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茶树带来的希望
——市劳动模范王衍成帮扶脱贫侧记
安康新闻网讯(记者 杨迁伟 孙妙鸿)王衍成与茶有缘。上学学习茶叶专业,毕业后从事茶叶研究,后来创业又从事茶叶苗种繁育、茶叶示范园区建设,年过半百,始终没离开过茶叶。特别是在脱贫攻坚战役中,他更是把茶叶作为带领贫困户永久脱贫的产业,让贫困户走上了致富路。
清晨,薄雾笼罩着山峦。天刚刚放亮,汉滨区双龙镇香河村的几户人家已早早地下到茶园。“人勤地不懒”,清明刚过,正是茶叶采摘的季节,他们要趁机多采一些茶。而这几户,自从几年前种了茶园,去年就摘掉了多年来一直戴在头上的贫困户帽子。
原来,脱贫攻坚开始后,双龙镇的香河村、何家寨村被确定为贫困村。作为茶叶产业的带头人、生于斯长于斯的王衍成深深地知道,只有产业帮扶才能让贫困户永久性脱贫。经过考察、与镇村干部多次协商,他决定发挥自身优势,采取“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旅游产业、园区建设”的模式,带领贫困户脱贫,并把这两个村定为“陕茶1号”种植基地。愿意种茶的,他免费提供种苗、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供水、销售等。不愿意种植的,他将土地进行流转,贫困户可以在基地务工。他给算了个账,一亩茶园管理得好,一年就可以收入六七千元,一家种上两三亩茶,一年能收入两万多元。
该镇新华村贫困户谢英建也选择了自己种茶。他也算了一笔账,如果土地流转了,一年也就是几百块钱,如果种茶,一亩地的产出就不是几百块钱的事了。于是,他跟着基地的技术人员学习种树后,这几年每亩年收入达7000余元。
类似于这样脱贫致富的贫困户在香河村、何家寨村还有很多,大部分贫困户则是把土地流转给了王衍成,在基地打工、学技术、从事茶业经营……
王衍成看到“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旅游产业、园区建设”的模式能有效带动贫困户积极发展产业后,又把这一成熟的经验推广到他的大竹园镇、晏坝镇和紫阳县双安镇茶叶基地。在园区建设中,王衍成对贫困户优先流转土地、优先技术培训指导、免费提供茶苗、优先安排用工和收购鲜叶。目前,他的4个茶叶园区中共有贫困户412户、贫困人口1304人。其中201户贫困人口626人从事了茶叶生产经营,他们通过帮扶或吸纳在园区参与发展茶叶产业,在三年内能全部脱贫。
王衍成之所以对茶叶带动贫困户脱贫信心满满,缘于他对茶叶孜孜不倦的追求。他从1992开始培育茶苗,经过22年的潜心钻研,终于培育出了“陕茶1号”,成为陕西省第一个无性系茶树品种,被列为陕西省茶树品种首推品种,并于2014年被国家林业局正式颁发“陕茶1号”《植物新品种权证书》,享受国家法律的保护。
为了将这一成果转化为带动群众致富的产业,王衍成自己创业,建成了标准化的“陕茶1号”种苗孵化基地,茶叶种植示范基地。“每到一个地方我首先会建设一个标准化的示范园,示范园的建设就是一个样本,是活教材。茶叶种起来了,无设备,我负责联系设备,有设备无技术,我免费教,茶叶做出来了无处卖,有门市部来销售。”
他认为,对于扶贫来说,关键在于两点,一方面是要围绕当地的资源提高农民的土地利用率,另一方面则是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流转的土地大多是荒地,500元一亩的土地一年产出能达到5万元,其中60%用在了劳务费用的支付上。”
王衍成觉得哪怕是企业也必须做一个负责任的企业。“我们正在策划包装一款脱贫攻坚帮扶茶,这款茶叶的名字就叫‘撸起袖子加油干,打赢脱贫攻坚战’,每盒茶叶只卖49元,每卖出去一盒就给贫困户返3元钱,就算没卖出去公司也会拿出资金给贫困户兑现。” 王衍成介绍说,通过建设基地示范带动,已经让一部分贫困户实现了脱贫。他想通过“企业+互联网+产品”的扶贫模式,进一步拓展扶贫途径,探索新的企业扶贫模式,把企业与贫困户有机地联系起来,让更多的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