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有着占国土面积81.6%的林业用地,森林覆盖率近65%。
美丽安康,必然是森林安康;富裕安康,山林不可或缺。
“十一五”期间,我市森林覆盖率每年以增长一个百分点速度递增,安康市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市”、安康市林业局荣获“全国国土绿化突出贡献单位”的崇高荣誉。林业人也清醒地认识到,身边缺绿、致富缺林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依法治林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十二五”以来,安康林业顺应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国家层面对安康发展的战略定位以及人民群众建设美丽富裕新安康的热切期盼,坚持走以民生为本的循环发展之路,加快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步伐,实现了国土增绿、农民增收、林业增效目标。
森林安康,提质又增速
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认真组织实施国家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长江防护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五年来,累计完成造林绿化326.39万亩,其中人工造林217.59万亩、飞播造林57.5万亩、封山育林51.3万亩。退耕还林工程实施退耕地造林15.25万亩、荒山造林10.2万亩、补植补造55.3万亩;天保公益林建设107.7万亩、森林抚育111.25万亩,落实森林管护面积2257.18万亩,设置管护站点305个,聘请护林员2802人;全民义务植树3136.1万株。大力推进大瀛湖绿化、汉江绿化、千里绿色长廊绿化、安康城区周边绿化、“三沿三边”等重点区域绿化工程,实行县区党政领导包抓绿化示范点,市、县区两级抽调1130多个工作部门联点帮扶,累计造林29.9万亩、封山育林14.7万亩,大瀛湖林木覆盖率由治理前的31%增加到56.6%,瀛湖核心区一湖两岸直观坡面森林覆盖率达到61.6%,净增35.8个百分点。强势启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活动,围绕五大指标体系,狠抓创森十大工程建设,截止目前,林业部门承担的27项指标已全部完成。以市带县、市县联动,汉阴、石泉、平利等县相继创建成为“全国绿化模范县”。
山林经济,助农增收拔头筹
“十二五”期间,大力转变林业的发展方式,促进生态林业向经济林业转型升级。市政府先后下发了《关于大力发展山林经济的意见》、《关于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的实施意见》,出台了《安康市山林经济发展规划》、《安康市林下经济发展规划》和《安康市核桃产业发展规划》等,市级财政每年筹措1000万元重点支持山林经济发展,全市累计建成特色经济林710万亩,其中核桃130多万亩,培育国家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县2个(岚皋县、宁陕县),林下种植和林下养殖分别达到106万亩和1290万头(只、羽、箱),森林公园接待游客2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亿元,初步形成了林药、林芋、林驯、林游等多种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全市林业综合产值达到131亿元,农民人均林业收入4000元。市政府与省林业厅签署了合作共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陕西山林经济发展示范市”框架协议,把安康作为全省山林产业发展典范予以重点支持。
南水汉江,硒茶飘香
依托“秦巴硒谷”地域品牌,把富硒茶叶作为主导产业率先发展。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富硒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安康市茶叶产业发展规划》以及园区帮扶方案、考核奖扶办法等配套政策措施,每年落实捆绑1.12亿元项目资金用于茶产业发展。五年累计新建茶园26.7万亩、低改24.51万亩,茶园总面积达到69.4万亩,茶叶产量和产值分别增长139.8%和244.8%,达到2.11万吨和32.07亿元。加快推进标准化示范园、生态茶园和庄园经济发展,启动建设现代茶叶示范园区75个,其中省级标准化示范园55个,建成省级园区7个、市级园区45个。宣传推介力度空前,组织企业参加西洽会、杨凌农高会、广交会、招商推介会和国际国内茶博会100余次,精心策划宣传营销活动;组织茶叶企业赴美国、日本、韩国、俄罗斯、香港、台湾以及欧洲、东南亚等地开展跨洋越海宣传推介活动。培育认定省级龙头企业11家,市级规模以上企业28家,建成加工厂400家,建成销售门店500家,网店65家,形成了天网地连的市场网络体系。全市创建茶叶公用品牌和企业品牌达152个,紫阳富硒茶、平利绞股蓝先后被国家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中国名茶之乡”;创建省级著名商标16个、陕西省名牌产品15个,初步形成了紫阳富硒茶、平利女娲茶、白河春燕、岚皋南宫山、石泉泉茗等县域公用品牌和盘龙茶业、和平茶业、女娲银峰、汉水韵、金陕红、春独早、歌风春燕等企业品牌。“紫阳富硒茶”多次评选为“中国十大富硒品牌”和“中国百强农产品品牌”,品牌价值超过15亿元,位居全国茶叶品牌价值榜第26位。2015年我市与云南农业大学启动了市校合作,实施富硒茶产业创新行动计划,“绿茶不伤胃、红茶好睡眠”科研成果新鲜出炉,增强了安康富硒茶市场竞争力,为2020年“两个一百”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
林业园区,转方式领风骚
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打造“三区两园一中心”的总体部署和“十园示范百园提升工程”要求,加快推进现代林业园区建设,促进了林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截止“十二五”末,全市建成林业园区188个,其中年产值2000万元以上的园区49个,培育市级林业龙头企业23家。累计建成基地85.09万亩,完成投资44.71亿元、实现产值29.2 亿元,硬化道路137.4公里、建厂房14.32万平方米、拉电3306.5公里、修水窖93623立方米、建气调库4080立方米、沼气池11527立方米,园区基础配套设施逐步完善,功能不断拓展提升。
林权改革,唤醒沉睡的山林
在完成“明晰产权、承包到户”主体改革任务后,我市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善林权服务体系,建设县级林权服务中心,规范林权管理。累计流转林地206.52万亩,发放抵押贷款6381.59万元。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社288个,加入农户5.8万户,合作经营林地66.8万亩,创建国家农民林业合作社示范社1家、省级示范社7家。工作全面铺开,全市参加政策性森林保险面积达到1518.19万亩,占集体林的65%,保费1821.82万元,保险金额70.79亿元。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逐步建立,纳入补偿的公益林面积1054.7万亩,累计兑付补偿资金5.7亿元。
依法治林,奏响严格保护的最强音
全市2000万亩天然林得到全面禁伐。建立并严格执行森林资源保护目标责任制、林地征占用定额管理和林木采伐限额等制度。加强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认真做好了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建设和管理工作。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2个,建成国家级湿地公园3个,国家级森林公园5个,省级森林公园6个,国家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1个。秦岭四宝--大熊猫、羚牛、金丝猴种群数量明显增加,朱鹮种群数量超过70只;珙桐、秦岭冷杉、红豆杉等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得到有效保护,挂牌保护的古树名木达到1800余株,有力维护了秦巴山区生物多样性。坚持依法行政,五年累计开展各类普法宣传活动100余场次,发放各类宣传材料5万余份,累计组织大型执法培训活动5次,培训林业执法人员4000余人次。始终保持对林区违法犯罪活动的严打态势,有力震慑了破坏森林资源行为,确保了林区安全稳定,“十二五”期间,各级林业、森林公安等执法部门共查处各类涉林案件1582起。
林业科技,质量与效益的强力支撑
积极贯彻“百千万”人才工程,先后引进高层次人才20名,其中硕士研究生15名,储备了一批科技专家、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和基层骨干。组建成立了由市级牵头,县、镇、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园区技术人员参加的科技承包服务团,坚持一项工程一支队伍,一个产业一个科技承包团队。 “十二五”期间,累计获得省、市各类林业科技成果奖15项,通过省级审定良种4个,制订发布地方标准综合体6项50余个标准。完成了“漆树高效栽培技术示范推广”等国家级重大科技推广项目和试点项目10项、“安康狮头柑良种选育”等省级科研示范项目7项、“瀛湖林果丰产栽培技术示范推广”市级及单位项目11项。制定了核桃标准综合体8项标准,选育串核桃、紫仁核桃2个,开展‘陕茶1号’良种繁育及丰产栽培技术推广示范。制订发布了漆树、核桃、油茶等8项技术标准综合体,70余项地方标准,建立4个标准化示范基地,印发标准20余万套。注重科技推广与应用,不断引导林业从业人员、林业企业了解、掌握和应用标准,实现林业标准化、产业化、现代化发展。
山要绿化,人更要文化
“三分造,七分管”。每年营造林不少于50万亩固然成绩不斐,管好2114万亩森林同样重要。因此,我们一手抓建设,一手大力弘扬生态文化,在全社会倡导爱绿、植绿、护绿、兴绿的良好风尚,努力营造生态文明建设氛围。编辑出版了《安康动植物图谱》、《民生林业看安康》、《蚕业志》等书籍,编印了《安康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宣传手册》,拍摄了《森林安康》专题片,完成了电视系列片《美丽陕西•大美林业》安康篇的拍摄工作,全方位展示了安康的秀美风光和林业建设成就。林业志、茶业志续编工作顺利进行。林业宣传力度持续加大,先后在《中国林业》、《绿色时报》、《陕西日报》、《陕西电视台》深入报道安康林业生态建设、产业建设新常态。林业局干部主动走进电视、网络直播间,接受媒体采访、与网友在线互动,宣讲林业政策, 公开承诺年度发展目标,接受公众的监督和评价。
成绩属于过去,未来任重道远。安康市林业人将承载历史重任,顺应时代抉择,在追赶超越 、“五化”协同推进中续写精彩绚丽新篇章,为建设美丽富裕新安康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