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以来,我市医改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卫生计生委的支持指导下,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密切配合,广大卫生战线干部职工用医改统领卫生事业发展,创新体制机制,狠抓工作落实,使全市医改工作特色鲜明,亮点纷呈。
一、基础条件全面改善,“住院难”问题明显缓解。“十二五”期间,各级政府共投入我市医疗卫生项目建设资金25亿元,共建成医疗、疾控、妇幼等卫生项目11大类1212个,市中医院门诊楼、市儿童医院建成投用,市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市妇幼保健院、市人民医院门诊楼等一批重点项目正抓紧建设;全市四级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健全,数量由2010年的2974家增加到2014年的3190家,医疗机构床位数由8059张增加到12595张;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设施、设备齐全,服务能力和条件全面改善,已基本满足全市人民看病就医需要。鼓励和支持社会办医措施不断完善,民营医疗机构得到长足发展,“华西妇产医院”、“旬阳康锦医院”等一批有实力、有规模、有特色的专科医院相继运营,有效满足了广大群众多元化、多层次医疗服务需求。
二、医保全覆盖,有病看得起。五年来,全市新农合筹资标准由150元增长到500元,参合人数237万人,参合率为99%,县及县以下医疗机构就诊患者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达到81%;以方便群众就诊、住院、报销为出发点,全面实施新农合支付制度改革,石泉县率先推行农村特困人口住院全报销制度,有效解决了全县11047名特困人口“无钱看病”问题;宁陕县实行住院总额预付制度,汉滨等6县区全面推行“先诊疗、后结算”服务模式,平利、石泉等6县区实现了新农合“就医卡”制度,白河、宁陕实现了异地住院报销“直通车”,极大的方便了患者;从2016年1月1日起,我市将全面实施新农合医疗大病保险制度,减轻群众大病医疗费用负担,有效防范“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发生,进一步提高新农合保障水平和质量。
三、广纳卫生人才,探索编制人事备案管理。“十二五”期间,我市卫生队伍得到全面加强和发展,卫生技术人员由2010年的9512人增加到2014年的14351人,增长了66%;执业医师(含助理执业医师)由6829人增加到7291人,注册护士由2722人增加到5381人;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加大卫生技术人才引进、招聘力度,全市共引进副高以上职称、研究生以上学历的高级卫生技术人才112名,为县及县以下医疗卫生单位招聘医学类本科生572名;在抓好卫生队伍建设的同时,对市县公立医院人事编制制度进行大胆创新。今年3月,我市在全省范围率先出台了《安康市市本级公立医院编制人事制度改革工作试点方案》,对市、县级公立医院全面实行编制备案管理、总量控制、动态调整,在职称晋升上实行评聘分离,同时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规范岗位设置,推行全员聘用、合同管理。目前,市级4家公立医院床位核定工作市政府已审定,编制、人社、卫生等三部门将联合下达人员总额使用计划。此举,不仅解决了市县公立医院“编外”人员的后顾之忧,达到留住人才的目的,还建立了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新机制,稳定了卫生技术队伍,激发了干事创业活力。
四、创新服务模式,群众有了“家庭医生”。“十二五”期间,我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从9类增加到12类,共实施了48项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人均经费补助标准由21.5元增加到40元。据统计,与2011年同比,婴儿死亡率从5.17‰下降到2.91‰,孕产妇死亡率从18.98/十万下降到11.05/十万,城乡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明显提高,如期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全面整合了乡镇卫生院防疫、妇幼等公共卫生职能,建立“公共卫生服务管理中心”,搭建公共卫生服务“新平台”,通过两年建设,全市180所乡镇卫生院全面建成达标;在此基础上,深入开展了“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合格县”创建活动,先后有旬阳等3个县区获得命名;全面推行了责任医师团队家庭签约式服务的“茨沟模式”, 让医生、护士参加公共卫生,把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有机融合,通过巡诊把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送到群众家中。这一创新做法,得到省政府、省卫生计生委的充分肯定,并在我市召开现场观摩会进行全省推广。石泉县创新村级卫生管理新模式,在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尚未覆盖的边远区域组建了30个“农村片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实行县聘、镇管、村用,有效解决了边远山村缺医少药问题。
五、医疗服务一体化,转诊不再“肠梗阻”。宁陕县大胆探索创新,将西电集团医院和宁陕县医院以及宁陕县镇卫生院的医疗服务有机整合成一体,在医疗服务、信息共享、财务结算、规范管理方面实行紧密结合、双向循环,初步形成“三级医院+二级医院+一级医院”的一体化全程式医疗服务模式,走出了一条贫困山区推进分级诊疗、促进双向转诊、深化医改的新路子,不仅解决了县、镇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不足问题,而且达到了群众少跑路、少花钱、方便看病的目标。今年7月7日,市政府在宁陕县召开现场会议,总结推广了宁陕县“3+2+1”医疗服务一体化经验。
六、实施分级诊疗,减轻大医院“负担”。6月19日全省推进分级诊疗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以后,市政府及时制定印发了《安康市推进分级诊疗工作实施方案》,于今年7月7日在全省率先召开了全市启动大会;市卫生局及时制定了全市《分级诊疗双向转诊规定(暂行)》、《分级诊疗病种范围及技术项目目录(试行)》、《分级诊疗指南(2015版)》和《医师多点执业管理办法(试行)》等规范性文件,同步调整了合疗报销政策,提高县、镇医院住院报销比例,综合运用医保、医疗、药品、宣传等措施,逐步改变患者就诊习惯,努力实现小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县目标。目前,汉滨、紫阳、旬阳、白河、镇坪、岚皋、石泉等7个县区工作推进顺利,效果初显。
七、组建“医联体”,不断强基层。在认真总结白河县中医院与湖北省十堰市人民医院跨省市横向组建“秦楚医疗联合体”、西电集团医院与宁陕县医疗机构开展“3+2+1”医疗服务一体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加快了全市纵向组建“医联体”和“医疗集团”的建设步伐。今年以来,先后有市中医院与3家县医院、7家县中医院和12家镇卫生院及社区服务中心正式组建了“安康市中医院医联体”;市中心医院与17家县级医院、妇幼保健院组建了“安康市中心医院医疗集团”,市妇幼保健院、汉阴和旬阳妇幼保健院与西北妇女儿童医院建立了“医联体”,市人民医院与省肿瘤医院建立了“医联体”。目前,全市共有20家县级公立医院与11家三级医院组建了医联体,10个县区级医院与50家镇卫生院组建了医联体,通过“上带下”、“强带弱”,让群众在家门口能看到名医,使基层医院技术、服务、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八、控制医药费,解决 “看病贵”。一是严管不合理增长。2014年以来,我市坚持每季把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的“门诊患者次均费用、住院患者次均费用、床日费用、住院药费”等费用指标和“平均住院日、病床使用率”等综合质量指标作为考核二级以上医院运行质量的主要依据,纳入对各县区、各单位目标责任考核内容,定期抽查,及时通报,有效遏制公立医院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并取得明显成效。今年前三季度,全市二级以上医院平均住院日为8.7天,比上年同期下降0.5天,降幅5.4%;药占比35.89%,同比下降5个百分点。二是“三统一”降低药品价格。从2010年11月1日起,我市启动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药品“三统一”工作,目前已有2669个基层医疗机构全部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药品网采率达100%,平均药价下降30%左右,药品让利约4000万元。三是改革降低趋利行为。在紫阳县医院创新开展绩效考核与分配制度改革试点,采取引进第三方专业公司顶层设计和结合实际调整绩效工资总量、改变核算方式、适度提高门诊和手术奖励额度、分类设计各类人员绩效工资、优化绩效工资分配等综合改革方法,将一线医务人员的绩效工资提高到行政后勤岗位的1-2倍,让医护人员报酬得到合理增长,切断医药之利,阻断“以药养医”之路。新的绩效考核体系和分配方案实施后,该院医疗收入、门诊量、出院病人、手术人次分别较上年增长了22.4%、18% 、37%、16%,药占比下降到40.34%,医生绩效工资增幅达50.5%,护士绩效工资增幅达26.5%。今年5月全面推广了紫阳县医院新的绩效考核与分配制度,目前已有6个县的公立医院参照执行,改善了全市公立医院收入结构,提升了医院管理和运行效率,减轻了患者医药费用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