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月8日,在安康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市长徐启方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对2014年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全面回顾,对2015年的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这对我市今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报特摘录其中要点,以利全市上下学习领会,统一认识,认真贯彻落实,加快美丽富裕新安康建设步伐。
回顾2014年
2014年,我市完成生产总值689亿元,增长11.7%;财政总收入66.5亿元,增长13.3%,一般预算收入28亿元,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490元,分别增长11%和13%;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5%。
(一)项目推进有力,投资拉动明显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05亿元,增长25.5%,民间投资增长26.9%,占投资总量的61.6%。西北(国际)天贸物流城、金属镍、钒氮合金、帝奥电梯等产业项目,安平高速、阳安铁路复线、西成客专(宁陕段)、石紫岚(G541)、平镇公路、东郊变电站等基础项目,汉江综合整治、引汉济渭、重点防洪工程、水保流域和瀛湖湖泊治理等生态项目扎实推进。安康新机场可研通过批复,高客站、紫阳和白河3座汉江大桥、330千伏变电站等建成。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320亿元,增长23%。
(二)园区发展迅速,循环产业壮大
“三区两园” 和“飞地经济”园区综合承载力提升,成为经济重要增长极。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3%(增速全省第二),新增规模工业企业72户,非公有制经济占比52.9%。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粮食产量86万吨,院地合作深入推进,生猪、茶叶、魔芋、核桃、山林经济等基地、龙头、品牌、质量有了长足进步。生态旅游发展水平提升,各板块依托自身优势纷纷发力,重点景区建设加快,与陕文投合作完成瀛湖旅游产业基地规划和公司组建,新增2个国家4A级景区,接待游客、旅游综合收入分别增长16%和22%。带动服务业发展,新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45户、劳动密集型企业53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5%。
(三)突破重点难题,城镇化步伐加快
以中心城市为龙头,移民搬迁和保障性住房建设为抓手,城镇化率达42.8%。着力破解体制机制问题,集中精力解决中心城市18类67个难点问题,完成市政投资37亿元。龙舟文化园、江滩公园、东坝防洪、永安门、滨江大道三期、安运司和供销车站搬迁、一桥加固及交通组织、3座人行天桥建成,创建国家卫生城市通过综合评审,启动国家森林城市创建;针对“上学难”和“出行难”问题,推动教育、医疗卫生资源优化配置和公共交通体制改革,实施城区“五校北迁”和12所学校改扩建。避灾扶贫搬迁2.2万户8.36万人;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3万套,建成2.25万套,累计竣工入住7.4万套。农村居民进城入镇8.7万人。
(四)重点改革深化,发展活力增强
政府机构、镇村综合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按要求稳步推进,建成市级政务中心,取消下放200项行政审批事项,有效激活了市场主体,新增企业近3000户,同比增长77.6%。教育、文化、医药卫生、城镇社区管理、公安国土体制改革等取得实效。
(五)投入力度加大,民生持续改善
按照补短、兜底的要求,完成民生支出165亿元,同比增长36.4%。集中办好“十件实事”,新增城镇就业1.6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4万人。
(六)作风持续改进,行政效能提高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坚决整治“四风”;开展“小金库”、招投标、国有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专项治理,“三公”经费下降38%。全市行政监察机关查处违反政纪案件252件348人。
展望2015年
2015年我市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1.5%,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增长8%和12%,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11%和12%,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汉江出境断面水质保持国家Ⅱ类标准,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
(一)抓住关键支撑,确保经济平稳快速增长
把稳增长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支持实体经济,进一步激活民间资本,发挥投资、消费的拉动和企业的主体作用,确保增长有速度、有质量、有效益。
保持投资增长。实施200个市级重点项目,确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围绕“十三五”规划编制,加强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项目谋划,力促一批项目进入中省规划。围绕循环产业发展,实施116个产业类项目,完成年度投资83亿元。壮大实体经济。加大“四上”企业培育力度,特别是产值过5亿元企业和科技创新、成长型的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新增125户“四上”企业。激活消费需求。加快安康二类口岸和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建设,提高经济外向度。
(二)推进产业升级,加快构建循环产业体系
在加快发展中推动转型升级,以生态友好型产业为重点,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把工业做大做强。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壮大新兴工业,引导产业链向高端攀升。装备制造达产达效,打造区域专用汽车和零部件生产基地。新型材料以金属、非金属和建筑新材料为重点,努力壮大新型材料工业。发挥秦巴特色医药资源优势,推进黄姜皂素清洁生产。富硒食品做好涉水产业文章,加快富硒茶产业发展,推进烟厂技改,开发富硒新产品,延长产业链。把农业做优做特。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实施好国家级特色(富硒)高效农业院地合作示范区规划,打造富硒特色高效农业产业链。突出“一江两岸”、景区园区、城镇(社区)周边、公路沿线植树造林,重点建茶叶、核桃等经济林果园,发展林下种植100万亩、林下养殖1000万只(头)。把旅游做精做美。以瀛湖旅游产业基地为龙头,以核心景区和特色旅游板块为重点,促进旅游与文化、生态、城镇、产业、美丽乡村融合发展。
(三)坚持交通先行,强力推进区域交通枢纽建设
以突破瓶颈制约和提升互通互联水平为重点,努力构建现代交通运输和物流体系,增强发展的保障能力。
加快实现互通互联。围绕“打开通道”,建成安平高速,开工安康富强机场、平镇高速,加快西城客专(宁陕段)、阳安复线、石紫岚、平镇二级公路、大岭铺至安康东直通线、高等级标准航道建设。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统筹城市公交、城际和农村客运,促进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发展。科学规划公共交通站场和线网布局,优化与机场、火车站、高客站、港口等重要交通节点设置和换乘。推进物流产业发展。围绕建设区域物流中心,依托天贸物流城,规划建设冷链物流园、农产品物流中心等。
(四)释放园区活力,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坚持点上开发、面上保护,发挥比较优势,促进要素聚集,释放“三区两园”和“飞地经济”园区发展的新能量,带动县域经济发展。
培育经济增长极。围绕打造“投资洼地”和“产业高地”,创新“三区两园” 和“飞地经济”园区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服务体系,积极推进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改善基础条件。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坚持分类指导、重点扶持,彰显特色、错位发展,改革有关支持配套政策,建立支持县域园区及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放大县区比较优势,加强产业配套协作,构建特色鲜明、协调互动、充满活力的县域经济发展格局。
(五)统筹城乡发展,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
把建设“秦巴明珠”作为长期战略,围绕让城乡更加宜居、环境更加优美、“明珠”更加璀璨,坚持以人为本、产城融合,突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推动月河川道城镇带及县城、重点镇(社区)协调发展,构建和谐宜居、生态优美、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建设优美宜居的区域中心。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和省级文明城市为抓手,全力推进“突出核心、提升江南、重心北移”战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善城镇功能,增强在秦巴区域的辐射力和带动力。围绕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城市,不求大而重在美、不求洋而重在“特”、不求奢华而重在“宜人”。统筹县、镇(社区)和新农村建设。按“城乡一体、产城互动”的要求做优、做精、做美县城,在彰显特色上着力,突出市政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围绕整洁、畅通、增绿、治违以及出口整治等抓提升,让精细管理全覆盖,让县城(集镇)处处见绿、身边处处见景。提升城镇内涵和综合承载力。城镇建设从以基础设施带动转到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上,加快推进城镇路、管、电网、环卫、绿化、停车场、各类市场以及教育、医疗、文体、休闲、健身等公共设施建设。
(六)深化改革开放,以创新驱动发展
改革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永恒动力。我们要靠改革激发新活力,靠开放释放新推力,最大程度地激活市场主体、增强发展活力。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以解决重点问题为突破、以维护群众利益为导向,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强力推进对外开放。我们将加大力度推进思想解放、观念创新、方式转变、环境优化,敢于用比较优势整合吸引社会资本,敢于到外部市场聚集要素、寻求合作。提升“走出去引进来”的水平,学习先进经验,开阔视野,增强战略思维和世界眼光。实施创新驱动。把创新作为转方式、调结构、奋力赶超的关键,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
(七)强化生态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把生态作为安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深入推进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加快形成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抓好第二轮退耕还林、国家森林城市创建,造林绿化50万亩;加强山水林田湖的保护和修复,加大工业点源和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力度,抓好土壤、地下水、重金属污染防治,深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保护好汉江母亲河。围绕“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建立汉江水质保护联席会议、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全面推行“河长”制,实施网格化、流程化监管,形成汉江水质保护的长效机制。开展“治污防霾、保卫蓝天”行动。确保空气质量全国全省领先,决不以牺牲生态环境这个最宝贵的资源和最大的优势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决不让雾霾遮住安康美丽的天空。
(八)保障改善民生,为群众多办实事
把有限的财力用在办好群众最关注、最迫切、最广泛的实事上,让群众更多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
办好十件实事。一是推动创业就业。支持50家中小企业和2000人创业,发放小额担保贷款4亿元;围绕产业发展以及公交、社区服务等公共事业需求,免费技能培训2万人;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60万人,新增城镇就业1.5万人,完成农民实用技术培训10万人次。二是提升办学能力。实施中心城区江北片区教育资源整合。三是改善医疗条件。整合市中心血站、疾控中心、安康疗养院和120指挥中心北迁,开工建设市级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建成市妇幼保健院。实施市中心医院、中医院、人民医院综合改造提升,加强重点专科建设,突出特色、错位发展。把基层基础建设的重点放在县城和区域医院建设上,提升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整合卫生计生公共资源,新改建县、镇村、社区卫生服务设施340个。四是实施市政民生工程。城东大桥主体完工,实施“三桥一路”提升,改造金州路、兴安路、316国道江北安旬路口至高新区段以及城区交通堵点,建成6座人行天桥,新增500个泊车位。五是发展公共交通。实施平利、石泉公交客运城乡一体化试点,安康高客站二期竣工,建成江南、高新公交枢纽和21个港湾式停靠站,实现中心城市规划区公交全覆盖,并逐步向郊区延伸,开通城区至恒口、关庙等公交,新增公交车50辆,更新出租车100辆,提升市民公交出行的便捷性、舒适感和满意度。六是提高天然气入户率。下大力解决天然气入户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建成城区2座加气站,加大城市管网、老旧小区改造接入工作力度,中心城区7万户25万人用上天然气。加快各县城门站和加气站建设,城镇75%以上群众用上天然气。七是实施文体惠民工程。实施中心城市“安康文化大本营”工程,通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建验收。实施418个社区公共体育工程。创造条件将“一江两岸”公共设施全部用于文体事业。八是提升住房保障水平。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开工保障性住房2.78万套,建成2.3万套,新增发放租赁补贴2800户,创建“和谐社区、幸福家园”示范小区,加强保障性住房规范管理。建设避灾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社区290个,完成2.5万户9.5万人搬迁安置。九是实施健康养老工程。开工建设市级生态休闲养老中心二期,建成15个标准化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100个“农村幸福院”。十是保障饮水安全。完善中心城区供水体制,逐步取消城区地下取水,保障群众用水安全。以县城第二水源(水厂)建设和解决移民搬迁安置社区群众饮水问题为重点,按照满足水量、提升水质、强化管理的要求,建成9县城第二水源(水厂),解决2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发展社会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实施48个中小学、幼儿园建设和141个农村初中校舍、普通高中、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探索学区制、校长教师管理制度、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等改革,实施第二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办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探索组建医疗联合体和分级诊疗模式,完善新农合、基本医保、重特大疾病保障制度,发展中医药事业,鼓励社会力量办医,加大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力度。完成财政专项扶贫投入25亿元,实现10万人脱贫目标。
创新社会治理。把做好群众工作贯穿社会治理各方面、各环节,建立健全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加强社区管理服务创新,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推进信息化、网格化管理。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自觉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建设法治政府,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把依法行政作为政府工作最基本的要求,做敬畏法律、勇担责任的政府。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做学法、遵法、守法、用法的模范,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的能力。强化权力制约监督。权力必须受到监督,这是一种新常态,不能有任何侥幸和懈怠,必须始终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对组织、人民、社会、家庭和自己负责。持续加强作风建设。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各级政府班子和领导干部带头守纪律、讲规矩,自觉践行“三严三实”,对党忠诚、干净干事,始终以发展为重,主动作为、善谋善为、敢闯敢干、勇于担当。
(梁真鹏 综合组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