发于他熟悉的这方山水,取材于他耳濡目染的历史或现实。可以说,他的小说世界,牵绊着历史的晴雨、时代的风貌、价值的游向,是他对脚下这方土地的热爱与探索,认知与凝眸。
在张永华的《秦巴奇兵》《巴山之恋》《巴山曙光》“巴山三部曲”小说里,盎然着浓郁的巴山乃至岚皋状貌、风土风情、山寨文化、农耕场景、匠人技艺、方言俚语、饮食习俗等,这都源于他对脚下土地的谙熟与痴爱。最平淡的也是最疼痛的,最熟悉的也是最喜爱的。小说鲜有花哨,却直抵巴山的真相,直抵岚皋人的人心。这些,足够了。任何写作都不会是讨好所有人的写作。
《秦巴奇兵》《巴山之恋》《巴山曙光》“巴山三部曲”的构筑,为张永华老师他的人生赢得了声誉,也为他所处的秦巴文学世界构筑起了新的高度。
一只木桶能装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人们叫它木桶效应。而在文学世界上,一位写作者留给人们并能让人们能记住的,恐怕便是写作者最为耀眼的那么一部作品甚至是一篇作品,抑或是一行诗句一段篇章。如果用木桶效应来衡定文学,人们记住的,恐怕只是木桶最长最突兀的那块木板。岚皋的土地上曾经写作和正在写作的人不少,但以巴山乃至岚皋为背景接连写作三部长篇小说的人,张永华是第一人。这点,张永华会被人们记住的,也会被岚皋的文学史记住的。
张永华今年79岁了,但他文学的世界里依然年轻。也许,他又会写作出一部关于秦巴山、关于岚皋的长篇小说续篇。因为,他深爱着脚下的这片土地,爱着带给他欢乐的文学。这点,我对他是有希冀有信心的!请允许让我以岚皋的名义,以岚皋一名文学写作人的名义,向张永华先生致以深深的文学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