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第三届陕西青年创业大赛如火如荼选拔当中,此次海选现场聚焦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长安校区,近50位参赛选手参加比赛,选手们积极向导师展示参选项目,以期获得评委青睐。
“95后”参赛锻炼自己第一 名次是浮云
“各位导师大家好,我参选项目叫做‘朗嘞个浪旅行导航’”,来自科技大学大一选手黄效维介绍着自己的参赛项目,“利用节假日期间,我先后游历我国11个省份,如果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没有一款贴心导航是不行的,这款我开发的导航最大特点就是点击进去当地景点会直接罗列……”虽事先演练过很多遍,真正上台黄效维还是不由自主带着一丝颤音。赛后黄效维告诉记者,并不满意自己的发挥,“名次什么真没想过,我这款APP还在创意阶段”,黄效维说道,“虽然才大一,参加比赛更多的是想锻炼自己,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的,我想多经历一点,这对于自己以后的成长肯定都有帮助”。
创新不是单纯复制 千万不要纸上谈兵
参赛选手当中,近乎一多半的项目仍属于创意阶段。且项目集中叠加在社交、教育、旅游文化等服务平台。来自大三的参赛选手孙皓所制作的APP,目的服务于大学生内部物物交换的兴趣软件,而当评委询问他与58、赶集等二手网站有何区别时,孙同学表示他并不常用也不太了解。
赛后,创业导师之一、捷星公司首席文化官张伟民老师点评,“对于创业者来讲,最重要的能力是学习能力,对于大学生参赛的很多项目,很少有纯粹意义上的创新,更多是对于已有软件的复制,这是学习力度还不够。同时,一些选手对于他所涉及的行业,同类型已广泛流传的软件知之甚少,缺少调研。创业者不能仅仅纸上谈兵,更重要的是视野角度,还要有实践检验的意识。”
做长久而不做短期 做刚需而不做冲动
去年12月教育部下达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工作,高校要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政策出台后,在高校当中引起一股“创业热”。
很多人渴望做一番事业。每天都有新的创业团队跟项目诞生,然而能长期坚持获得成功的又有几个?许多在校创业者刚有一点想法就找技术、找融资、找股东,但并没有考虑是否真的能够经得起市场检验。最后,昙花一现。
为此,记者专门咨询从事已自主创业3年的云为软件的总经理孟伟,“我觉得整个创业圈是浮躁的,一个个80、90后创业成功的励志故事,一段段媒体的渲染报道,每个人都有可能做BOSS,于是每个人都开始不淡定了。耳边每天都有创业者拿到动辄上千万的风投融资,似乎分分钟都是机会。”孟伟说道,“就从我熟悉的互联网创业来看,要么做别人没有的服务,这类服务包括在已有基础上进行优化,这是他人为何选择你而不是‘鼻祖’的关键。要么就做生活中必不可少领域的服务,而不是做爆款产品。做长久而不做短期,做刚需而不做冲动消费。”本报记者薛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