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甲斌
安康市位于陕西东南部,北纬31°42′—33°49′、东经108°01′—110°01′之间,面积23529平方公里,占陕西省面积的11.4%。本市南依大巴山北坡,北靠秦岭主脊,东西宽约200公里,南北长约240公里,汉江由西向东横贯,构成“两山夹一川(江)”的自然地貌。全市最高海拔2964.60米(秦岭东梁),最低海拔170米。(白河县汉江出境处),海拔高低相对差为2794.6米。安康地缘和区位优势独特,在省际之间,处于川、陕、鄂、渝四省市的结合部,即东与湖北省(竹山、竹溪、郧县、郧西)连接,南与川渝两省市(万源、城口、巫溪)接壤,位处西安、武汉、重庆三大经济区的几何中心,故有方志称安康为“东接襄沔、西达梁洋、南通巴蜀、北控商虢”之地。在陕西省内,安康北与省会西安市(周至、户县、长安)和商洛地区毗连,西与汉中市(佛坪、洋县、西乡)为邻。
安康花鼓子是流传于安康市的一个地方民间音乐。在安康市汉滨区宁陕、石泉、旬阳、汉阴、白河、紫阳、平利、岚皋、镇坪的广大农村都有分布,尤其以汉滨区旬阳县的花鼓最具有代表性。
安康花鼓子,典型的“下里巴人”之乐。安康是“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安康,天下分九州时归梁州。殷商之际,武王伐纣,巴庸派师参战。晋·常璩《华阳国志》载“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成都出版社2007版《华阳国志》校注第4页)。从古文献记载的信息看,安康的先民是能歌善舞的,所吟唱之曲韵久远流传。战国末期,安康流传的《巴谣歌·茅屋内传》“神仙得者茅初成,架龙上升入太清。时下玄州戏赤城,继世而往在我盈。帝若学之腊嘉平。”此时的“巴人歌”已进入文人创作之际。汉初刘邦王汉水给安康一带又带来新的人群和演唱方式。至南北朝时,安康又产生了《伯鲧治水歌》:“天上无玉皇兮,地下无龙王兮,我就是玉皇兮,我就是玉皇兮。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兮”。此歌谣在20世纪50年代修安康“八一水库”时,经民间艺人传唱,被选为新中国十大新民谣之首,并进入20世纪70—80年代中小学语文教材。唐宋时期,安康文化大繁荣,孟浩然、岑参、韩愈、白居易、陆游、姚合等先后途经或居安康,吟山诵水,抒怀寄人,使安康的民间吟唱极大繁荣。给后来产生安康的代表戏剧“汉剧”培育了肥沃的土壤。“汉剧”是明代中晚期产生于安康的艺苑奇葩,但艺术难度大,一般百姓难以学唱担演,故民间“俗曲俚唱”成为乡野村夫们的“精神食粮”。
安康花鼓子是安康本地喜庆祝福、自娱自乐最为广泛、经济的表演形式。是安康民歌中最常见、流传面最广、普及率最高的一种口头歌。故人们称它为“三六九赶场,见客发货”。它有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在全市区域内曲式结构相同,旋律线相同,南起镇坪,北至宁陕,东自白河,西到石泉,广大人民群众用异样的腔调抒发各自不一样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