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友彬
在秦巴山地的怀抱深处,汉江如一条碧绿的丝带蜿蜒穿行。它的支流任河,静静流淌过紫阳县汉王镇这片土地。千百年来,汉水不仅滋养了山川万物,更孕育了独特的文化基因——汉调二黄。这源自古老皮黄的声腔,在陕南的青山绿水间落地生根,与当地的方言土语、山歌民谣交融碰撞,最终形成了安康汉调二黄那高亢激越又婉转多情的独特韵味。它如同汉江的潮音,时而奔腾咆哮,时而浅吟低唱,成为刻印在秦巴儿女血脉深处的文化记忆。
汉水之畔,梨园星火初燃
20世纪40年代,紫阳县汉王镇的农耕岁月缓慢而宁静。1944年3月,赵枝敬就出生于此。那时的乡村,文化娱乐如同荒漠,偶有的戏曲演出便是照亮平淡生活的璀璨烟火。他一直记得,十里八乡的乡亲们如何披星戴月,追随着扁担挑起的戏箱;记得台下那一张张沉浸其中的面孔,随剧情或悲或喜。即便台下仅剩一名观众,台上的演出也依旧一丝不苟。那种由舞台上下共同构筑的、神圣而统一的艺术场景,让年幼的赵枝敬深深痴迷。
艺术的种子,往往需要引路人来播撒。汉王镇本无汉调二黄班社,直到湖北郧阳的汉剧班子渡汉水而来。那悠扬的唱腔瞬间俘获了当地人的心,也打动了班社的主要演员党先举。见此地民众热情高涨,且不乏有根基者,党先举毅然留在了汉王开馆授徒。训练班的锣鼓声与咿呀的唱腔,成了汉王镇孩子们成长的背景音。赵枝敬的大哥、二哥率先拜师学艺,他便成了哥哥们身后最专注的“小尾巴”,懵懂地模仿着那些带有余韵、拖腔悠长的唱段。那时他尚不知何为“十三辙”,但戏曲的韵律已悄然潜入心底。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1958年。紫阳县汉剧团来到汉王镇演出,并顺道寻觅可造之材。剧团副团长龚敬华听闻赵枝敬有些功底,便前往他的家中考察。一番打量后,龚团长让他试唱。一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少年的嗓音清亮而充满朝气。随后一段《营门斩子》的薛丁山唱段,更是透露出难得的戏曲韵味。龚敬华当即拍板收徒,于是,怀着对未来的憧憬与对舞台的向往,少年赵枝敬办理了六年级退学手续,告别家乡,随着剧团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正式成为一名汉剧演员。汉江边的农家娃,人生的舞台就此拉开大幕。
进入紫阳县汉剧团,意味着告别了野路子的模仿,开始了严格而系统的科班训练。赵枝敬从最基础的跑龙套开始,家仆、士兵、校尉……这些没有名字的角色,是他攀登艺术高峰的第一步台阶。他深知“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真谛,刻苦练习基本功与武功,每一个眼神、每一步台步都力求精准。渐渐地,他从龙套中走出,开始饰演《刘三姐》里深情质朴的阿牛,《赵氏孤儿》里命运多舛的赵武……这些“有名有姓”的角色,让他真正体会到了塑造人物的乐趣。
那个年代,演出极为频繁,几乎日日登台。高强度的舞台实践,如同一座熔炉,迅速锤炼着他的演技。一个角色,一周下来便能烂熟于心;饰演的人物越多,他对情绪的掌控与角色的塑造能力便越强。剧团这个“小世界”也要求演员一专多能,缺什么角就得顶上什么角,这种环境锻造了赵枝敬的技艺。
除了表演,他还将触角伸向了伴奏。本就通晓笛子的他,又潜心学习了二胡、京胡等乐器,不仅精通了乐器,更从整体上把握了演出的节奏与流程。这段经历,为他日后既能演又能导的复合型艺术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艺术的道路从非坦途。时代的洪流席卷而来,以“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戏剧遭遇寒冬,剧团解散,舞台的帷幕被迫落下。1965年,正值艺术上升期的赵枝敬,无奈地离开了倾注无数心血的剧团,回到老家务农。为了生计,他甚至拿起了刨锯,做起了木工。整整十三年,人生中最富创造力的年华,他与魂牵梦萦的舞台隔绝。汉江的潮声依旧,但他心中的那方舞台,却陷入了漫长的沉寂。这是命运给予他最残酷的一次打击。
勇攀高峰,艺海无涯苦作舟
1978年,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传统戏剧得以复苏。赵枝敬终于盼来了重返剧团的通知。这一刻,他等待了太久。没有一丝犹豫,他立刻重披戏袍,将积蓄了十三年的热情与力量,全部投入到汉调二黄的恢复与振兴之中。他深知,这将是他毕生为之奋斗的事业。
重归舞台,他的艺术生命迎来了真正的黄金时代。得益于李金元、龚敬华等前辈的悉心指导,他的技艺日益精进。彼时,他以“生角”见长,复排经典剧目《十五贯》时,他饰演清官况钟。这个角色需要兼具沉稳与决断,赵枝敬的表演细腻传神,使他在剧团中脱颖而出。随后,在《铡美案》中饰演的陈世美,更是将他推向了艺术生涯的一个高峰。他将陈世美的负心、挣扎与最终的绝望刻画得入木三分,演出时常常万人空巷,一票难求。
为了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1979年,他正式拜国家二级导演龚敬荣先生为师。龚敬荣不仅对他进行大量的形体训练,提升其表演技艺,使其全面掌握了唱、念、做、打各类程式,更在日常生活中,向他娓娓道来班社的往事与前辈艺人的风骨。这种“戏外”的熏陶,让赵枝敬对汉调二黄的理解,从技艺层面升华至文化与精神层面。此后,他又得到陕西汉剧学会会长、原安康汉剧团团长王道中先生的理论点拨。王道中高屋建瓴的指导,使他茅塞顿开,开始从理论高度审视角色,真正“吃透”人物的灵魂。
历经风雨洗礼,赵枝敬的艺术造诣日趋纯熟。他参演了大量代表性剧目,如《龙凤呈祥》《清风亭》《打金枝》《大登殿》《龙凤配》《营门斩子》《铡美案》等,在舞台上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其中,《龙凤呈祥》这台场面宏大、行当齐全的大戏,令他尤为记忆深刻。他曾先后饰演过宽厚的刘备、英傲的周瑜、睿智的诸葛亮。对待每一个角色,他都倾注全部心血,耐心揣摩,深入刻画。他的戏路宽广,既能演儒雅文弱的文小生,也能演英姿飒爽的武小生,还能演沉稳沧桑的老生。紫阳县文化馆馆长张媛曾精准概括其表演特征:“嗓音脆亮、扮相俊美,演唱时情感饱满,忘我投入,声情并茂,能把握各行当的表演程式,严谨认真,精彩绝伦。”而赵枝敬自己则常说:“各类角色不一定都要能演,但一定都要能懂,一定要做到心里有数。一个好演员,应该做到‘文武昆乱不挡’。”这既是他对自己的严苛要求,也是其艺术追求的生动写照。
辛勤的耕耘终获硕果。1981年,在陕西省首届汉剧汇演中,赵枝敬主演《清风亭》中的老生张元秀,以其感人至深的表演荣获省级二等奖,一举在全省打响知名度。他主演的折子戏《亭台认子》,更让他个人荣获省级“表演三等奖”和市级“表演二等奖”。在竞争激烈的戏曲界,获奖并非易事,这既是对其精湛技艺的肯定,也蕴含着难得的机遇。
荣誉带来了更大的舞台。崭露头角后,他被时任安康市汉剧团团长的赖金荣委以重任,派往湖北竹溪县汉调二黄剧团,执导《亭台认子》。这次跨界导演经历,对他而言是一次全新的挑战与突破。在排演中,他亲身示范,细致讲解,其对肢体动作的精准把握与指导,赢得了全体演员的敬佩。最终,该剧在湖北省地方戏曲汇演中大放异彩,参演的三位主要演员全部获奖。这次成功的导演实践,极大地拓宽了他的艺术视野,使他从单纯的表演者,向编、导、演复合型艺术家转型。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导演风格,注重细节刻画,表演严谨,做戏准确,强调“演啥像啥,合情入理”,并善于吸收京剧与地方戏曲的精髓,形成细腻传神的表演范式。
他的影响力也随之超越地域限制。在“陕西戏曲展演周”开幕式上,他与龚尚武先生合作演唱的《南北会》,登上了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安康汉调二黄那迷人的风采,首次通过国家级媒体,展现在全国观众面前。这一刻,不仅是他个人的荣耀,更是汉调二黄这一地方剧种的高光时刻。
老骥伏枥,薪火相传守初心
自1982年起,赵枝敬便在紫阳县汉剧团开始了传道授艺的生涯。2003年正式退休,对他而言并非艺术生命的终点,而是意味着能够心无旁骛地投身于汉调二黄的传承事业。他戏称自己是“退而不休”,反而以更大的热忱和更多的精力,扑在了培养后继人才上。
2004年,他组织成立了“陕南汉调二黄团”,常年活跃于汉滨区,旬阳市,紫阳、汉阴、宁陕等县,每年坚持演出30余场,让汉调二黄的歌声持续回响在汉水两岸。他的传承足迹甚至跨越省界,2009年,应湖北十堰市邀请,他远赴竹溪县剧团授课一学期,将艺术的种子播撒到更远的地方。2017年至2020年,他受聘于安康职业技术学院,系统地教授年轻学员。
无论是对专业院团的演员,还是业余的爱好者,只要有人请教,赵枝敬必定倾囊相授,亲身示范,耐心解惑。他撰写了《汉调二黄表演基本知识》作为教案,特别注重“口传心授”的传统教学模式。他要求学生从基本功、基本程式学起,强调唱腔、道白必须字正腔圆。为了保留汉调二黄最原始的韵味,他坚持要求学员先掌握以“紫阳白口”(紫阳腔)为基础的方言,再练习唱腔。
在导演实践中,他对演员的指导近乎严苛。从一句台词的轻重缓急,到一个眼神的流转,一个手势的起落,他都精益求精,不容丝毫马虎。他常说“戏比天大”,艺术的尊严不容半点疏忽。复排《龙凤呈祥》时,虽已年届耄耋,他依然亲自登台为年轻演员做示范。令人惊叹的是,岁月似乎未曾磨蚀他的艺术活力,他依然精神矍铄,身手矫健,满怀热忱地引导着年轻一代将心神融入角色与剧情。他回忆那次复排时说:“复排也是一种创新,是一种别开生面的传承。我们在保留传统剧目精髓的基础上,对剧情节奏、舞台呈现和舞美服化都进行了创新,为的是不断提升艺术品质和观赏性,让经典剧目常演常新。”这体现了他对传承的深刻理解,传承并非固步自封,而是在坚守本质基础上的活态流变与创新发展。
赵枝敬深知,传承不仅是技艺的传授,更是资料的保存与文化的延续。他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珍藏多年的音乐资料、文字手稿乃至心爱的乐器,全部捐赠给学员和相关机构,只盼后继有人,星火燎原。
令他倍感欣慰的是,随着汉调二黄人才培养机制的逐步完善和老一辈艺术家的倾心相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被吸引,投身于这项古老而珍贵的艺术。“这些年,我明显感到汉调二黄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支持。”赵枝敬动情地说:“安康汉调二黄研究院里,演员、乐手、化妆师、后勤人员里面90%都是“90后”甚至“00后”,青年演员进步神速,这些新生力量已经成长为中坚力量,逐渐扛起了汉调二黄的演艺大旗,都一步步地登上了更广阔的舞台。”看着这些闪耀在舞台霓虹下的年轻面孔,他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疲惫的身心瞬间便充满了力量。
年过八十后,赵枝敬有意减少了登台频率,将全部身心沉浸于汉调二黄的传承总结与基础工作中。撰写艺术心得,制作戏曲道具……他一辈子只钟情于汉剧,别无他好,对每一件戏服、每一件道具都视若珍宝。去年,他亲手制作了一把关公的青龙偃月刀,就在前几天,他还在细致地编织表演用的草帽圈……这些默默无闻的工作,与他昔日在舞台上的辉煌时刻一样,都是对汉调二黄最深沉的告白。
如今,赵枝敬先生依然保持着艺术家特有的严谨与风骨。他热爱运动,作息极规律,从不暴饮暴食。每日清晨七八点起床,雷打不动地练习八段锦,活动腰腿……这些良好的习惯,使得他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至少要年轻十岁。这强健的体魄,既是对生命的珍视,更是为了他所挚爱的事业。
“汉调二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我毕生热爱的事业。”赵枝敬抚摸着那一摞凝聚了毕生心血、厚厚的汉调二黄讲稿,眼中闪烁着如汉江波光般明亮的憧憬。“余生会一直为汉调二黄奔走,为汉调二黄传唱,我必须拥有一副强健的体魄,才能随时奔赴梦想的汉调二黄舞台。希望汉调二黄能代代相传,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
汉水汤汤,奔流不息。赵枝敬用超过一个甲子的岁月,将自己活成了一曲悠扬而厚重的“汉调二黄”。这曲调里,有汉水浸润的乡土深情,有淬火成钢的坚韧不拔,有勇攀高峰的艺术追求,更有老骥伏枥的传承担当。这潮音,源自古老的汉江,回荡在秦巴大地,也必将随着新一代传承者的脚步,向着更加灿烂的未来奔涌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