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储德昂
小垭子地处紫阳县汉王城(今汉王镇)东北约16公里的凤凰山上,属汉王镇边缘辖地。
我站在擂鼓台上殿殿门前向东眺望小垭子时,颇有“海到尽头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的豪迈感。眼前,山势逶迤,层峦叠嶂,茂林深丛,怪石嶙峋;千态万状有奥趣,风骨魁伟韫奇气。小垭子西距擂鼓台风景区祖师殿约十公里,东距东擂鼓台山巅约十五公里。因为凤凰山高峻威猛绵长,“隔断往来南北雁,只留日月过东西”(八仙吕洞宾云游擂鼓台景区时留下的诗句),所以小垭子以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成为扼紫阳县、汉阴县、汉滨区三地的咽喉要道。
在交通落后,人们外出往来仅靠步行的历史时期,小垭子是方圆百里以内民众南北往来紫阳汉阴的捷径。贩卖茶叶、生漆、桐油、火纸、烟土等商贩和旅行者,或骑骡跨马,或跋涉奔波,往来十分频繁。听曾经过境小垭子的老人们介绍,小垭子是位于高山野岭的一个隘口,周边八至十公里荒无人烟,路两边和南北的山坡上立石丛生,荆棘茂密,树木葱茏,遮天蔽日,易于藏身。因此,在那个兵连祸结、民不聊生的民国时期,这里是土匪的天堂,匪患猖獗引起凶案频发。人们谈小垭子色变,称躲藏在深山老林下茅草棚间的土匪为“老俵”。经常有“老俵”在小垭子出没,抢劫商旅财物遭反抗,导致路人伤亡。南北往来紫阳汉阴二县的贩夫走卒,家人最担心的就是能否安全通过小垭子这道生死关口。临行前,除了千叮咛万嘱咐外,还要焚香祷告,祈求神灵保佑,不遇上“老俵”。此外,还要邀三五人同行,联防互保,途中要时时警惕,步步留神。“老俵”们拿着凶器躲藏在路边茅草中,待商旅行人过垭时,便一跃窜出,用匕首或其他铁制凶器对着行人的胸口大喊:“快!把银元交给我!”若反抗或拒绝就被“老俵”一刀害命,不知有多少无辜行人就此横尸路边,作了孤魂野鬼。
当时的汉阴县地方武装头子沈寿柏(人称狗大王)也经常“放边棚”(放任部下到民间抢劫),让麾下小股官兵抄近路翻越小垭子,到汉阴县的堰坪、漩涡、汉阳、凤江和紫阳县的安家河、五郎坪等地杀人越货,打家劫舍,拉夫抢粮抓丁,强抢民妻民女。他们勾结当地豪强,把过小垭子称之为“到南岸子去耍”。那年代,紫阳北部汉阴南部一带的乡民吵架骂仗时,骂得最狠的一句话就是:“你会在路过小垭子时,挨‘老俵’的刀,吃官差的枪子儿!”
1949年以前,过境小垭子的人与官差土匪搏斗的惊险故事比比皆是。1949年以后,国泰民安,小垭子从此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祥和安宁与温馨。在20世纪60年代那个食物极度匮乏、经济极端困难的时期,山民们上小垭子一带割土漆回家出售赚钱,补贴家庭。采野果、找野菜、刮树皮充饥,采集名贵中草药卖给老中医治病救人。因在这时期,各地交通运输的发展仍然相对滞后,往来紫阳汉阴的小垭子关口捷径,仍然是紫阳县北部和汉阴县南部民众南北徒步往来的重要专线。
小垭子北面附近有一块较平坦的地方,人们称作白火石蹚。中间天然放置着一方大白火石墩,朝天的一面平面上天然地布着棋盘格纹,形如大方桌,人们称之为棋盘石。传说是老子骑青牛由函谷关赶到石泉鬼谷岭约上鬼谷子来这里下过象棋的棋盘桌。
在小垭子南面一大片山坡上,整齐地成体操队形排布着遍坡的零散立石,记载着另一则古老的传说。相传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能工巧匠鲁班使用法术深夜从紫阳县某地驱赶一群石头,到汉阴县某地去建房,一路吆喝着,驱赶到这里时,雄鸡报晓声起,顿使法术失灵,石头戛然停止前进,形成了现在的“赶石坡”。
随着时代的进步,交通建设飞速发展,公路网络覆盖城乡千家万户、角角落落。人们处于和谐、富庶、繁荣、文明、法治的社会里,告别了苦难,脱离了贫穷,结束了在小垭子上肩挑背驮和徒步跋涉的历史。
饱经沧桑的小垭子留下了漫长的岁月痕迹,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