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电话:0915-3356512
  •  投稿邮箱:news@akxw.cn
 > 新闻 > 安康 > 安康
“十二五”安康文化发展成就
安康市文广局
2016-01-13  来源:

“十二五”是安康文化建设意义非凡的五年,是安康文化建设发展最快,变化最大,取得突破最多的五年,也是广大人民群众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的五年。五年来,全市文化建设以“文化引领发展,文化服务人民”为宗旨,紧紧围绕“弘扬汉水文化、建设人文安康,办人民满意的文化”思路,坚持“一手抓文化事业繁荣,一手抓文化产业发展”,实现了安康文化蓬勃发展良好局面。PD6安康新闻网

一、全市文化基础建设全面改善PD6安康新闻网

据统计,“十二五”期间,全市文化建设总投资超12亿元,为过去10年文化投资之和。在文化基础建设方面,先后实施了安康剧院、安康文庙、安康博物馆、藏一角博物馆、安康图书馆安康学院分馆、西城阁、龙舟文化园等一大批市级文化设施项目建设。启动了汉江大剧院、香溪书院等重点文化设施项目建设。汉阴县、平利县、宁陕县文化艺术中心等县级重点文化项目及一批重点镇文体中心相继建成投用,岚皋、镇坪文化艺术中心正在建设。建设重点镇综合文体中心11个投资1831.5万元;实施城市社区文化中心(室)建设184个投资1211万元;乡镇文化站器材配送项目200个投资1000万元;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191个投资1337万元;社区工程90个投资364.5万元;建设公共电子阅览室281个投资1769万元;为1707个行政村配送文化活动器材设备投资3414万元;配送流动文化服务车16个投资390万元;实施“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安装直播卫星“户户通”设备38万套,完成投资1.5亿元。覆盖城乡的市、县、镇、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建成,全市公共文化服务基础得到全面巩固。PD6安康新闻网

二、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水平全面提升PD6安康新闻网

公共文化服务坚持一手强基础一手抓服务,在文化基础建设不断加强的同时,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也得到显著提升。“十二五”期间市级“三馆”、县级“两馆”、镇(村)文化站(室)全部实现免费开放;电视“户户通”工程始终位列全省第一,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8%。应急广播网建设成效显著,被群众形象地称为“救命喇叭”,紫阳县被中宣部、文化部、广电总局和新闻出版总署授予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先进集体,安康模式经验在全省推广。汉阴县城关镇五一村的农家书屋被称为“陕西第一农家书屋”,在建管用方面成为全省的一面旗帜。汉滨、旬阳2县巩固全国文化先进县创建成果,通过了国家的复查验收;白河、紫阳、汉阴、石泉、宁陕5县创建为省级文化先进县,平利、岚皋、镇坪先后启动了创建工作;以“中国安康汉江龙舟节”、“我要上龙舟节”群众文艺节目展演比赛活动、“我们的节日”系列文化活动为示范,引领和形成了一系列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品牌。如市群艺馆“公益文化春风行”、全国少儿绘画作品展,汉滨区“汉调二黄大舞台”,旬阳县“动感乡村”、岚皋县“文艺进百村”、白河县“群星有约”等品牌文化活动都深受群众欢迎。“班社活则群文兴”,“十二五”期间,我市启动了文明单位和班社结对帮扶工作,在全市开展示范文化站、文化室(中心)创建工作,打造了一批示范性基层文化阵地,据统计,目前全市有各类文艺社团1200多个,基本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共建共享文化的格局。2013年8月,我市《保护利用优秀传统文化遗产,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安康市“汉剧兴市”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项目成功获得第二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的资格,将于明年迎接国家验收。启动实施安康中心城市“文化大本营”工程,以培育核心价值观为中心,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坚持“大文化”发展理念,围绕“标准化”、“均等化”目标,体现“聚合性、创新性、示范性”特点,建设开启了陕西省首个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平台“文化安康”,有效对接群众公共文化需求,为市民打造全新的文化生活方式,提供更加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群众公共文化服务的知晓度、参与度和满意度显著提高。PD6安康新闻网

三、安康优秀文化基因绽放异彩PD6安康新闻网

非遗是一个地域的文化基因。安康地处陕、鄂、川交界,是明清时期“湖广移民”重要迁徙地。南北过渡的地理位置和移民迁徙的文化融合,形成了多元包容、特色鲜明的文化遗产。“十二五”期间,采取了一系列非遗传承保护措施,使安康市的文化品位和根脉得到了有效提升和保护。安康非遗项目先后亮相上海世博会、西安世园会、北京八大处茶文化节、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汉调二黄、紫阳民歌、安康小场子远渡重洋,先后在维也纳国家音乐厅、德国、俄罗斯、韩国、意大利等进行文化交流演出。PD6安康新闻网

一是开展资源普查,建立名录体系,对全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普查,建立健全了中省市县四级保护名录。目前,全市有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4个,分别为汉调二黄、紫阳民歌、平利弦子腔和旬阳民歌,有省级非遗项目33个,市级非遗项目161个。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个、“陕西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3个。二是搭建传承载体,注重活性传承,支持传承人利用自身优势积极传艺授徒,文化馆(站)都面向传承人开放,为他们提供传习场所。目前全市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2个,省级非遗传承人20个,市级非遗传承人67人,有各类传承基地100多个。三是充分展示交流,吸引群众参与。从2013年开始,连续三年策划实施了“我要上龙舟节“大型群众文艺节目电视大赛,最大限度组织和发动民间文艺社团、社会组织、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参演、参赛,基本形成了以非遗项目支撑龙舟节的格局。汉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汉调二黄大舞台,市群艺馆“群文之声”、紫阳民歌大赛等活动也在各县区广泛开展,有力地推动了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也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四是实施引领示范,振兴汉剧工程取得重大成果。2011年5月,市委、市政府提出“振兴汉剧就是振兴安康”,启动振兴汉剧工作,计划通过深入实施“保护与传承、宣传与普及、理论研究、人才培养、汉剧精品、汉剧兴旅、基础建设”七大工程和25个项目,总投资2050万元,全面推进汉剧振兴工作,恢复安康汉剧群众基础。四年来,各级新闻媒体、内部刊物共计播(刊)发振兴汉调二黄稿件近3000件,专题节目160期,公益广告6部。新命名汉调二黄传承人31人,并对每位传承人按年度进行传承补助。举办各类汉剧讲座培训1000余场次,近50000人次参加培训。汉剧“五进”演出2000余场次,860所中小学校开设了汉剧课程,102所学校获评汉剧进校园示范学校;开办了首届汉剧“童子班”,招录学员65人;收集整理200余本古典大戏剧目入册保护;编辑出版了近150万字汉调二黄系列丛书;全市专门的汉剧班社发展到47个,常年参与活动近1000人;新编创汉歌《春色满园乐安康》、《三千里汉江》,汉剧歌舞《汉水游女》、《丫丫学二黄》等作品数十件,先后恢复排练演出了《杨门女将》、《大破天门阵》、《五女拜寿》、《墙头记》等传统大戏和40余个折子戏,新创汉调二黄现代大戏《莲花碑》历经但年磨砺,先后在陕西省七艺节斩获最佳剧目奖等7项大奖,并于2015年参加第十四届中国戏剧节演出,真正实现了汉调二黄走上国家级舞台。PD6安康新闻网

四、文艺创作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影响PD6安康新闻网

2010年以来,市政府每年拿出50万元设立文学艺术精品创作奖。至今持续开展了6届评奖工作,共评选奖励一等奖作品16件,二等奖作品40件,三等奖作品62件,优秀奖作品102件,奖励地方文化贡献奖8人,奖励扶持作家(者)共计200余人次。以此为引领和带动,全市文艺创作在“十二五”取得了令人振奋的长足进步,呈现繁荣发展的可喜局面。五年来,文学创作队伍不断壮大,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地位和影响日益增强。李春平、杜文娟、王晓云、吴建华、李小洛等人入选省作协签约作家,连同一大批活跃在省市文坛的优秀作家,形成了令中国整个文学界为之侧目的“安康作家群现象”。影视创作重锤突破。2011年6月,在第十四届上海电影节上,以改编李春平同名小说,以紫阳民歌为故事背景和主题音乐的全国第一部实名电影《郎在对门唱山歌》,在金爵奖评选中一举夺得“最佳女演员奖”、“最佳音乐奖”、“最佳编剧奖”三项大奖,并在新片展映中荣获“最佳男配角奖”、“最佳新人女演员奖”,为安康打造了一张崭新的文化名片,为安康文化走向全国打开了一条重要通道。电影《那一片栀子花》、《山娃的春天》、《漩涡》等纷纷开机。2015年11月,以旬阳县红军乡故事为原型的电影《红军乡》在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黄金时段播出。舞台艺术佳作迭出。近年来,全市共创作大型剧目十余部,小戏、小品、音乐、曲艺等作品千余件。《赵成卖身》、《汉水姐儿歌》、《杨门女将》、《大破天门阵》、大型汉调二黄现代戏《莲花台》纷纷在省艺术节上获得大奖,紫阳民歌剧《茶山情》、《巴山情》先后公演,《冤家路宽》被省司法局作为法制精品剧在全省巡回演出80场,取得安康舞台艺术走出的重大突破;《白河水色》、《丹青石泉》、《兰草花儿开》、《南宫山之恋》、《梦幻凤堰》等代表地方特色文化品牌的舞台艺术节目陆续推出,其中,旬阳的《兰草花儿开》在全省第二届农民艺术节一炮打响,成为目前反映安康特色文化的代表之作。小场子被省文化厅选调赴德国参加驻德大使馆国庆文化交流演出。广受好评。初步统计,过去的五年来,我市新创小戏、小品、音乐、曲艺等作品500多件,书法美术摄影作品5000余件,全市文艺作品获得全国和省级奖项近百项。PD6安康新闻网

五、全市文化产业逆势上扬PD6安康新闻网

“十二五”以来,我市紧紧围绕“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支柱性产业”的目标,按照“规划引领、政策支撑、项目带动、融合发展”的思路,大力实施项目带动,积极培育市场主体,着力打造文化品牌,努力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在经济发展下行压力逐步增大的情况下,全市文化产业步入了快速发展轨道。一是顶层设计实现破题。2012年与长安大学合作,编制了《安康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这是以市政府名义颁布的第一个文化方面的行业规划,标志着我市文化产业进入有序发展状态。二是总量规模不断壮大。全市文化产业法人单位达624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45家。2010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仅2.16亿元,2011年4.75亿,2012年8.05亿元,2013年突破两位数大关,达到12亿元,增速27.8%,2014年增速10.6%,文化产业增加值达13.6亿元,占国民经济比重达到2%。2015年,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形势整体向好,预测文化产业增加值将突破15亿元,特别是娱乐业快速增长,在规模以上服务业中呈现一枝独秀。三是主体框架基本形成。文化旅游、节庆会展、广电传媒、文化娱乐、秦巴工艺为主体的产业门类逐步壮大;出版印刷、网络服务、图书报刊及音像制品经营、文化用品销售等传统文化产业活力增强;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影视制作、文化创意、互联网信息服务、移动多媒体等新兴产业门类正在兴起。四是文化产业项目稳步推进。建立了文化产业项目库,安康瀛湖文化旅游产业基地列为省级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有25个进入进入省级文化产业项目库,小川动漫文化创意产业园等12个项目进入国家文化产业项目库。全市26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0.6亿元,石泉秦巴风情园等27个招商引资项目,共引进项目合同资金35.31亿元,近三年来共25个项目获得省级文化产业专项资金支持。五是新兴文化业态迅速发展。城市电影数字院线先后招商引资近2亿元,安康中心城区数字影城4个建成投入运营;文化创意企业快速发展,安康小川文化创意公司、江南印务创意设计基地、金汉江影视公司、旬阳太极城文化产业公司、安康帧核工艺品公司等企业快速壮大,全市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单位)达10个,文化产业集聚效应、辐射带动作用初步显现。PD6安康新闻网

六、文物保护实现跨越发展PD6安康新闻网

“十二五”时期,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积极建立完善文物保护工作科学管理机制,不断加大投入,全市文物保护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目前,全市共有不可移动文物点4951处(国保2处、省保85处、县保900余处);各类博物馆13个,国有馆藏文物22534件(套);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2个、国家级传统村落6个、省级文化旅游名镇(名街)4个、省级传统村落40个。其中汉江明清古会馆群、陕南特色古民居群、秦蜀古道、南北朝文物、历代名人字画在省内外具有较大的影响力。PD6安康新闻网

2012年,市政府与省文物局签署了《关于“十二五”期间加快发展安康市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战略合作协议》。2013年,市政府下发了《安康“汉水人文生态”博物馆群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3-2020 年)》,计划新建和扩建10-20座博物馆,全市博物馆总量达30座。到目前,“汉水人文生态”博物馆群建设势头强劲。中国第一座移民生态博物馆汉阴凤堰古梯田移民生态博物馆自2012年挂牌成立后,先后实施了景区道路改造、观景平台修建、古建保护维修、主题文化布展、文学影视创作等,目前已初具规模并产生效益,旅游旺节出现了“井喷”现象。投资近亿元的安康博物馆正式建成对外开放,荣获“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正在申报“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成为全省地市级综合博物馆样板。“藏一角”博物馆改扩建工程主体完工,正在实施陈列布展,成为我市第一座“私人捐赠、国家所有、政府管理、社会受益”博物馆。旬阳博物馆、汉阴三沈纪念馆、旬阳红军纪念馆等对老旧陈列进行了改造和提升,大幅度增加了展厅面积、展示内容,并采用了新型展示手段,扩大了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吸引力和传播力。此外,石泉博物馆、平利博物馆、镇坪盐道博物馆等正在积极筹建,全市博物馆总量将大幅度上升。PD6安康新闻网

(责编:王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