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开云
近读作家王娅莉的散文集《只此青绿》,一股浓郁的忧患意识扑面而来,作者徜徉于城市与农村之间,她一直在思考,乡村究竟如何振兴,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传承,作为从农村走出来的一名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她时刻在想着自己的责任和担当,一颗赤子之心浸润在通透绵邈的文字之中。
忧患意识的内涵。忧患是我国古典诗文的基调。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已跳动着“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的忧患之声。从屈原忧愤的长吟,到近代文人们悲愤的歌唱,无不是以忧患始,以忧患终。对国家命运的担心忧虑,对黎民百姓的忧戚和同情,对人生的关切和思考,传达出一种强烈的人文精神。这种忧患意识,像一根红线,千百年来贯穿于古典诗文之中。
《易·系辞传》云:“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应该有忧患,因为古人在思考人间的吉凶祸同人们行为之间的关系,古人已经认识到人必须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使命感。人类的忧患意识是与生俱来的,只要有生命存在,就有对生命的威胁,有威胁就会产生忧患。人类除了对自然危害的忧患,还有对自身生存的社会环境条件的忧患,这种忧患是双向的,即所谓的忧国忧民。
“诗言志,歌咏言”,古代人文知识分子的人生志向就是“济苍生”“安社稷”,就是“以天下为己任。”从屈原的《离骚》到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到林则徐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都抒发了这种人生的远大抱负。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价值选择,是知识分子对国家自觉的使命意识的体现。因此,文人们的忧患意识,源出于他们的使命意识和现实的冲突。忧患也是良知、敏感、道义等的综合体现。
忧患意识就是安不忘危或居安思危的意识。它是发源于殷周、渗透于儒家思想的渊源至深的文化传统和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是有识之士从实践中升华出来的一种忧国忧民的思想意识。这种思想意识以危机感为基础,寄托着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体现了一种勇于担当的人文精神。
浓浓的乡愁。作为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王娅莉敏锐地捕捉到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某些隐患和矛盾冲突,书中忧患意识的表现之一是就是乡愁。正如作者在《恒口的雪花白与海棠红》中所言“中国土地的广袤,吸引着一批批探索者,也催生了中国文化中永远的乡愁”。眷恋故乡和怀乡思归之情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心理。从不同的角度遥望故乡,即使只见青山一发,碧水一线,也能抚慰远迁异乡人的九曲回肠。《我和老家隔着的雨》表现的是一种孤独的乡愁,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老家人大多搬迁走了,剩下的可谓寥寥无几。“一栋充满了欢笑,吵闹的房子竟然随着日往月来而逐渐倾颓,一个光滑平整的院落竟然被野草毫不商量地占据,人生活的点点滴滴竟然慢慢地蒸发了。”她在《我们的乡村》中写道:“我总觉得,我们向乡村学习的,还有很多很多,那种沉淀在黄土地里的生命体验,不应该随着人群的减少而完全消失”。人走了,地荒了,房子长草了,乡村如何兴盛,非物质文化遗产谁来传承,问题多多,没有答案,作者忧心忡忡。真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正因为如此,兰涧书屋应该是作者心灵的栖息地,也是灵魂的最大慰藉。用作者自己的话“也为了在渺茫的人世间寻找一种精神依托”。
淡淡的哀伤。忧患意识的另一种表现就是哀伤。在《小镇双龙》中写道:“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堪忧。”的确,孩子们的生理及心理健康问题,孩子们的生存环境及安全等最让人揪心感伤,关乎下一代人的健康成长。在《乡村的葬礼》中说:“一个乡村老人的去世,代表过去生活的那部分又缺了一个角,我心里有些莫名的悲伤。”《魂归故土》的结尾,“我把这件事记下来,也许这样,城市的嘈杂与喧嚣就不会侵蚀到我们灵魂的根。”拜祭亡魂,寻根问祖,普通的事,普通的人,短小的语句既怀旧感伤又凄恻哀婉,女老师菩萨之心可见。《寻根记——记王家祠堂》,父亲不愿去祠堂,有内心的忧伤也是硬伤,没有儿子,家谱断了,作者把这件事记下来,难道就没有自己内心的感伤?在《我和老家隔着的雨》中写道:“村里剩下唯一一条狗,它的叫声在空旷的院落里回荡。”人走了,狗不忍离去,狗还能等回主人吗?通过狗的不离不弃,哀伤人生聚难别易,别后难见,真有点“悲莫悲兮生别离”的酸楚。见花落泪、见鸟惊心的多愁善感既是诗人的特性,也是王娅莉散文的情感特征,王娅莉老师就是一个率性的饱含人文精神的诗意女子。这种诗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意,在《只此青绿》散文集中,我们可以发现这种文化意识隐藏在故土家园中,隐藏在山水畅游中。古人登高临远,慨叹自身及国家命运,成为千百年来中国文章的主题。王娅莉所写的山水,将古诗意境化入寻常语言,看似随意,实则用心。使她跨越了一般的山水审美,进入到古代文化层面的审美,也进入到千古文人的悲悯情怀。
这种悲悯情怀,就是通过笔下的精妙文章,由衷地哀叹他人的不幸,又设身处地去感受他人的苦难,并将普通人的生存体验聚合起来,传出一种时代的哀声。它所抒发的情感特征和文化精神,使王娅莉老师的散文进入到一个较高的美学境界。
浩大而又深沉的忧患意识,作为我国代代相传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决定了我国诗文的调子,它往往不以作者的主观意志为转移,难怪诗人杜甫有“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诵转凄凉”的深沉感慨。这种深沉的感慨在王娅莉老师的文章里随处可见,这是难能可贵的,更是值得点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