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在追赶超越中唱响安康节奏
——安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摘登
“十三五”(2016-2020)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是实施追赶超越目标、推进美丽富裕新安康建设迈向更高水平的关键期,是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的冲刺期。根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中省市有关会议精神,编制《安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第一章 追赶超越 建设美丽富裕新安康
全面总结成绩经验,准确把握发展阶段,科学审视市情特征,客观研判环境变化,站在新起点,谋划新发展,努力在追赶超越中唱响安康节奏。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实践证明,“十二五”时期是安康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最好、综合实力提升最快的五年;是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是快速跟进全省发展步伐、由相对滞后走向追赶超越的五年。
第二节 面临环境
“十三五”时期是安康机遇最好、任务最重、压力最大的时期,时和势总体上于我有利,安康发展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
第三节 总体要求
全市上下要做到“四个聚焦”,即聚焦“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聚焦“五大发展”新理念,聚焦中省领导的要求和期望,聚焦同步够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新的理念标定工作基点、转变方式方法、推动实际工作。
“十三五”发展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把协调作为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坚持把绿色作为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坚持把开放作为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坚持把共享作为和谐发展的本质要求。
第四节 发展目标
立足现状补短板,发挥优势上台阶,围绕同步够格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一个统揽、两个领先、三个追赶、四个超越”,即: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实现生态环境建设、循环产业发展在全省领先,社会保障水平、科技创新能力、交通改善程度追赶全省,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超越全省平均水平。努力建成国家生态文明综合改革试验区、国家富硒产业基地、国家全域旅游发展示范区、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和秦巴物流中心。
第二章 协调发展 优化空间开发格局
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定位,坚持“点上开发、面上保护”,综合调控各类空间开发需求,构建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多点多极支撑、板块轴带结合、互补互动互惠的发展格局,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提升质量效益。
第五节 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
全面落实《安康市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实施方案》,引导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科学有序开发,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围绕试点示范主要任务,探索重点生态功能区科学发展的新模式,发挥示范带动效应,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综合改革试验区。
第六节 加快安康国家高新区建设
抢抓秦巴山区唯一国家高新区建设重大机遇,科学确定功能定位,坚持规划引领、生态为本、创新驱动、产业支撑和循环发展,扶贫开发与科技创新相结合,合理布局“五大园区”,着力打造“七大聚集区”,加快形成“十大功能圈”,扎实推进现代化城市新区、高新产业聚集区、创新创业示范区“三区共建”,打造科技支撑、创新驱动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全国具备后发潜力的产城融合新区、秦巴山区脱贫攻坚示范区,充分发挥在秦巴区域的示范引领作用。到2020年,实现生产总值150亿元,占全市比重达到10%。
第七节 推动重点区域突破发展
释放园区活力,推进点轴开发,加快“三区两园两带”和“飞地经济”园区建设,充分发挥出园区经济的动力引擎作用,培育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发展带。
第八节 促进县域经济协调发展
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实行差别化的县域经济发展支持政策,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重大任务和关键问题,着力推动机制创新,推动县区争先进位、错位发展、协调互动。
第三章 转型升级 做大做强生态循环产业
坚持循环产业体系是安康绿色发展的命脉,坚定生态优势转化发展优势的主攻方向,按照大产业、大配套、全产业链发展思路,坚持增量带动与存量优化并行,深入推进“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行动计划,催生以创新为主要引领的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推动传统产业提档升级、新兴产业加快集聚、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特色高效农业“接二连三”,依托园区延伸循环经济产业链,着力提升产业规模和质量,打造循环经济升级版,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
第九节 培育壮大循环特色工业
围绕工业强市目标,做大总量、盘活存量、扩大增量,延伸产业链条,做大特色工业集群,着力打造以富硒产业为特色主导、新型材料为重要支撑、先进制造业为战略培育的循环特色工业体系,以绿色化、特色化、智能化助推全市循环特色工业跨越式发展。到2020年,力争培育1个产值近千亿元、1个过500亿元、3个过100亿元、3个过30亿元的产业集群,打造5个年产值过100亿元工业集中区,4户年产值过30亿元、10户年产值过10亿元工业企业,形成1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3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多个省级县域工业集中区和“飞地经济”园区梯队发展的格局。
第十节 繁荣提升现代服务业
坚持物流与旅游引领、新兴与传统并举、生产与生活并重,鼓励和促进产业间以及互联网与各产业的融合创新,积极培育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不断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第十一节 做优特色高效农业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努力将安康现代农业打造成服务工业、优质高效、科技创新、富裕农民的农业。做优富硒粮油,提升富硒茶产业,做大魔芋产业,做强畜牧产业,稳步发展设施蔬菜,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大力发展山林经济。
第十二节 推进产业融合创新发展
抓住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契机,推进三次产业深度融合、协同发展,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
第四章 精准发力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以脱贫攻坚统揽工作全局,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安居乐业、农村和谐美丽。
第十三节 强化“三农”工作基础
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以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改善农业发展环境,构建现代农业发展体系。
第十四节 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到2020年,如期实现63.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越线”,1158个贫困村全部脱贫“销号”,10个扶贫开发重点县全部“摘帽”,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两不愁、三保障”,确保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第十五节 创建国家金融创新扶贫实验示范区
坚持积极创新、先行先试、风险可控、稳步推进原则,充分发挥政府推动、金融撬动、市场牵动、贫困户联动作用,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脱贫攻坚的金融支持。积极探索财政资金与政策性金融扶贫资金协作配合机制,合理配置金融资源,创新金融产品,扩大政策性银行综合授信,积极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组建市扶贫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建立市县扶贫投融资平台。
第十六节 推进避灾扶贫移民搬迁
到2020年全面完成22.6万户88万人搬迁安置任务,从根本上摆脱山洪地质灾害威胁。努力把搬迁安置区建成现代化的新城镇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确保搬迁群众收入和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第十七节 建设“美丽乡村·文明家园”
结合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安置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科学推进村庄整合和集中居住。围绕“宜居、宜业、宜游”总体要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实现广大农村生态美、村容美、庭院美、生活美、乡风美。推广岚皋宏大、平利龙头、白河枣树等模式,打造1个示范县(平利)、20个示范镇、100个示范村。
第五章 互联互通 打造基础设施升级版
统筹推进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构建安全、高效、智慧、绿色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全面提升支撑保障和引领发展能力。
第十八节 建设综合交通枢纽
围绕建设秦巴综合交通枢纽和区域物流中心,构建大交通,完善大路网,加快铁路、公路、航空、航运、运输站场和物流园区建设,着力构建以高铁和高速公路为重点,普通铁路和公路、航空、水运为补充,城际间快速直达、城乡间便捷通畅的网络化、标准化、智能化和绿色生态交通网,实现市域内各种交通方式的有机衔接,加快与周边区域的互联互通,积极打造现代交通运输体系。
第十九节 增强水利保障能力
树立柔性治水理念,坚持治水与兴水并重、开发与保护并举,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水利保障能力,实现水源可靠、水量保证、水质达标、水工程配套、水生态良好目标。加快重大水利工程、小型水库、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灌区续建配套等项目建设,建成引汉济渭、洞河水库等重大水利工程,开工建设“月河补水”工程,实施“五小水利”和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加强汉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堤防工程建设,推进汉江干流县域及重点镇防洪保安工程建设,构建完善的防洪安保体系。积极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提高预测预报能力、防灾减灾能力。加强防洪抗旱减灾指挥调度系统建设,显著减少灾害损失程度。
第二十节 构建坚强智能电网
完善骨干电网,建设电力输送大通道,加强配电网升级改造,形成满足内需、推进外送、方式灵活的坚强网架结构,全面提升电网的安全性、可靠性、灵活性。做好环境保障,配合完成酒泉-湖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加快推进330千伏主网架建设,增强电力外送能力。跟进县城、重点镇和产业园区发展,适时增加变压器容量、变电站布点和线路,解决局部供电能力不足问题。加大配电线路、配电台区和低压进户线改造力度,全面解决户均供电容量低、安全隐患多等问题。大力推进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多措并举保障农村生产生活供电。
第二十一节 完善信息基础设施
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顺应信息化趋势,加快建设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提升信息化水平。加强光纤接入和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积极推进“光进铜退”“宽带提速”、行政村通宽带工程,加快实施城域网扁平化改造和光纤入户工程。全面推广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网融合”,继续推进下一代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建设。加大旅游景区、城市公园、车站、广场等重点区域无线网络覆盖。加大物联网技术在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国土资源、江河湖泊等领域应用力度,形成遍布全市的基础设施物联网络。到2020年底,基本建成覆盖城乡、服务便捷、高速顺畅、技术先进的宽带信息基础网络。
第六章 产城融合 着力打造“秦巴明珠”
坚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把建设“秦巴明珠”作为长期战略,做靓中心城市、做美县城、做优集镇、做好新型社区,走出一条以人为本、产城融合、资源集约、生态优美的安康特色新型城镇化路子。突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推动月河川道城镇带及县城、重点镇协调发展,构建“一心一带、七城多点”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格局。以城镇棚户区改造、片区综合开发、完善服务功能为重点提升城市品质内涵,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二十二节 建设生态宜居品质之城
以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和生态宜居品质之城为目标,突出核心、重心北移、提升江南,坚持湖城一体、产城融合,不断优化功能结构、强化产业支撑、美化城市环境、彰显文化魅力,把中心城市建设成为秦巴腹地的“璀璨明珠”。到2020年建成区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人口规模达到50万人,人均道路面积14平方米,绿地率4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7平方米,绿化覆盖率53%,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省级文明城市、环保模范城市。
第二十三节 加快月河川道城镇带建设
科学合理规划月河川道产业、居住、综合服务,推进城镇、产业、人口聚集融合发展,以保护生态、合理承载为前提,以县城和重点镇建设为抓手,促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形成“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融合”的新模式,打造“三极七镇串珠相连”的城镇带。建成月河快速干道,构建“两内三外、百里贯通”的交通廊道,提升互联互通互动水平。加快汉阴、石泉县城和恒口镇级市试验区建设,推动中心城区-汉阴-石泉一体化发展。依托“三区两园”、空港经济区和“飞地经济园区”,以强化产业支撑、建设便捷交通、严格空间管制为重点,集聚人口、产业等生产要素,重点抓好五里、涧池、池河镇建设,推动园区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经济向综合型城镇经济转型,高标准规划建设用地集约、产业先进、功能融合、资源循环、生活多元的城镇带。
第二十四节 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按照“城乡政策一致、规划建设一体、公共服务均等、收入水平协调”的要求,统筹推进土地、财政、就业、养老等配套领域改革,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以县城和小城镇为中心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实施居住证制度,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并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权利和义务。建立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
第二十五节 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水平
顺应现代城市发展新理念,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治理体系,实现城市精细化管理和人性化服务。统筹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注重城市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坚持规划引领,科学确定城市功能定位、人口规模、开发边界、开发强度,增强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和严肃性。坚持建管并重,以扎实开展国家卫生城市、森林城市和省级文明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活动为契机,创新城市管理方式,推进管理重心下移,整合优化管理资源,实现城市管理规范化、精细化、网络化、社会化。运用互联网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加快建设市县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和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完善城市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城市公用及地下公共基础设施统一更新机制。
第七章 绿色发展 加快生态安康建设
坚持节约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主,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统筹推进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综合治理,以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为路径,探索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促进生态资源的永续利用、生态产品的持续供给。
第二十六节 全力增绿护水保蓝天
加快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推进国土空间绿化,实施清净水体工程,加强大气污染防控。
第二十七节 促进资源节约高效利用
扎实推进节能降碳,集约节约高效利用资源。
第二十八节 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准入制度,加强环境执法监管,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防范环境风险,保障生态安全。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城乡环境污染综合整治,推进重点污染企业和工业园区“三废”治理设施建设,加大地质灾害区治理,促进工矿区生态恢复,加强生态环境综合监管。
第二十九节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加强技术保障支撑体系建设,提升生态保护、环境治理、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第八章 改革创新 增强开放发展动力
把全面深化改革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促进创新、改革、开放协同发力,破解关键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全面增强追赶超越动能。
第三十节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强化制度创新,突出科技创新,推动管理创新,注重协同创新,培育创新人才。
第三十一节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紧紧围绕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体制创新与法治规范相结合,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定型。
第三十二节 推进特色改革试点
加强试点示范,提高改革精确发力和精准落地能力,实现特色改革关键突破,努力为更大范围的改革实践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第三十三节 提升开放协作水平
制订和完善引资引智、拓展市场、人文交流、民间互动等规划,大力开创开放新空间。依托交通枢纽和区位优势,找准定位、主动作为,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京津冀一体化等国家战略,加强特色产业、文化旅游、扶贫开发、生态环保、商贸写作和人文交流等领域合作,推动安康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水平上对外开放。
第九章 共享发展 持续保障改善民生
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持保基本、兜底线,持续加大社会事业投入力度,实施重点领域民生工程,着力增进人民福祉,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第三十四节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以公平优质为目标,深化教育改革,加大投入力度,优化布局结构,合理配置资源,启动实施从学前1年到高中阶段13年免费教育,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支持民办教育发展,构建符合发展需要和人民需求的现代教育体系。
第三十五节 扩大就业鼓励创业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创业促进就业,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市。积极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以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为重点,统筹做好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退役军人等群体就业工作。加快建设创业园区或创业孵化基地,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积极创建西部农民创业试点县和农民工回乡创业示范县,新增农民创业1万人,建成农民工回乡创业示范县5个、农民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园区)10个。建立“众创空间”孵化体系,加快建设市县创业园区、孵化基地。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做好就业援助、失业预防和调控,开展贫困家庭子女、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等群体免费职业培训,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提升公共就业服务能力。
第三十六节 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建立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的长效机制,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到2020年,全市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3.69万元和1.33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2.8:1。
第三十七节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构建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为重点,以商业保险、慈善事业、职业年金、企业年金等为补充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推进社保“一卡通”建设,扩大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水平。
健全社会服务体系。统筹衔接各类社会救助制度,做好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加强受灾、医疗、教育、住房、就业和临时救助,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关爱政策,保障残疾人权益,提高优抚安置保障水平。加强民政服务基础设施、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殡葬改革,落实殡葬惠民政策。
第三十八节 改善城乡居民住房
完善符合市情的基本住房保障制度,构建以政府提供基本保障、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到2020年,全市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5平方米。
第三十九节 推进健康安康建设
以保障人民健康为目标,着力解决危害健康的主要问题,统筹推进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监管体制、支撑保障六大体系建设,整合各类资源,推进医疗、保健、养老等多业态融合发展,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
第四十节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
围绕标准化、均等化目标,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第四十一节 增强社会治理能力
切实发挥法治建设规范引领作用,加快法治安康建设,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民主、公正、高效、权威的良好法治环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大力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完善依法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等作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
第十章 凝心聚力 强力组织规划实施
本规划是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经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后,要举全市之力实现未来五年发展宏伟蓝图。推动规划实施,必须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调动一些积极因素,团结一切社会力量,凝聚规划落实的强大合力,确保规划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实现。
第四十二节 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增强资金保障能力,健全综合发展政策,强化战略资源管理,实施重大项目带动。
第四十三节 健全规划实施评估
分领域、分阶段落实规划目标任务,保障规划纲要有效实施。完善监测评估制度,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跟踪分析,自觉接受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检查。要对重点领域中的突出问题适时开展专题评估。
第四十四节 加强规划协调管理
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为统领,以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实施方案为基础,以专项规划、空间规划为支撑,形成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把握好规划实施的重点和时序,确保各项重大任务顺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