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蚕桑产业发展历史与现状
据史料记载,安康兴桑养蚕有五千年发展历史,紫阳县出土的战戈上附着丝织物残迹、石泉县出土的 “鎏金蚕” 鉴证了安康在西周和前汉时期的蚕桑历史文化。安康自然条件适宜栽桑养蚕生产,优越独特的自然环境,使安康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全国生产优质原料茧的最佳适宜区之一,缫制的“梅花牌”白厂丝早在1972年就被国家批准为“出口免检产品”。
全市现有国家级蚕桑基地县区8个,基地乡镇41个,专业强村72个,年养蚕10张以上专业大户4500余户,年养蚕20张以上专业大户2300户,有18万户蚕农从事养蚕生产。有专业蚕种生产场家2个, 100多个原蚕区,年生产蚕种量达50余万张,有蚕种经营公司1家,有蚕桑科研、管理及推广单位11个,重点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中,配备有蚕桑专业技术干部和辅导员,负责本区域内蚕桑新品种引进、示范和推广,开展农民技术培训,蚕药、化肥、蚕具的组织调配和资料发放,蚕病防治和技术服务,服务体系健全。
全市现有蚕茧收烘茧站445个,热风循环烘茧机10个,热循环多功能烘干设备218个,年收烘加工鲜茧能力2.05万吨。全市10个缫丝企业取得《陕西省缫丝企业生产准产证》,拥有78组3.12万绪自动缫丝机,4组双宫丝缫丝机,年生产白厂丝能力达2000吨,占全省80%,缫丝企业总资产6.5亿元,固定资产4.7亿元。有1家织绸企业,丝绸产品创汇占全省90%以上。
有蚕桑副产品加工企业14家,2010年——2012年生产蚕丝被9060床,蚕沙枕2588个,丝绵94吨,彩色丝服装2000件。雄蚕酒生产企业4家,桑枝食用菌生产企业4家,蚕桑健康食品生产企业5家,2010——2012年生产的“红太阳”雄蚕御酒100吨、“桑神”牌桑葚红酒及饮品5000吨,桑枝食用菌6000万袋,打造出富有安康地方特色的富硒蚕桑产品。
蚕桑产业具有顽强生命力,在其漫长发展中,虽经受过无数次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影响,仍得到不断发展,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蚕桑生产规模得到迅速扩大。到2007年,全市桑园面积达5万hm2,养蚕发种量达60.1万张,产茧达1975万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2008年后,受市场等诸多因素影响,产业发展呈下滑趋势,到2013年,全市桑园面积4万hm2,年养蚕发种量为23万张,产茧量920万公斤以上,年养蚕收入过4亿元,桑园面积和产茧量分别占全省80%和90%以上。
纵观蚕桑产业发展历史,正视蚕桑产业发展现状,我们认为蚕桑产业在我市仍然具有很大发展潜力和广阔发展空间。
理性面对蚕桑产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
安康蚕桑产业虽历史悠久,基础坚实,但它是劳动密集外向型产业,产业链条长,跨越一、二、三产业,易受市场和生产形式影响,发展呈现周期性波动。当前在城乡一体化和劳务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生产、加工和销售环节,利益不均的矛盾非常突出,造成影响产业发展的“瓶颈”因素。
一是管理体制不顺,没有形成合力。国家和省上都把蚕桑产业放在农业部门管理,而我市把蚕桑前期生产(包括桑园建设和蚕茧生产)放在林业部门管理,蚕茧收烘和缫丝加工后续产业由经贸部门管理,茧丝绸专项资金由商务部门管理,客观存在着“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问题,管理体制上没有统一管理,产业发展缺乏统一布局,在资金、项目、物质、人力等方面难以形成合力。二是投入少效益低,市场竞争无序。我市在蚕桑产业投入上除了省上茧丝绸专项资金每年安排500万元左右扶持资金外,省上其他部门和市上没有专项资金扶持,基础设施条件较落后,生产技术工艺改造更新速度慢,新品种、新技术推广速度慢。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养蚕人员年龄老化,体力弱化,文化水平低,造成新技术推广普及难度大。在蚕茧流通过程中仍实行计划经济模式,没有放开蚕茧市场,没有形成竞争机制,导致蚕农发展蚕桑生产信心不足。三是技术队伍滞后,资源利用率低。我市蚕桑技术人员大部分是安康农校培养的中专学生,再经过成人教育考试取得大专和本科学历,国民教育第一学历本科毕业学生很少,高学历人员绝大多数集中在教学和蚕种生产企业,县、乡技术推广部门没有高学历人员,大多是非专业人员,这些人员只能进行普通实用技术推广,没有深度开发研究能力,加上技术推广部门经费严重不足,导致蚕桑资源开发速度慢,产品少,利用率低。多年来我市以出售干茧和白厂丝原料产品为主,缫丝企业没有进行后续产业深加工和资源开发利用,把投资方向转移到房地产及采矿等其他产业开发上,没有开发出高附加值的蚕丝终端产品。虽然在蚕丝被、蚕公酒、桑枝食用菌、蚕沙枕和桑果饮品等方面作了一些工作,进行初步探索和试验研究,但没有进行深度研究和大规模生产,蚕业综合效益仍较低,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利用。
安康蚕桑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目标定位及建议
蚕桑产业一直是安康的传统优势产业,多年来在安康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提出,安康蚕桑产业必将面临前所未有发展机遇。安康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如何定位,如何发挥自身优势,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也是广大蚕桑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重大课题。
客观面对安康蚕桑产业发展历史与现状,理性分析蚕桑产业发展的困难与问题,准确把握当前蚕桑产业面临的形势和机遇,安康蚕桑产业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应准确定位为:优质蚕茧生产基地、丝绸产品加工基地和丝绸文化发源地。安康应充分发挥原料生产、产品加工、文化发源地三大作用,力争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做出应有贡献。
实现以上目标定位,安康蚕桑业今后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科学规划引领,构建蚕桑丝绸旅游长廊。按我市自然资源条件、蚕桑产业基础以及发展潜力,进行科学合理规划,确定石泉、汉阴、汉滨和平利为茧丝绸产业重点区域,旬阳、白河、岚皋和紫阳为适宜发展区域,推进石泉、汉阴、汉滨、平利产业集群式发展,以茧丝生产龙头企业为依托,巩固蚕桑茧丝生产基地乡镇,优化拓展茧丝绸产业链,提高蚕桑茧丝生产加工集中度,稳固产业发展基础。发挥人才、资源优势,以月河流域为主线,建立蚕桑旅游观光园区,形成石泉、汉阴、汉滨、平利百里蚕桑丝绸旅游长廊,在安康市区建立蚕桑丝绸文化研究、观光旅游及产品交易中心,打造丝绸文化一条街,聚集本市及周边地区的丝绸文化产品,形成集生产加工、文化交流、旅游观光、产品交易于一体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基地大园区,建设安康市丝绸文化博物馆、丝绸产品商城街区、创意园区和蚕桑生态园区,大幅提升丝绸文化产业影响力和价值。其他县区要结合产业布局和当地实际,重点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茧丝绸综合利用产业。
二是产学研用结合,提升蚕桑整体科技水平。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建立茧丝绸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以“科研+推广+企业+基地”的科技创新体系,依托骨干企业和陕西省蚕桑重点室、陕西省蚕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安康市蚕桑产业发展中心等科研教学推广机构,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支持建立校企结合的茧丝绸人才综合培训和实践基地。利用技术推广服务网络,从生产需要出发配备不同层次技术人员,并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安康学院,分期分批对各类人员进行技能培训,提高蚕桑队伍整体素质。积极选育适合安康栽植的耐瘠薄、耐剪伐“强桑一号”、“农桑系列”、果桑、彩色茧等特色桑蚕新品种,对“强村大户”的桑园、蚕室、蚕具进行改造,完善桑树病虫害防控体系,大力推广桑蚕新品种。鼓励土地流转,用好林权改革和退耕还林及农业开发政策,发展密植高效桑园,提高桑园效能。推广优良蚕种和省力节本养蚕技术及方格蔟等新型机具,提高蚕茧质量,促进蚕桑产业集约化经营,提升蚕业整体科技水平。发展蚕农合作经济组织,培育职业蚕农,培育行业龙头企业,打破茧区分割基地,推行农、工、贸、商、企、社一体化经营模式,创办农民合作社,形成与蚕农利益共享的产销关系。加快蚕桑适用技术集成,加强桑蚕茧丝生产和综合利用,丝绸纺织工艺、丝绸创意设计研究,开发丝绸新产品,推广减少工业排放新技术,提高富硒桑叶、桑枝、桑果、蚕蛹、蚕蛾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创新建立丝绸公共服务平台,攻关新型装备的关键性技术,淘汰落后旧设备,提升丝绸加工整体水平。
三是创新营销模式,做大做强安康丝绸品牌。加快建设丝绸文化与茧丝绸产业相融合的文化产业园,搞好丝绸文化宣传。挖掘丝绸文化渊源,搜集民间丝绸工艺和传统技艺,做好丝绸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弘扬丝绸文化,提升安康丝绸文化品位。鼓励品牌企业与终端产品加工企业的合作,共同建立可靠市场关系,推广“金康”和“天虹”陕西省名牌蚕种,整合“梅花—SUL”生丝品牌,做大做强“华丽艺丹”和“康富来”丝绸品牌,引导品牌企业积极申报使用“高档丝绸”和“富硒产品”标志,加强对品牌企业国内外商标注册的指导和培训,举办各种产品交易会支持品牌企业通过参展提升品牌知名度,拓展桑蚕茧丝产品消费市场。支持丝绸品牌企业创新商业营销模式,建立专业营销网络,发展供应链组织模式,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探索建立线上销售渠道和线下销售渠道互补的营销新模式,使线上销售渠道成为线下销售渠道的有机延伸形式。
四是捆绑项目资金,加大蚕桑产业扶持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支撑作用,在稳定市县区投入财政资金的基础上,积极争取省级财政预算扶持茧丝绸行业发展的资金,使每年投入茧丝绸产业发展财政资金达5000万元以上。同时要加大协调力度,综合运用退耕还林、南水北调水源涵养区、农业综合开发、移民开发、以工代赈等扶持政策,整合相关项目资金3000万元,支持科研机构加强蚕桑品种选育、良种繁育、新品种试验示范和新技术推广;建立蚕种补贴制度,对桑蚕杂交种、原种实行良种补贴;以“强村大户”的桑园和蚕室改造、病虫防治为主要内容,重点支持企业改造工艺、成果转化、节能减排、综合研发、营销渠道、品牌、丝绸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技术创新和服务平台建设,加大对科研机构和行业协会、学会、龙头企业等社团组织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其次要鼓励民间资本和外资进入茧丝绸产业领域。加大各类融资担保机构对创意设计企业、茧丝绸科研服务单位及成果转化企业提供融资担保的力度;政策性金融机构要对生物育种、生物新材料、清洁印染等先进技术给予融资支持;商业性金融机构应为茧丝绸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同时建立蚕桑风险基金,每年从鲜茧销售值中按照5%的比例提取蚕桑发展基金,用于抵御市场风险和基础设施建设。
五是理顺体制机制,实行统一管理。由市政府负责组织调节茧丝绸市场,整合林业、商务、供销、农业等部门相关职能,建立以工带农、以农促工的发展机制,协调企业、协会、蚕农的利益分配。对商标权、专利权的申请注册进行保护,打击侵权行为。打破现行鲜茧划区收购限制,吸引外地蚕茧经营者跨区域自由收购蚕茧,坚持公平、正当的市场竞争,形成市场竞争机制,引导我市蚕桑业步入到良性发展轨道上来,推动蚕桑产业的稳定发展。
六是加强组织领导,夯实工作责任。市县区要成立蚕桑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市县区委、政府领导挂帅,指导和解决蚕桑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抽调精干力量抓好具体实施,将蚕桑重点县区、重点乡镇的工作成绩纳入年度目标考核。领导小组不定期的进行生产督查,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党委政府要把实施蚕桑产业循环经济发展作为切入点,从资金、政策、体制、人力、物力等方面给予强有力的支持。市蚕桑产业发展中心要抓紧制定完善全市蚕桑产业发展规划及实施方案,分解落实发展的目标任务;人大、政协要进行视察检查;相关部门都要有机遇意识,从全局出发,理顺管理体制,形成合力,支持蚕桑产业发展,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做出应有贡献。
陈正余 贺才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