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翁军
西沟东坡有一棵树,既有柿子,又有势子,别有一番清新脱俗的味道。
春日盛景、夏荷摇曳、秋实硕果、冬恋雪松,仿佛进入世外桃源,安康唯一入选全国2023“村晚”的西沟村,位于汉滨区茨沟镇北部,荣光之至,善莫大焉。一条宽敞蜿蜒的沥青路从沟底一直盘旋到山顶,峰峦见底之谷,自有阴阳两坡,西侧阴坡草木茂盛,东侧阳坡村民聚集。巍巍群山、潺潺流水,成为陕西美丽乡村的示范样板。
西沟之靓,在于旧貌换颜。在绿荫簇拥中,原生态民宿显得格外恬静和飘逸,琉璃瓦映衬青砖卵石,文化墙留存刀耕火种,竹栅栏勾勒田园风光,爬青藤倾诉鸟语花香,鲜花盛开,娇艳吐蕊,在丰收的喜庆中,土墙、土灶、土阁楼,别有一番“土别墅”的感觉。
西沟之美,在于守拙创新。银链般的梯田,红彤彤的苞谷,庄稼汉一袋旱烟一碗酒的生活习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亘古传承,在文化传媒的加持下,登上了异彩纷呈的“村晚”,歌舞、器乐、地方戏、表演唱等艺术形式,“汉调二黄”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茶盐古道上演绎了一场美轮美奂的视听盛宴。
西沟之变,在于独辟蹊径。冬暖夏凉的老房子,西沟人情有独钟。以前,路窄、坡陡、弯道多,坐车上山生怕被东倒西歪的颠下崖。从坡上向下看,田地被不规则的石坎分成一道道一坎坎,错落有致。“外边五世纪、里边五星级”的改造理念,接通了自来水、安装了太阳能、建起了卫生厕所,连厨房灶台也修成了砖混结构,台面贴白瓷砖,烟囱直通屋外……对房屋进行量身打造,修旧如旧让村民和城里人一样住上“好房子”。
西沟之甜,在于百花盛开。在沟头有一座养蜂场,“我养了十几年的蜜蜂,熟悉蜂性,在产业政策的帮扶下,走集中养殖、散户收储、统一加工、品牌销售的路子,现在规模约五、六十吨,线上线下年毛收入300余万元。”企业负责人余升富说,养蜂带动周边20余户村民共同致富,他指着新投入使用的现代化生产线,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过滤、检测、灌装、贴标成品蜂蜜一次性完成,效率大幅度提高。”
柿子树下,空气中弥漫着甜甜的味道。来西沟,是逃避尘嚣的一剂良药。农夫摘下柿子,用绳子绑起来挂在架子上,置于阴凉处,静静地等待柿子由硬变软。天凉了,密布的黄栌由绿渐变黄、变红,五彩斑斓、层林尽染,扒里的花柳树,枝干皲裂,簇丛杂生,老叶子打起了卷,或飘落,林间少许的嫩叶,绿意依旧。
要选择向阳的民宿把心遛一遛。窗外,跃入眼帘的峰峦、鸟雀和溪泉,瞬间抚慰躁动的凡尘。屋内,吃柴火饭、啃散养鸡、喝自酿酒、怦然心跳的酣畅,恍若穿越到北宋与豪放派诗人苏东坡同桌对饮,敞怀感悟“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在西沟,有一棵枝繁叶茂的柿子树特别养眼,硕果累累,镶嵌其间,像梳辫姑娘的脸蛋,泉露滋润、羞涩娇嗔。霜降,抖瑟的寒风吹掉叶子,没了掩饰,光洁圆润的柿子悬在枝头,一枚特别有趣的柿子多出个“肉瘤”,在如洗碧空下,给西沟点了一个大大的赞。
吃柿子,要有耐心。秋风未起的时候,若迫不及待地啃一口未成熟的柿子,满嘴涩感,肯定会让人叫苦不迭。小时候,不管多硬的柿子,前一晚用温水浸泡起来,然后稍微加热一下,等上一晚,第二天就可以咔嚓咔嚓吃柿子了。柿子饼是一个可心的甜点。将熟透的柿子去皮和核,与面粉搅和在一起,摊成薄薄的小饼,放在擦了一层菜油的平底锅里,煎翻几次,软糯酥脆的柿饼就出锅了,吃上一口幸福感瞬间爆棚。
西沟摘柿子,是一种乐趣也是农旅融合的一个趋向。骑行的、徒步的、观光的城里人来摘柿子,总是激动不已。仰望柿子,摆pose,拍摄几张。
柿子是农民的“摇钱树”,卖一些,留一些品相好的,顺着菱角去几道皮,刮成流星锤状,用麻绳串起来,一串一串挂在屋檐下晾晒,红彤彤、金灿灿,煞是迷人。农家乐兴起了、熙熙攘攘的人多了……
在西沟,找到了乡愁、吃上了乡味、留住了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