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曦
宝塔山下,延河畔边,一场别开生面的“村晚”火热上演。7月10日晚,延安市宝塔区河庄坪镇“村晚”热闹开锣,村民们穿上陕北传统服饰,在T台上自信地展示着乡村时尚,那份从心底透出的自信和光彩,让人仿佛看到了当年“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豪情。与各地火爆的“村BA”“村歌”“村光大道”等村字头活动一样,这场由村民自编自演的“村晚”,正是新时代农民成为乡村振兴主角的写照。
今年春节以来,河庄坪“村晚”已联动起农家乐、民宿、花卉等业态,推出“露营看村晚+非遗体验+乡村市集+围炉烧烤+后备箱经济”的“村晚+”形式,“村晚+”的玩法越来越多,把一场文艺演出变成了能让大家一起赚钱的乡村休闲体验。尤为可贵的是,在产业发展的每一步,村民们都深度融入其中,传统建筑风格的民宿由村民经营,乡村市集更是村民创业的平台。这些产业项目让农民从产业链的末端走向前端,从单纯的劳动者变成了经营者、决策者。
不止于文旅产业,河庄坪将民宿、园艺盆景、特色种养殖、研学培训、农家乐等产业梳理为11条产业链,成立了一个聚焦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创新型组织——河庄坪创新创业产业发展联盟。
这个联盟,就是新时代农民组织起来的新阵地。农民在这里学新本事,联盟组织农户开展短视频营销、直播带货培训,搭建“大学生+农民”创业载体。在联盟的乡村直播间里,新时代农民展现出“新”的一面,四位中年农民“羞涩”出镜,卖力推荐村里的果蔬,被村民们戏称为“四大美人”,青年返乡创业者畅谈理想,搞怪的表情萌翻网友……
农民在这里抱团闯市场。在传统农业经济体系中,农民往往处于价值链的底端,面临着“种什么、怎么卖、赚多少”都由他人决定的被动局面。产业联盟的成立,建立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抱团发展”的机制,通过联合采购、统一品控、集体品牌等方式,增强了农民的市场议价能力,降低了经营风险。在这个联盟中,农民成为产业升级的参与者、规则制定的讨论者、价值创造的受益者,从而激发了强大的内生动力。乡村振兴,不再是等着“外面人”来拉一把,而成了农民施展本事、实现梦想的大舞台。
主角归位,腰包鼓了心也亮堂了。农民不再是台下的观众,而是台上的主角;不再是文化的接受者,而是文化的创造者;不再是产业发展的旁观者,而是产业振兴的主力军。服务人民,首先是要让人民成为发展的主人。这种主体性的回归,不仅让农民获得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更找回了文化自信和精神归属。
乡村振兴的路还长,将来怎么走?河庄坪的实践给了启示:必须让农民继续稳稳地站在舞台中央。让农民在产业发展中实现经济自立,在文化传承中找到精神家园,实现从“被发展”到“我要发展、我能发展”的精彩飞跃。这片土地的主人,从来都是,也永远应该是农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