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来庆琳
初冬时节,地处秦巴深处的陕南安康,处处都是大工地。
10月以来,全市人民翘首以盼的大事、喜事接踵而来。随着国家高速公路网平镇、安岚高速公路正式开建,安康中心城市长春路、北环线、兴安路综合改造等61个项目集中开工,全市重点项目迎来建设高潮,为即将召开的安康市第四次党代会献上一份大礼。
五年弹指一挥间。市三次党代会以来,安康市委始终把经济建设作为发展之要,团结带领全市人民,主动适应新常态,科学决策、务实重干,以生态友好型产业主导经济发展大格局,力推循环工业打造安康经济“升级版”,全力以赴稳增长、促转型、助崛起,全市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
我市蓄积多年,实现了经济发展新目标——经济增速居全省第一方阵。2015年生产总值达772亿元,较2010年净增445亿元,增长1.4倍,年均增长13.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在全省占比提升,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由2010年的3.3%上升到去年的4.3%,5年提高1个百分点。非公经济占比由2010年的47.9%提高到去年的54.2%,提高6.3个百分点。2015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中,首次进入全省“优秀”行列,实现历史突破。
生态友好型产业主导作用日益凸显
安康属国家秦巴山集中连片贫困区,是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发展不足是安康的最大实际,也是检验市委统揽全局发展能力的“试金石”。
为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发展老路,摆脱因守护“青山绿水”而出现贫困这一“两难”问题,近年来,安康市委集中全市党员群众智慧,确定了“关于走民生为本的循环发展之路 建设美丽富裕新安康”重大战略决策,成为指导和统领当前和今后安康经济社会发展的“总开关”。
在2013年7月市委三届四次全会上,市委书记郭青指出: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安康所确立的发展思路,是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促进生态与富裕有机连结,让城乡因环境而美,让群众因生态而富,使保护生态的政治责任与发挥生态优势的经济价值相协调、相统一。
基于此,我市出台《关于大力发展山林经济的意见》《关于大力发展涉水产业的意见》《关于扶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意见》等政策文件,促进了生态友好型产业快速发展,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变成不可多得、不可替代的发展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的新优势,实现生态资源充分利用、科学利用。
更加注重有质量、有效益、没水分、可持续的增长,通过几年的发展壮大,传统的“石头经济”“木头经济”让位于生态经济,生态友好型产业迅速崛起,形成引领安康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成为“十二五”期间我市发展上最突出的亮点。
着力把富硒产业打造成生态友好型产业首位产业,加强与中国农科院等国家级科研院所合作,加快实施《安康市国家级特色(富硒)高效农业院地合作示范区总体规划》,全市初步实现富硒产业基地规模化、加工产业化、产品品牌化、服务科技化,产业连年以30%超高速增长。
在生态友好型产业强力带动下,去年全市GDP增速、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公路客货运周转量增速、非公有制经济占GDP比重5项经济指标位居全省第一。其中,以绿色、循环、低碳为标志的生态友好型产业在经济结构中比重持续上升,GDP占比高达65%,富硒食品、装备制造、生态旅游产业增长分别为30%、35%、20.8 %,生态友好型产业发展正主导经济发展大格局。
随着安康生态友好型产业迅速崛起,无形和有形的生态价值难以估量。面对“十三五”艰巨任务,在市委坚强领导下,安康正加快推进经济和生态再生产的同步融合发展,形成“人养山、山养人”、“人养水、水养人”的良性循环,全力绘制生态友好型产业新样本。
工业强市循环发展
打造安康经济“升级版”
今年春节收假第一天,市委书记郭青撰写《决不能以弱化工业为代价发展第三产业》评论文章,再次强调在我们这样一个欠发达地区发展工业的极端重要性;市委副书记、市长徐启方明确要求,要理直气壮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推动工业转型升级。
市三次党代会以来,我市根据国家层面对安康的战略定位以及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工作要求,把工业强市放在突出位置,坚定生态优势转化发展优势导向,逐步构建支撑全市发展的循环产业体系,打造安康经济“升级版”。
我市坚持大集团引领、大项目带动、园区化承载、集群化发展,以月河川道和“三区两园一中心”以及“飞地经济园区”为重点,集中力量打造循环经济核心聚集区。市委、市政府陆续出台加快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富硒食品等一系列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加快产业发展。
在各项政策措施大力推动下,实现了我市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010年的20.5:39.5:40调整到2015年底的12.4:55.2:32.4,一产降低8.1个百分点,二产上升14.7个百分点,三产降低7.6个百分点。二产占比2012年首次超过三产。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工业化率由2010年的26.3%提高到2015年的42.3%,5年提高16个百分点,年均净增3.2个百分点。工业化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进入今年上半年,以富硒食品、装备制造、新型材料、生物医药、清洁能源、安康丝绸六大特色支柱产业为支撑的安康工业经济再发力。全市工业投资完成60亿元,20个投资千万元项目建成投产,为工业经济持续发展注入动力。19个县域工业集中区完成基础设施投资9.8亿元,入驻企业总数达到1371户,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7%,千万元以上入园企业33户。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0%,拉动GDP增长6.8个百分点。
其中,六大支柱产业实现产值443.72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的83.9%,同比增长16.3%。特别是富硒食品产业增势强劲,完成产值145.28亿元,增长25.2%,对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为38.2%,居六大支柱产业之首。
同时,在“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政策措施驱动下,全市中小微企业蓬勃发展,催生一大批市场主体,市场活力得到充分释放。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5.3%,占比在全省稳居首位。此外,旅游业也实现较快增长。全市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7.37亿元,增长18.5%。
还有最值得一提的是,包装饮用水制造业发展较快,据专业人士预计,在未来3至5年有望达到GDP的20%左右,将成为安康经济新的增长极。
追赶超越绿色崛起
引领安康发展新动力
2016年,我市正式开启“十三五时间”,进入爬坡过坎、转型跨越、后发赶超的关键时期。如何承前启后,在新时期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在全省发展大局中增加分量、多作贡献、提升地位?
市委审时度势,于1月9日召开安康市委三届九次全会,提出“追赶超越、绿色崛起”“十三五”发展总要求,立足现状补短板,发挥优势上台阶,要求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实现全面脱贫攻坚“一个统揽”,生态建设、绿色发展“两个领先”,公共服务、创新发展、交通改善“三个追赶”,经济总量、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增速“四个超越”。
此后,市三届人大七次会议审议通过《安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做大总量和提质增效并重,努力把安康发展推向更高水平,打造美丽富裕新安康“升级版”。
找准结合点、关键点、发力点,我市以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为重点,着力创新发展;以统筹区域发展、建设“秦巴明珠”为重点,推进协调发展;以构建循环产业体系和加强生态环境监管为重点,瞄准绿色发展;以融入国家战略和优化发展环境为重点,加快开放发展;以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和实施精准扶贫为重点,实现共享发展。
8月9日,市委三届十次全会动员全市进一步强化“追赶超越、绿色崛起”的责任担当,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实现全市换届工作圆满顺利进行、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保持全省第一方阵、在全省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中“保优争先”的“三个确保”。为落实会议要求,力促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我市出台17条措施稳增长促投资,为奋力追赶超越奠定了坚实基础。
继上半年全市GDP增速、第二产业增速、规上工业增速、非公经济占比居全省第一,再到三季度实现生产总值602.7亿元,增长11%,较上半年提升0.2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各市区第一。正是在安康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我市以生态文明理念激发后发优势,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协调“双赢”,在“十三五”开局之年取得了一份亮丽的成绩单!
追赶超越不松劲,绿色崛起正当时。五年拼搏,五年奋进,记载了安康经济阔步前进的发展历程。形成最鲜明的导向,是以生态文明激活后发优势,坚定不移地走循环发展之路;最突出的亮点是生态友好型产业迅速成长,形成了引领安康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最显著的变化,是形成秦巴明珠、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市、区域交通枢纽城市和国家高新区“四张新名片”。
在这一进程中,安康经济不但在应对挑战中取得了超出预期的发展成果,而且积累了在复杂环境中推动发展的重要经验。回眸过去,我们倍感自豪;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站在又一个新的五年节点上,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将同心同德,携手共进,奋力谱写加快安康追赶超越、绿色崛起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