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闻网讯(通讯员 郭家斌)今年以来,石泉县以就业脱贫为中心,聚力追赶超越,大力实施“转移就业拓展、自主创业扶持、职业培训赋能和公共服务优化”四大工程,积极打造亮点,就业扶贫工作走在全市前列,上半年就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三个精准”,推进就业扶贫政策落实。一是精准制定就业创业扶贫政策。制定出台《石泉县2017年就业创业脱贫工作实施方案》,配套下发《关于建立贫困劳动力“一库六册”就业创业扶贫工作台账的紧急通知》《关于切实做好特设就业扶贫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贫困家庭劳动力的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施策等就业创业扶贫优惠政策。二是精准就业创业扶贫数据。针对全县扶贫对象数据清洗带来的贫困劳动力基本信息变化等不利局面,我局就业创业扶贫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动出击,局属相关单位、股室积极配合,及时与各镇分管领导、脱贫攻坚办公室、镇社保站和各驻村工作队联系,对接数据信息,精准建立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扶贫“一库六册”,为精准施策奠定良好的基层。三是精准落实就业创业扶贫政策。积极与镇村衔接,精准落实就业创业扶贫政策,有力地促进贫困劳动力技能提升、转移就业和自主创业,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上半年,实现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1022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2%。
“三个创新”,推进职业技能赋能。一是创新自主培训直补模式。出台技能培训自主选择培训,县人社局给予培训费用直补政策。劳动者可根据培训需求,自主选择培训机构和专业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县人社局根据培训课时、专业和取得职业资格等情况,给予培训补贴,有效弥补县内培训机构培训的局限性。二是创新订单式培训模式。在劳动密集型企业、工业园区内及县外知名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根据企业共用需求,开展订单式培训。目前开设了机械加工、中式烹饪、酒店服务等订单专业培训课程,培训合格直接安置到企业就业。三是创新驻校培训模式。培训期间全封闭管理,学校提供住宿、餐饮、网络等服务。给予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每人每天发放50元生活、交通费补助,为非贫困劳动力的提供除生活交通费补助以外的其它所有服务,极大提升劳动力培训的时效性。上半年,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661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10%。
“六个融合”,打造就业扶贫工作亮点。创新建立就业创业扶贫“六融合模式”,开发就业岗位6000余个,促进贫困人口就业增收、创业致富,得到市人社局通报表扬,得到省人社厅“放管服”督导评估组的充分肯定,并列为典型案例。一是与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相融合。在建好县大学生创业孵化园、池河镇西苑社区农民工返乡创业孵化基地、后柳根艺奇石创业孵化园的同时,新建石泉县教辅孵化基地、石泉创业促就业扶贫基地、龙庭家居建材孵化基地、鬼谷庄文化众创孵化基地、中坝作坊小镇能工巧匠孵化基地,着力打造“孵化基地+创业户+就业”模式。目前,今年新建5个创业孵化基地均进入招商或试运营阶段,可入驻创业实体350余家,可带动以贫困劳动力和就业困难人员为主的城乡劳动力就地就业2000余人。二是与文化旅游发展相融合。用足用活创业担保贷款、创业孵化基地扶持等政策与资金,大力扶持鬼谷庄文化众创、中坝作坊小镇、根艺奇石、喜河雁山、饶峰子午驿站、池河万亩桑海等文化旅游方面的创业实体。深度挖掘鬼谷子文化、子午文化、蚕桑文化和民俗文化内涵,大打“鬼谷子故里”、“鎏金铜蚕”、“县城、后柳、熨斗民清古街(镇)”和“秦巴水乡、石泉十美”文化旅游品牌,开发旅游产品,推出手工作坊、奇石根艺、采摘制作等“体验式”旅游项目,提升旅游附加值,着力打造“文化旅游+就业”模式,提供就业岗位2000个,带动贫困人口就近转移就业。三是与现代农业发展相融合。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扶持饶峰子午驿站、六台山实业、珍佰农业、嘉盛实业等现代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大力培养职业农民,着力打造“公司(合作社)+农户”就业模式,带动就地就近转移就业,解决劳动年龄以外的贫困人口就业难题四是与电子商务发展相融合。大力扶持电商创业,积极打造“互联网+农产品”创业模式,增强富硒农产品附加值,切实解决贫困家庭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入驻大学生孵化基地的天众源生态科技公司把熨斗白菜、云雾山高山萝卜等农产品搭载互联网直通车,成功入驻天猫、京东等知名电商平台,富硒大米单价卖出7-8元/公斤。五是与就业服务提升相融合。搜集整理县内外用人单位招用工信息、劳动者求职信息和创业就业政策信息,每半月制作一期《招工信息》下发到全县各脱贫攻坚工作队、贫困镇村、有关单位和企业,同步在县政府网站、石泉发布、县人社局网站、县扶贫网站、县人社局公众微信平台、县电视台和户外电子显示屏发布招工信息,着力打造“用工需求+求职意愿+信息发布”的“人岗对接”公共就业服务模式,提升转移就业针对性和实效性。组织开展工伤保险集中宣传日活动。深入开展以“送政策、送岗位、送技能、送文化”为主的“创业就业促脱贫、文化服务进百村”活动,全面提升贫困群众创业就业政策知晓率。目前,开展活动30余个村(社区),现场求职报名人数 200余人,为企业推荐用工 180余人。“人岗对接”公共就业服务模式和“创业就业促脱贫、文化服务进百村”活动,得到省市人社部门高度评价,作为典型案例先后在陕西宣传网、省市人社部门网站等媒体报道。六是就地就近转移与劳务输出相融合。在做好城乡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同时,积极搭建劳务供需平台,深入开展“春风行动”和就业援助月活动,举办春季大型劳务招聘洽谈会和贫困劳动力、工业园区、大学生专场招聘会5场次,坚持每月定期招聘会、每周一次网络招聘;与上海天坤集团和江苏常州人力资源公司签订长期劳务用工协议,建立两个劳务输出基地,着力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